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资治通鉴-014-豫让到底应该怎么死?
无数据
《史记》和《战国策》明明都说豫让最后伏剑而死,是自杀,《资治通鉴》却说的是在桥下抓到豫让之后,“遂杀之”,没什么废话,直接把他杀了。 1. 比起被杀,自杀才是豫让更合情合理的结局。 2. 为“忠”和“义”而死,体现的是一种武士道精神。 3. 从春秋战国到汉朝,武士道精神很受推崇。这期间的史书很喜欢讲快意恩 仇、重义轻生的故事。
自杀or处决,背后有两套古代意识形态针锋相对, 关乎国民性的塑造和国运的盛衰
《资治通鉴》
引发帝王将相共鸣
被抓后“遂杀之”
《史记》
普通读者更喜欢
《战国策》
《吕氏春秋》
乃退而自杀
最后伏剑而死,是自杀
在道义上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自杀是一个经典解决方案
朋友
义
武士道精神
主君
忠
赵无恤
仁至义尽
别无选择
智 瑶
尽了心
尽了力
014 豫让到底应该怎么死?
内容来源 | 《资治通鉴·熊逸版》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武士道》与《中国之武士道》
豫让的抉择
豫让和青荓的抉择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委质为臣”的仪式就已经基本排除了孝道问题, 家臣的人身所有权发生了转移,不再属于自己,也不再属于父母和家庭, 而仅仅属于主君。
为什么中国的武士道没能延续下来呢?
从春秋战国到汉朝,武士道精神很受推崇,所以战国年间成书的《吕氏春秋》, 汉朝成书的《史记》和《战国策》,都很喜欢讲快意恩仇,重义轻生的故事
一来你争我夺是人的天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二来快意恩仇也是人的天性,正是基于这种天性,才衍生出公平、正义的观念
梁启超认为,这都怪统一专制政体。
这种政治结构,追求的是皇权独大,天下皆弱,以一强驾驭群弱,
秦始皇就是始作俑者。久而久之,中国人也就没了血性,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所以梁启超才要写出这部《中国之武士道》,列举中国历史上各种武士道精神的榜样, 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豫让,目的在于“以补精神教育之一缺点”。
安陵君和缩高的选择
天 子:周朝的最高统治者
诸 侯:小王国的君主
大 夫: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第二级的分封
治国靠大道理还是小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