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知识点。
编辑于2020-09-02 13:21:30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I. 中学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概述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埃拉斯莫斯最早使用“班级这个词”
班级管理概述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
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班级管理内容
班级组织的建设
班级日常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教育力量管理
班级管理模式
选择题
常规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平行管理
马卡连柯提出
通过对班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有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影响集体
民主管理
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
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目标分解,形成目标体系,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班集体与班主任工作
班集体
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的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集体被视为班级发展的最高阶段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选择题
组建阶段
班集体人际关系松散,集体意识和集体精神未形成,需要教师作为主导
形核阶段
人与人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班级的组织比较健全,仍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良好班风尚未形成
发展阶段
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同学间团结友爱,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成熟阶段
已成为一个组织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里氛围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简答题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制定集体奋斗目标
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创设良好的同学交往环境
形成良好班风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组织课外活动和指导课余活动
建立学生档案
操行评定
要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评定要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
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情感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班会活动的组织
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II. 中学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原则
选择题
目标原则
激励原则
反馈原则
课堂群体管理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在学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
如,班级、小组、少先队
非正式群体
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特点
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求
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
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
教师如何管理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要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
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激励和帮助
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群体动力
群体凝聚力
群体规范
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力
教师的共情(感情移入)
教师的期望
可促使学生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焦虑
课堂中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的发展
选择题
反抗行为阶段(4-5岁)
当教师或父母展示出强力的控制时,儿童不良行为得到约束
自我服务行为阶段(5-7岁)
以自我为中心,关心行为后果
人际纪律阶段(大多数中学生)
关心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
自我约束阶段
能明辨是非,理解遵守纪律的意义,能够自我约束
课堂纪律的类型
选择题
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
正规集体促成的纪律
非正规集体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结构
课堂情境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材料分析题
处置
积极课堂行为
给予肯定和鼓励
中性课堂行为
不宜在课堂上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可采用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暗示制止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制止中性课堂行为向消极课堂行为转化
消极课堂行为
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到惩罚的方式不能够伤害学生自尊心,惩罚要适当,要与说理结合,不可为了惩罚而惩罚
矫正
可采用说服教育、行为训练
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如凝视、摇头、小声咳嗽等
邻近控制,如站在他身边、轻拍其背等
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鼓励
使用幽默纠正不良行为
安排余暇,对反应较快的学生安排作业
移出诱因,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的课外书籍、玩物代为保管,消除诱因
提出要求,公开提出要求来统一行动
III. 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
课外活动的类型和意义
类型
校内活动
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
选择题
学科活动
科技活动
社会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文娱、体育活动
劳动技术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选择题
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课外活动的形式
选择题
群众性活动
报告和讲座
各种集会
各种比赛
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社会公益活动
小组活动
学科小组
技术小组
艺术小组
个人活动
阅读各种书籍、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
课外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IV.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简答题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现状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
主导性的原则
实行双向服务的原则
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方式
简答题
互访
包括家长访问教师和教师访问家长
书面联系
是学校、班主任用书面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的一种常用方式。有定期和不定期联系两种
召开家长会
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能在短时间与绝大多数家长取得联系,联系面广,效率高
成立家长委员会
指学生家长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学校教育工作
举办家长学校
举办学校开放日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
坚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V. 教师的角色、心理与成长
教师角色
即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威信
建立威信的途径
简答题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这是教师获得威信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强化心理沟通
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认知特征
简答题
教学认知能力
是以教学系统为认知对象,对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
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目标,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能力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学效能感
选择题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罗森塔尔效应
选择题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教师成长的阶段
选择题
关注生存阶段
一般是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时间花在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
关注情境阶段
关心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
关注学生阶段
关注点在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和方式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教师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