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考研党建议收藏!下面的这一份思维导图根据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和其他资料整理而得,包括私学的兴起、道家、法家、《大学》、孟子、《中庸》等知识要点,值得一读!
311备考使用--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路线提出的教育工作总要求。
中教史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初步形成,红字部分为部分重点或本人遗忘点,有需要的可以看下。
教育与人的发展思维导图,主要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对教育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总结。红字部分为部分重点及本人遗忘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私学的兴起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官学失败,学术下移
贵族子女不重视教育
王权动荡
士阶层的兴起
各诸侯国为了扩张国土而养士
自由民渴望成为士阶层
发展
养士之风盛行
百家争鸣
意义
学术下移:使教师成为专门的职业
教育内容:不拘泥于六艺,融合各学派思想
教育方法:学无常师、学无定所,人才培养与研究相结合
教育思想:促进百家争鸣,中教史上辉煌的一笔
自由原则: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开启中教史新纪元
孔子
教育实践
办私学,编六经
教育作用
对社会:庶富教
对个人: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论
性三品
上智:生而知之者
中人:学而知之者
下愚:困而知之者
教育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
六艺(六经)
特点:偏重社会人事、文史,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教育方法
学思行相结合
启发诱导
由博返约
叩其两端
因材施教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德育论
内容
仁
礼
原则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教师观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教学相长
温故知新
爱护学生
以身作则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含义:无论出身、种族,人人可以接受教育
实践:束脩之礼
意义:打破奴隶主天赋高贵的思想,教育机会扩大到平民。进一步促进学术下移
道家
教育实践:老庄对社会文明的批判
教育作用:法自然
理想人格:逍遥
摆脱仁义束缚,个性自由
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涤除玄览,虚而待物
其出弥远,其出弥少
问之疑始,六经质疑
法家
教育实践:提倡耕战
教育目的:懂法守法
教育内容:以法为教
教育方法:禁私学,禁诗书
论教师:以吏为师
《大学》
简介:出自《礼记》,论述大学之道的问题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毅、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特点
要求:层层递进
较高的道德要求
易解性,可行性
层次性,浑然一体,缺一不可
《中庸》
简介:出自《礼记》,字思之作,人生哲学与修养问题
性与教: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恰到好处的处世原则
自我完善的两个途径
自诚明,尊德性:向内省察
自明诚,道问学:向外求知
学习过程:学问思辨行
稷下学宫
简介:战国、齐国,百家争鸣的中心缩影,养士之风制度化的终极体现
性质
管家主持,私家操办
多功能,讲学、著述、育才、资政议政融为一体的高等学府
学术自由
不治而议论
尊师重道
管理规范:《弟子职》
促进战国思想发展
体现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出色的教育典范
《乐记》
简介:出自《礼记》,专门论述乐教,公孙尼
内容丰富:音乐、绘画、雕刻、政治教育
艺术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
荀况
口口相传,教授六经
对个人:性恶论
性伪之分
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
对社会:每个人化性起伪,使国泰民安
俗儒
雅儒
大儒
儒经
闻见
知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虚壹而静
行
论教师
最为提倡尊师
教师是治国之本
主张绝对尊师
对教师的要求
有尊严而令人肃然起敬
德高望重
教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
见解精深,表达合理
墨子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对个人:素丝说
对社会:建设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教育目的:兼士或贤士
政治、道德教育
文史教育
科学与技术教育
思维训练
三表法
第一表:历史经验的知识
第二表:依据民众经历以广见闻
第三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言论是否正确
主动
创造
实践
量力
孟子
创立思孟学派
对个人:性善论
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向善的可能:善端
扩充善性,发善端
存心养性
求放心(寻找失落的良心)
对社会:扩充每个人的善性,使国泰民安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要求:高尚的气节,浩然正气
方法:持志养性,存心忍性,反求诸己
明人伦
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序
意义: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宗法的社会,伦理教育
六经
深造自得
盈科而进
教亦多术
专心致志
《学记》
简介:我国乃至世界最早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教育学的雏形,出自《礼记》,相传思孟学派乐克正所作
教育作用与目的
对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对社会:化民成俗
特点: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把教育作为政治手段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
学年
视学
考试制度
教育原则
预时逊摩
长善救失
藏息相辅
问答法
讲解法
练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