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生基础知识-内科学-血液系统-上5
无数据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主要包括血液、骨髓、脾、胸腺、淋巴结及广泛分布的淋巴组织。出生后骨髓造血持续终生,小儿全身骨髓均具有造血功能,成人的骨髓造血组织主要分布在扁平骨、椎骨和管状骨的干骺端。 本节讲述贫血的第二节缺铁性贫血,包括铁的代谢、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等内容。
医学生基础系列【内科学】血液系统
肌红蛋白铁
3.5%
贮存铁
29%
血红蛋白铁
67%
知识整理来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缺铁性贫血
子主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因体内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引起的贫血。IDA是贫血中最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和各年龄人群,但以育龄妇女及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铁的代谢
———————铁的分布———————
正常成年男性含铁量为50mg/kg,女性为35mg/kg
——————铁的来源和吸收——————
正常人体每天所需的铁20~25mg
来源
每日食物中摄取铁1-1.5mg即可维持体内铁平衡
正常成年人每天从普通饮食中摄入10-15mg铁,其中5-10%被吸收,吸收量约为每天1mg
吸收
亚铁比高铁易于吸收,胃酸和维生素C有助于保持二价铁状态,故可促进铁的吸收。
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
铁的吸收过程受到铁调素的调控
———————铁的转运———————
转铁蛋白
是一种β1球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可结合1个或2个三价铁离子;
正常人转铁蛋白血浆浓度为2.5~3g/L,转铁蛋白所能结合的铁的总量,称为总铁结合力
正常情况下,转铁蛋白仅以其大约总量的1/3与铁结合,其实际结合的铁,即为血清铁
—————铁的再利用和排泄—————
每天大量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吞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被分解后释放出铁,其中的大部分铁被转运回骨髓,重复利用。 机体每日仅有约1mg铁随胃肠道、皮肤及泌尿道上皮细胞的脱落被排出体外。 女性由于月经、哺乳等原因,排泄铁量较男性多。
病因和发病机制
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是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工心脏瓣膜引起的机械性溶血也可长期尿内失铁而致缺铁
月经过多在育龄期女性贫血患者中占80%以上
摄入量不足
长期素食或肉食匮乏可造成饮食中铁含量不足
婴儿如果仅以人乳或牛乳喂养,儿童 青少年因生长迅速、育龄期妇女,由于月经失血、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如果长期饮食含铁量不足,均可发生缺铁
铁吸收障碍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缺乏,或长期服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均可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影响铁的吸收
胃空肠吻合致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可降低铁吸收
长期腹泻也可影响铁的吸收。
临床表现
1
首先表现为贫血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2
其次还表现有组织缺铁和含铁酶活性降低有关的症状
如行为异常、烦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
严重缺铁性贫血可致黏膜组织变化
少数患者(多为儿童)异食癖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象
骨髓象
铁代谢测定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诊断
诊断依据如下
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等铁代谢测定及FEP测定异常
骨髓铁染色阴性
鉴别诊断
珠蛋白生成 障碍性贫血
有家族史,我国南方尤其是广西、广东、江西等地原籍居民多见
周围血片可见多量靶形红细胞,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均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常异常
PCR可检测到α基因缺失或β基因突变
慢性 病性贫血
慢性疾病如感染、肿瘤等疾病会造成铁利用不良,血清铁降低
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较罕见,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
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铁染色可见典型的环状铁粒幼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