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胚 皮肤
组胚 皮肤超详细思维导图,欢迎大家踊跃下载查阅!!!
编辑于2020-08-31 21:09:22皮肤
概述
组成
表皮(epidermis)
真皮(dermis)
附属器
毛 、指(趾)甲、皮脂腺、汗腺
功能
屏障、保护
感觉
吸收、排泄、调节体温
参与免疫应答、维生素D的合成
表皮
组织类型: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角质形成细胞
从基底到表面分为五层
基底层
1层基底层细胞
LM
细胞体
位于表皮最深层,附着于基膜上,矮柱状/立方形
细胞核
椭圆形
细胞质
嗜碱性(基底细胞)
EM
游离核糖体丰富,散在/成束的角蛋白丝(张力丝)
基膜:半桥粒;相邻细胞间:桥粒
功能
干细胞,活跃的分裂能力,分化为浅层细胞(再生修复)
棘层
4-10层棘细胞
LM
细胞体
基底层上方,体积大,多边形,表面伸出短小棘状突起
细胞核
大,圆形,中央
细胞质
弱嗜碱性
EM
游离核糖体丰富,较多成束的角蛋白丝和板层颗粒(脂质膜状物)
相邻细胞间:桥粒
功能
旺盛合成功能,表皮渗透屏障的重要组成成分
颗粒层
3-5层梭形细胞
LM
细胞体
棘层上方,梭形
细胞核
核和细胞器趋于退化
细胞质
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
EM
透明角质颗粒无膜包被(组氨酸的蛋白质),形状不规则;角蛋白丝增多,深入透明角质颗粒;板层颗粒增多;细胞器退化
相邻细胞间:桥粒
透明层
2-3层细胞
LM
细胞体
扁平,梭形,界限不清,颗粒层上方
细胞核
核和细胞器消失
细胞质
透明均质,强嗜酸性
EM
角蛋白丝与透明角质颗粒形成复合体——角蛋白,细胞器消失
相邻细胞间:桥粒
角质层
多层扁平角质细胞
浅层细胞桥粒消失
LM
细胞体
扁平,界限不清,最表层
细胞核
无核、细胞器
细胞质
均质,强嗜酸性
EM
角蛋白丝与透明角质颗粒形成复合体——角蛋白,细胞器消失
细胞间隙中有脂类物质,角质细胞间的桥粒解体
从基底层到角质层,细胞器、细胞核逐渐退化,细胞质嗜酸性增加,角蛋白增多,桥粒解体
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素细胞
人种间的黑素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肤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黑色素 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与黑色素颗粒的分布、大小 及含量
LM(特殊染色)
细胞体
基底细胞之间,圆形,细胞质透明,有较多较长突起深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之间,HE不能辨认
细胞核
小,椭圆形
EM
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黑素体(酪氨酸酶),含黑素颗粒
无桥粒连接
功能
含酪氨酸酶,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生成黑色素
黑色素吸收UV,保护深层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朗格汉斯细胞
来源
由单核细胞演变而来,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
LM
HE呈圆形,核深染,胞质清亮
散在分布于棘层深部,特染有突起
EM
较多溶酶体、线粒体,含伯贝克颗粒
功能
抗原呈递细胞
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
参与免疫应答
梅克尔细胞
LM
HE不易辨认,特染有突起
细胞体
分布于基底细胞之间,特殊染色下呈扁圆形
细胞核
较小,不规则
EM
含致密核心小泡,突触样结构
功能
不清楚,可能感受触觉、感受机械刺激
角化
由基底层到角质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逐渐分化为 角质细胞的过程称为角化
角质形成细胞不断脱落更新,更新周期为3-4周
功能
对多种理化刺激有强耐受力(角质层)
阻止外界物质透过表皮及组织液外渗(细胞间脂质膜状物)
真皮
乳头层
薄层疏松结缔
内含毛细血管,游离神经末梢,触觉小体
网织层
较厚的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纤维较多
血管、淋巴管、神经、毛囊、皮脂腺、汗腺、深部常见环层小体环层小体
皮肤附属器
由表皮演化
毛
结构
毛干
毛根(毛囊)
排列规则角化上皮,富含黑色素
毛球
毛、毛囊生长点,毛母质(干细胞)
毛乳头
对毛生长起诱导和营养作用
立毛肌
生长更新
皮脂腺
位置
毛囊和立毛肌之间
泡状腺
分泌部
导管部
复层扁平上皮,多开口于毛囊上段或皮肤表面
功能
分泌皮脂,润滑皮肤
汗腺
弯曲的单管状腺
外泌汗腺(小汗腺)
分泌方式 1、局部分泌:胞吐,大部分腺体 2、顶浆分泌:乳腺、汗腺 3、全浆分泌:皮脂
分布
遍布全身大部分皮肤,手掌、足底及腋窝最多
组成
分泌部
腺细胞
导管部
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的汗孔
功能
散热、调节体温
顶泌汗腺(大汗腺)
分布
腋窝、乳晕、肛门、会阴
组成
分泌部
腺细胞
导管部
开口于毛囊上段
功能
分泌较粘稠的乳状液
被细菌分解产生特殊气味,分泌受性激素影响
指(趾)甲
皮下组织
缓冲、保温、 能量贮存
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