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课程相关知识点
编辑于2020-09-06 16:10:53中学课程
I. 课程概述
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课程内涵
我国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选择题
广义
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
特指某一学科
课程的意义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选择题,简答题
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基本观点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目标
认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关键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是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组成一门学科的核心,正是这种知识结构应成为教育的重点
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杜威
基本观点
又叫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
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
基本观点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作用
认为社会改造人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受学生发展的制约
受社会需求的影响
受学科特征的制约
II.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选择题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
又称学科课程,即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是最古老、使用最广的课程类型
特点
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教学以各自的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
综合课程
又叫统整课程,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
特点
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如,《品德与生活》
分类
相关课程
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如,语文和政治和历史
融合课程
又叫合科课程,把部分科目(两门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如,《品德与生活》
广域课程
合并数门(三门或三门以上)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如,小学的《科学》,包含生物、物理和化学
核心课程
又叫问题中心课程,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内容
活动课程
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特点
强制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
特点
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科程
国家课程
国家统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
特点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地方课程
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所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设计的课程
特点
地域性、民族性、针对性、适切性、灵活性、探究性、开放性
校本科程
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活动
特点
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地实施的“正式课程”,简言之就是课程表上的课程
特点
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
又叫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自发课程、无形课程,是学校教育中那些虽然在课程或学校政策中喂明文规定,但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与结果
分类
观念性隐性课程
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物质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制度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心理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
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领悟的课程
由任课老师所领悟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即课程经验
III. 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概述
内涵
指课程自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关键的准则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
选择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内容概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内涵
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语言、行为、习惯的总和
表现形式
简答题,选择题
课程计划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设置(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选择题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教科书)
含义
辨析题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视听材料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编排方式
选择题
直线式排列
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
优点:避免重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螺旋式排列(较常见)
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程度,使一学科教材内容的某些概念和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分支式排列
把若干内容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单元,针对这些平行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逐一展开教学活动,最后总结
如,语文、英语
综合式排列
课程评价概述
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主要模式
选择题
目标评价模式
由“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美)提出
评价原理
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
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记分单位
设计过去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课程原理
确定课程目标(最关键的一步)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美)提出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不实用,不适合作为评价的准则
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美)提出
步骤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CSE评价模式
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进一步发展
课程开发概述
IV.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核心理念
选择题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本理念内容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创造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P69)
具体目标
简答题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课程导向)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倡导建构的学习(课程实施)
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课程评价)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课程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选择题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的要求
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互相独立的倾向
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
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的具体做法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
简答题
信息技术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从而形成信息伦理
研究性学习
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师,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教育
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简答题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
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
是学生在主动参与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观
角色的转变
行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