导图社区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古文部分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古文部分的思维导图,如《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核心思想:“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编辑于2023-09-24 11:28:44 福建省古文部分
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核心思想:“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季氏将伐颛臾》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 “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人物
季康子、孔子、冉有、季路
人物画像
冉有:文过饰非
孔子:洞察食物、义正言辞
孟子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他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兼并战争,主张施仁政、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孟子》共七篇,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而成。《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比喻排偶,富于感情色彩,说理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议论文
本文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孟子采用了连锁推理的句式,从“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再从“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以前文的结论为下一轮论证的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论证深刻,气势磅磷。孟子善用排比、比喻,这不仅加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议论更加形象深刻。
人物
梁惠王
孟子
人物画像
孟子善用排比、比喻
《许行》议论文
许行、农家、主张君臣并耕。《许行》章在《孟子)一书中很具有代表性,它不仅展示了五子与许行等人的思想分歧,而且显示了孟子的辩论技巧、风格等,也是研究农家学派的重要资料。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章白上》
《许行》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学生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也是儒家和农家的一场辩论。针对许行认为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婺飨而治”“市贾不贰”的观点,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本质差别方面进行了批驳,进而批评了陈相兄弟抛弃儒学的行为。其中,从“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到“尽弃其学而学焉”,是开端,写滕文公行仁政,楚国的农家派许行及弟子陈相和陈辛分别至滕,陈相和陈辛抛弃了以前的儒家学说向许行学习,自食其力,身体行。“陈相见孟子”到“天下之通义也”,孟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驳斥了许行“君臣并耕”的说法,迫使陈相承认“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实际上承认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当尧之时”到“亦不用于耕耳”,孟子用有关圣贤尧、舜、益、禹、后稷、契的历史记载,作为论据,谈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吾闻用夏变夷者”到“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说了两个问题:一是师承;二是强调华夏之正统。“从许子之道”至末尾,孟子抓住陈相忽略事物质量这一弱点,说明许行之道是谬论,取得驳论的全胜
人物
许行
滕文公
陈相和陈辛
孟子
人物画像
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赵威后问齐使》议论文
赵威后是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简称威后。其生年不明,卒于公元前264 年。赵后性格刚强,能采纳忠言,办事果断。她有民本思想,懂得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把百姓安顿好,国家才能太平。她又对齐国的国情非常了解,从她对齐国的批评中,其政治见解清晰可见:以民为本,重用贤人。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记叙了赵威后与齐国使臣的一次谈话,通过双方的问答,委婉地评了齐国政治失当,赞扬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人物
赵威后
齐国使者
人物画像
本文记述了赵威后和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体现了赵成后先民后君、重民爱才的进步的民本思想。通过赵威后的语言成功地刻画出一位洞悉政治民情、明辨是非、赏罚分明的女政治家形象, 文章在循环往复的发问中显得气势充沛,自然流畅;构思独特新颖,虽一气呵成,却灵活多变;始终贯穿着治国应以民为本的思想。文中反问、排比的运用把赵威后鲜明的个性和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增加了辩论的分量和气势。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谏逐客书》议论文
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政治家。初为小郡吏,后跟儒学大师前课/文/导/读卿学“帝王之术”。战国末入奏,为相国吕不韦舍人,后得秦王赢政的赏识,拜为客卿。秦统一六国后,官至丞相。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了谋身保位,曾被迫参与赵高矫诏谋杀太子的阴谋,后又为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李斯在秦王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大作用。统一后,他又积极主张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为巩固新兴的中央集权制度做出了很多贡献。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给秦王赢政的一个奏章。
《谏逐客书》的写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正反并论,利害对举,论辩有力,说理透辟。第二,结构上曲折多变,严谨有序。第三,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第四,重视造词炼句,在语言形式上富有建筑之美,在音节上又给人以一种韵律的美感。《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来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物
李斯
秦王
人物画像
《太史公自序》记叙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文,是《史记》的最后一篇。原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喝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评价,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本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节选。
人物
司马迁
人物画像
通篇气势深沉浩瀚,宏伟深厚,其文势有如百川汇海,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系次井然。利用和父亲的对话、和壶遂的对话,阐明了撰写《史记》的目的。也标志着自传文体在汉代形成。
礼记
《礼记》是德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正式成书校晚,其跨度大约从战国到西汉中期。《礼记》的内容几乎涉发了上古三代至泰汉史化的一切领域,可称得上是一部古代文化的百科空书。《礼记》的思想极为深刻,对很多哲学问题,尤其是关于人及其文化问题,有着权为精湛深刻的论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优秀的哲举著作,后人对其评价为”博大精深”。
《大同》议论文
《大同》记述了孔子参加蜡祭之后,有感于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现状,而思之于“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从而引发的感叹,表明了孔子对五帝大同世界和“三代之英”的“小康”社会的向往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是指尧、舜所在的时代。所谓“大同”,是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礼的时代,是不讲“礼”而“礼”自存的大一统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没有私利。大同是一种天下一家的民本思想,大同的理想提出了人的生活必须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有人的尊严,人从工作中可以体会到一种自觉的快乐的观点。这是儒家思想的伟大进步。 大同社会的基础是“天下为公”,这一原则是派生其他具体内容的根源和出发点。大同社会关爱土地资源和社会财富,讨厌资源“弃于地”的人为忽略与浪费,所有这些财富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大同没有自私的观念,支配人们思想的是真正的仁义与诚信。社会没有盗贼、纷争和战争,人们都过着太平生活,不必搞阴谋诡计,大家共同劳动、平等享受、衣食丰裕。所谓“三代之英”时的“小康”社会,是“大道既隐”之后,圣人对“礼”特别提倡的时代,是圣人用“礼”(天理)约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时代,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小康”是稍逊于“大同”的理想社会。《大同》一文运用正反对比、两相对照的形式以大量的排比句式的形式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形态,论述有力、气势充沛。
人物
孔子
言偃
人物画像
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民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这部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着重记叙了当时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内容相当丰富。记叙线索分明,详略得当,尤其擅长描写战争,作者将许多重大战役的起因、过程、双方的谋划、战场内外的斗争和战役的结果叙写得异常清楚,笔法又多变化。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人物的言行及内心活动,往往有比较生动的描述,这些对后世的《史记》等书和叙事散文影响深远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文
《郑伯克段于鄙》是篇纪事散文。记叙了约公元前 722 年,郑国统治者内部发生的一件骨肉相残的战事。 姜氏、共叔段母子的密谋及活动,在文中并没有做正面描写,只是通过简要的记叙和郑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表现出来。这样不仅使文字显得十分简洁,而且突出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的主导地位。文章详写骨肉纷争的始末,略写战争经过,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使郑庄公这个奸雄的形象,以及共叔段的狂妄无知、姜氏的偏私昏聩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人物
郑庄公
共叔段
姜氏
人物画像
郑庄公这个奸雄,共叔段的狂妄无知、姜氏的偏私昏聩
《齐恒公伐楚》记叙文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属侯爵,因此文中称他为齐侯。齐桓公伐楚是他建立霸业的一项重要行动。 本文讲述了春秋初期齐、楚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齐桓公任用管仲后,国势日盛,逐步控制了各诸侯。当时南方的楚国也在向北扩张,楚国以武力为后盾,同齐国展开了尖锐的斗争,齐楚争霸拉开帷幕。齐国君臣恃强威胁,楚国使者针锋相对,最后齐桓公许和退兵。
人物
鲁僖公
管仲
楚国使者区完
人物画像
楚国使者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威武不能屈的外交风范,机智委蛇、随机应对的外交辞令;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熟悉历史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霸道骄横又善于审时度势的霸主形象
《齐晋鞌之战》记叙文
鞌,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附近。鞌之战是春秋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公元前589 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向晋国求援,于是在齐晋之间发生了这场战争。本文选自《左传·成公二年》。
人物
邴夏
逢丑父
解张
郑丘缓
齐候
卻克
韩厥
人物画像
在刻画人物和叙事上,运用了语言、动作的描写方法。齐国的逢丑父,其特点是反应快。他开战前有意“伤,而匿之”导致“不能推车而及”的严重后果,但发现局势不妙,能快这利用时机“与公易位”,做好准备;对手立于车前,冷静地令“齐侯如华泉取饮”,以及被俘后说“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表现了他的足智多谋。又如解张和郑丘缓以“吾子忍之”“吾子勉之”的话激励受伤的主帅部克,“病未及死”请他坚持,不要坏了晋君的大事。因为主帅的战车是军队的“耳目”。解张、郑丘缓的笑勇同邻克的表现形成了对比。
战国策
《战国策》一书,在汉成帝以前,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长书》诸名,是一年盛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全书分12国策,共33篇。是自西汉代文献学者刘向在各国史籍的基础上整理编订而成的。《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篆士路 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文笔恣肆激越,语言犀利流畅,论事透辟周详,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描绘人物生动传神,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冯谖客孟尝君》记叙文
本文叙写冯谖在孟尝君门下做客由微而著的经历,赞扬了策士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策士报效知己的社会风气。 本文的写作手法与艺术特点十分突出。首先是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在全篇中,冯谖和孟尝君的性格同样是富于发展变化,也同是由隐而彰的。冯谖谖读由“无好无能”、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欲扬先抑,曲折生动,出人意料,不同凡响;孟尝君对冯谖,则轻视而留有余地,继而重视(收债)而又存疑(不悦),终而折服而言听计从,是随着自己得势、失势再到得势这种起伏之势而曲线波动的。冯谖再三弹铁反托孟尝君的宽容大度;当冯谖大展奇才时显示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两相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而生动。其次是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冯谖谖谩市义的行上,冯谖认为孟尝君缺少的是仁义爱民,所以“焚券市义”,买回民心,虽是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着想,但这种爱民思想也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积极的民本思想。另一个的典型情节就是冯谖“经营三官”.帮助孟尝君恢复并巩固了相位。
人物
冯谖
孟尝君
人物画像
冯谖是一位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深谋远虑,具有民本思想的政治家;有胆有识,聪明果敢,工于计谋,深思远虑,竭尽忠诚的策士。
文人部分
《张中丞传后续》记叙文-韩愈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玉州)人,自谓那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售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制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其散文气势雄健,说理缜密,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人物
韩愈
张巡
李瀚
人物画像
韩愈散文气势雄健,说理缜密;文章议论与叙事并重,夹叙夹议。语言慷慨激昂、充满激情,字里行间荡漾悲剧气氛
《种树郭橐驼传》记叙文-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刺史,死于柳州。亦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唐代是杰出的政治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政治才能进行改革活动。虽然革失败了,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韩柳”。他的散文众体皆备,富言短小犀利,含蓄警策;山水游记形神兼备,寄情深远;人物传记形象鲜明,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政论文章观点明晰,富有战斗精神。著有《柳河东集》。
人物
郭橐驼
人物画像
种树郭爱驼传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散文,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表达了“养民”治国的思想。
《岳阳楼记》记叙文-范仲淹
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面抒发了自己的抱负。家、文学家。其一生论著颇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秋思》、诗《江上渔者)等。
人物
范仲淹
人物画像
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腾子京。艺术特色上,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酒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 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对仗工整。“明”“惊”“顷”“青”等字,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
《项脊轩志》记叙文-归有光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的书斋。归有光 18 岁时创作了《项脊轩志),前四通过所居项春轩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写于明世宗喜请三年(1524);后两毁是作者在经历了结婚、妻死、不遇等人生变故后补加的,作于明世宗喜靖十八年(1539)。本文记项脊轩,着重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自号项奢生,世称“震川先生”。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域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
人物
祖母
妻子
母亲
自己
本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描写对象,穿插记叙了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 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沉怀念。作者睹物怀人,娓娓而谈,抒发了深厚的感情。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自然段,描写项脊轩的环境、修茸前后的变化,以写景为主;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承上启下,转入记述祖母、母亲、妻子在此生活时的细节和场面;第四自然段,以巴寡妇清和诸葛亮与自身相比,既自慨局促,又有宣扬抱负之意;最后两段,是补记,写项脊轩在妻子去世前后的变化,补叙妻子的故事。作者描写人物,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特征,其笔下的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人,虽着墨不多,但栩栩如生。语言平淡自然,情真词切,简洁准确,善用叠词,如“珊珊”“呱呱”“亭亭”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