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细胞和组织损伤的修复
无数据
4、细胞和组织损伤的修复的思维导图,再生指的是有损伤部位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修复是指由损伤部位周围的不同种细胞来修复。
编辑于2023-09-24 11:42:24 广东细胞和组织损伤的修复
再生
定义:指的是有损伤部位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
分类
生理性再生(完全性再生)
定义:指的是机体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衰老、消耗,同时又被同种细胞增生和补充的过程
例子
表皮的基底细胞~角化脱落的表层细胞
血细胞的周期性死亡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
病理性再生(不完全性再生)
定义:指的是病理状态下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后发生的再生
修复细胞:同种细胞
再生细胞的分类
不稳定性细胞
特点:细胞总是不断的增生以替代衰老或者死亡的细胞
例子
所有的被覆上皮细胞+血细胞+纤维细胞
如:表皮细胞/黏膜覆盖的上皮细胞+造血干细胞+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
干细胞(子代一保持原有的能力,子代二分化为相应的成熟细胞)
胚胎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
稳定细胞
特点:细胞在正常状态下不增生,只有在遭受到损伤或者某种刺激的情况下才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例子
腺体+腺样对的器官+肾小管+平滑肌细胞
肝/胰+肾小管上皮细胞+肌肉
注意
平滑肌细胞是再生能力很弱的细胞,所以当骨折的时候,骨可以实现再生,但是当肌肉断裂后,无法实现再生
永久性细胞
特点: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发生增生,仅仅由其它组织来修复
例子
神经组织+心肌组织+骨骼肌细胞
注意
再生能力的比较: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
再生的过程
上皮组织的再生
分类
鳞状上皮再生
位于鳞状上皮层下面的基底层,迁移形成单层上皮细胞,最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层
柱状上皮增生
位于鳞、柱状上皮层下面的基底层,迁移形成单层上皮细胞,最后增生分化为柱状上皮层
腺上皮再生
腺体的基底膜未受到破坏,可以完全再生;受到破坏,难以完全再生
注意
若没有伤及真皮层可以实现完全再生,否则,仅仅不完全再生
纤维组织的再生
静态的纤维细胞/间叶细胞分化为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质含有内质网和核蛋白
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束
成纤维细胞变成纤维细胞
血管的再生
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以出芽的方式先形成内皮细胞条索
在血流的冲击下形成血管空腔,逐渐形成毛细血管网
部分血管关闭或者消失
部分血管的血管壁逐渐增厚形成小动脉和小静脉
血光的平滑肌不能够再生,仅仅由结缔组织增生给与衔接
神经组织的再生
神经细胞胞体死亡,神经组织无法再生
神经细胞胞体未死亡,神经组织可以再生
断层处,远近端的髓鞘同时发生崩解吸收,后神经细胞增生,在断端形成髓磷脂,后形成髓鞘,神经细胞向轴突向远端髓鞘生成至末梢
影响因素
生长因子
抑素与接触抑制
细胞外基质
注意
低等生物的再生能力比高等生物的再生能力强,且幼嫩组织的再生能力比高度分化的强
纤维性修复
定义:是指由损伤部位周围的不同种细胞来修复
修复细胞
肉芽组织
形态: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小鲜肉
特点
肉芽组织中无神经,无痛觉
肉芽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触之会出血
在伤口出现2~3天后出现
组成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的再生
成纤维细胞
发育过程: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纤维)~纤维细胞
炎性细胞
分类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能够分泌多种生长因子
PDGF
FGF
TGF-8
IL-8
淋巴细胞
作用过程
肉芽组织从伤口的周围向中心逐渐填补伤口并且机化异物
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纤维,并且转化为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玻璃样变后,形成瘢痕组织
变化
成纤维细胞先增多后减少
毛细血管逐渐减少
间质水分逐渐减少,炎性细胞逐渐减少
作用
抗感染,保护创面
填补伤口及局部组织缺损
计划和包裹坏死的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或者其他异物
注意
肉芽组织在第2~3天出现,开始出现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增生,但是要到第5~6天,成纤维细胞才开始分泌胶原纤维
瘢痕组织
形态特征:灰白色、半透明、质地坚韧、缺少弹性
特点
纤维细胞和血管极少
组成:均质化的胶原纤维
作用
有利
填补伤口或者缺损的组织,可以保持组织的完整性
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可以保持组织或者器官的坚韧性
不利
瘢痕组织会收缩,导致器官或者组织的功能受限,如关节或管腔
瘢痕组织会粘连,导致器官与器官/体壁发生黏连
瘢痕组织会硬化,过度的~会导致器官硬化(瘢痕组织缺少弹性)
瘢痕疙瘩
瘢痕组织会导致其地下组织膨出,瘢痕组织缺乏弹性,会导致其下组织的压力过高,导致组织“膨出”
神经细胞损伤后,由神经胶质细胞填充,形成胶质瘢痕
创口愈合
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区别
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面小,无感染,炎症反应轻微,少量的肉芽组织即可填平伤口,愈合时间短,瘢痕小
二期愈合:组织缺损多,创面大,有感染,炎症反应较重,大量的肉芽最终才可填平伤口,愈合时间长,瘢痕大
分类
皮肤创伤的愈合
刚损伤:伤口出现组织坏死,出血,红肿,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纤维,干燥后形成痂皮
1天后(20cm),表皮下的基层组织开始迁移形成单层上皮,单层上皮组织覆盖肉芽组织后形成新的上皮组织
2~3天后,肌成纤维细胞收缩,皮肤创口收缩
第3天后,肉芽组织形成,并填平伤口
第3~4天后,肉芽组织,长入伤口
5~6天后,成纤维细胞开始形成,并开始产生胶原纤维
1个月后,瘢痕组织完全形成
骨折愈合
过程
血肿形成:骨折后,血液+坏死组织+炎性细胞+渗出物形成血肿
纤维性骨痂的形成:肉芽组织长入血肿,机化并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一周后,肉芽组织以及纤维组织会形成透明软骨
骨性骨痂的形成:骨母细胞开始增生分化,并分泌大量的骨基质,并伴随钙盐的沉积,形成编织骨
骨痂重建:在应力方向下,成骨细胞形成新的骨质;在非应力条件下,破骨细胞吸收骨质,最后,编织骨改建为板层骨,且形成正常的骨皮质和骨髓腔
影响因素
骨折后,及时且正确的复位
骨折后,及时且正确的固定
早日进行全身和局部功能的锻炼、保持局部良好的血液供应
影响因素
全身因素
年龄
药物
维生素C:缺乏时,前胶原蛋白合成不足,胶原纤维形成障碍
Zn:缺乏时会影响酶的活性
钙和磷:缺乏时,无充足的钙盐沉淀,编织骨难以形成
局部性因素
电离辐射
感染异物
局部血液循环
神经支配
干细胞的特点
无限地增殖分裂
具有静止状态的能力
缺乏特殊的细胞系标志
非对称性分化,子代之一保持原有的分化能力,子代之二高度分化为另外一种细胞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