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宋代文学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09-12 20:26:24宋
概况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一高峰
背景
崇文抑武的国策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
儒释道三教合一
理学思想
城市的繁荣
印刷业、教育的发达
民族矛盾的激化
忧患意识
文学发展情况
宋词(一代之文学)
1.北宋前期:晏殊父子、欧阳修、范仲淹、柳永(里程碑)等
2.北宋中期:苏轼
3.北宋后期: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集大成者)等
4.南宋前期: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李清照等
5.南宋中期:辛弃疾、陈亮、刘过、姜夔等
6.南宋后期:两大流派——稼轩之遗响(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白石之羽翼(吴文英、张炎)
宋诗
1.北宋初期
白体:王禹偁
晚唐体:林逋
西昆体:杨亿、钱惟演
2.北宋中期(基本定型):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最高水准)
3.北宋后期:苏门四学士、陈师道、黄庭坚
4.南宋前期:江西诗派
5.南宋中期:“中兴四大家”(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
6.南宋后期(颓败):永嘉四灵、江湖诗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
散文:总体上看,以古文为主,实现了实用文章的全面艺术化,达到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高度统一
通俗文学
话本小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标志着“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杂剧
南戏
总体特点
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
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
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
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弘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宋词
晏殊
简介:(别名晏元献,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14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其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一生写词10000多首,但仅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
风格
词风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理自然,音律婉转和谐,词境浑然天成、幽约深婉“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 倚声家:按照词调作词的名家。
代表作《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 ,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欧阳修
简介:(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文学上、史学上均有较高成就,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死后谥号文忠,累赠太师、楚国公。
“冯延巳词,晏得其俊,欧阳得其深”(刘熙载《艺概·词概》)(叶嘉莹:“俊”是一种才气,俊秀之气,是一种精神的美。“深”是指感情深婉,不同于花间派的铺金缀玉)
风格:“在因循中有变革”
因循:其词大多固守“词为艳科”的藩篱
变革
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
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佳作。在抒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相忆念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上片写马上征人。以景为主,融情于景;下片写闺中思妇。以抒情为主,情寓景中。构成了清丽缠绵的意境。这首词表现出欧词深婉的风格,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范仲淹
简介:(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其词突破了词体专写风花雪月的格局,或写羁旅情怀,或写边塞风光,以苍凉高阔一洗五代旧习,为宋词开拓了新的境界。北宋豪放派先声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王安石
简介:(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年间,任参知政事,后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于1074年被罢相。保守派得势后,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其词托古喻今,抒写个人怀抱。立意高远,慷慨深沉,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
《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 ,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 。细看凝眸处 ,却又见西风紧处 ,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写景至此 ,全是白描 ,下面有所变化 。“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 ,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张先
简介:(990年-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人称“张安陆”。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著有《安陆集》,长调颇多。张先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
创新之处
大量用词来唱和酬答,拓宽宋词的题材
首用词序
创作了较多慢词,对长调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古今一大转移”
三影
云破月来花弄影
帘压卷花影
堕风絮无影
柳永
简介:(原名三变,约984年—约1053年),字景庄(又字耆卿),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词的新变
内容
1.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2.工于羁旅行役
3.展现了北宋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和多姿多彩的市井风情
4.抒写作者身世遭遇,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游宦生涯的厌倦
艺术
1.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
2.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铺叙展衍、恣意渲染
3.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多俚语
标志着北宋词发展的转折
词史地位: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有人称其为“曲祖”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颙望:凝望。一作“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争: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苏轼
简介:(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成就
1.“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使词的地位大大提高
2.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3.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变革词风
4.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的风格
秦观
简介:(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江苏高邮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被称为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以婉约词著称,其词风含蓄清丽,朦胧凄清。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有三卷100多首,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其在藤州,游光华亭时去世。
艺术特色
1.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充满着揪心的愁恨
2.情韵兼胜,符合词体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
3.把深沉的心酸苦闷熔铸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中,给传统的艳情词注入了新的情感内涵
4.词风和婉醇正,卓然一家,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黄庭坚
简介:(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对宋诗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作品有《山谷词》《登快阁》等。1105年,客死宜州(广西宜山县),追谥文节。
特色
1.雅俗并重
2.抒情的自我化,表现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题材贴近日常生活,多用题序,且体现在词的内容中
4.艳词露骨,语言俚俗,审美价值不高,内容也不大健康
贺铸
简介:(1052年-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长于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北宋词人,因其长相奇丑,也被称作“贺鬼头”。贺铸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年少读书,博学强记。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贺铸能诗文其词内容,尤长于词。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著有《东山词》。
其词
风格多样:盛丽、妖冶、幽洁、悲壮(张耒《东山词序》)
主导风格:秾丽精致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词为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上片起首三句化用曹植《 洛神赋》中“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意,写美人迈着轻盈的步履,正从横塘姗姗远去,美人离去,词人极目远望,只能从见到的一片芳尘之中 ,想象她的美妙姿态 。接下来四句,写美人离去后,深层独处于“月桥花院,琐窗住户 ”的住处 ,虚度青春年华,除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 ,无人能至 ,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与相思。相惜之情。而词人自己同样幽居独处,对美人的思恋十分殷切。 下片着重写作者的忧思。过片谓暮云冉冉,舒卷移动 ,正笼罩着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这时 ,词人“ 彩笔新题断肠句。”此句暗用《南史·江淹传》的典故:江淹因得五色笔而才华横溢,妙句纷呈,后梦中见厚笔主人郭璞来讨还 ,“尔后为诗 ,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词人之才不让江淹 ,以生花妙笔题断肠之句,更令人凄楚,这愁苦之情到此已抒写得极为委婉深切,但作者仍继续用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具体物象来烘托浓重的闲愁。先是试问,然后,用三个比喻作答,以景结情,收来全篇。
意气慷慨,境界阔大: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此词为一首自叙身世的长调。词中回忆了作者少年时代任侠侠气的豪侠生活 ,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爱国壮志难得一酬的愤激之情。全词熔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配以短小的句式,急促的音节,集苏轼之豪放与周邦彦之律吕于一身 ,雄姿装彩 ,不可一世 ,读来令人有神采飞扬 。雄健警拔,苍凉悲壮之感。 追忆词人上片在京都所度过的六七年倜傥逸群的侠少生活。起首二句即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诗之所谓“结发未识事 ,所交尽豪雄 ”,为整个上片的总摄之笔。 以下 ,便扣紧“ 侠 ”、“雄”二字来作文章。“肝胆洞 ”至“矜豪纵”凡七句 ,概括地传写自己与伙伴们的“侠”、“雄”品性:他们肝胆相照,极富有血性和正义感,听到或遇到不平之事,即刻怒发冲冠;他们性格豪爽,侪类相逢,不待坐下来细谈,便订为生死之交 ;他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答允别人的事,决不反悔;他们推崇的是出众的勇敢,并且以豪放不羁而自矜 。“轻盖拥”至“狡穴俄空”凡九句,则具体地铺叙自己和俦侣们的“侠”、“雄”行藏:他们轻车簇拥,联镳驰逐,出游京郊;他们闹嚷嚷地在酒店里毫饮,似乎能把大海喝干;他们间或带着鹰犬到野外去射猎,一霎间便荡平了狡兔的巢穴。上两个层次 ,即有点,又有染;既有虚,又有实;既有抽象,又有形象,这就立体地展现了一幅雄姿壮彩,不可一世的弓刀侠客的恢宏画卷。 片末句“ 乐匆匆”三字、下片首句“似黄粱梦”四字,是全词文义转折、情绪变换的关棙。作者青年时代生活朝气蓬勃、龙腾虎掷,虽然欢快,可惜太短促了,好象唐传奇《枕中记》里的卢生,做了一场黄粱梦。寥寥七字,将上片的赏心乐事连同那兴高采烈的气氛收束殆尽,骤然转入对自己二十四岁至三十七岁以来南北羁宦、沉沦屈厄的生活经历的陈述。 “辞丹凤”至“忽奇功”凡十句,大意谓自己离开京城到外地供职,乘坐一叶孤舟飘泊在旅途的河流上,唯有明月相伴。官品卑微,情怀愁苦,落入污浊的官场,如鸟在笼,不得自由。象自己这样的武官成千上万,但朝廷重文轻武,武士们往往被支到地方上去打杂 ,劳碌于案牍间 ,不能够杀敌疆场,建功立业。十来年的郁积,一肚皮的牢骚,不吐不快。因此这十句恰似黄河决堤,一浪赶过一浪。 以下六句,是全词的高潮。元祐三年三月,夏人攻德靖砦,同年六月,又犯塞门砦。这消息传到僻远的和州 ,大约已经是秋天了。异族入侵,国难当头,本该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的时候。然而,朝中投降派当道,爱国将士们依然壮志难酬 。“笳鼓动”六句,便掷地有声地抒写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之情军乐吹奏起来了,边疆上发生了战事。而渴望投身疆场的爱国志士,却无路请缨,不能生擒对方的酋帅,献俘阙下,就连随身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生愤怒的吼声!这几句,壮怀激烈,慷慨悲壮,正气凛然,可歌可泣,把词人的满腔爱国热诚和忧患意识抒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读来令人感奋不已。 结尾三句,笔锋突转,一波三折,由慷慨激昂转为悲凉舒缓 ,在游山逛水 ,拊琴送客中宣泄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悲愤 、沉郁 ,读来令人扼腕感叹。 “登山 ”句截用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手寄”句似从嵇康《酒会》诗“但当体七弦”句化出。而与下“目送”句联属,又是翻用嵇康《赠兄秀才入军 》诗“目送征鸿,手挥五弦”。句句都与送别有关。 在苏门词人中,贺铸最受推崇。张耒曾云 :“方回乐府妙绝一世 ,感丽如游金 、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幽洁如屈一宋,悲壮如苏·李 。”(《东山词序 》)本篇辞情慷慨,音调激昂,充分表现了他继承苏词雄姿壮采风格的一面。在艺术上,全词不为声律所缚,反能利用声律之精密组织,以显示其抑塞磊落、纵恣不可一世之气概。整首词三十九句,其中三言句达二十二句之多 ,最长的句子也不超过五言,而且三十九句中三十四句押韵 ,“东”、“董 ”、“冻”平上去三声通叶,这就形成了句短韵密、字音洪亮的特色,很好地配合了此词的豪放风格。
地位:一方面沿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之气,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风格特点,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影响:丰富了词体的文学语言,加快了词句成熟精纯的程度,同时也促使词的语言走向典雅精致化的道路
周邦彦
简介:(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因写《汴都赋》,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之后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1096年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死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词家之正宗”、北宋词坛的集大成者
艺术成就
1.词风浑厚醇雅而又有沉郁顿挫之致
2.善于铺叙,长于勾勒
3.言情体物,穷极工巧
4.语言富艳精工而又浑然天成
5.格律精严,音韵谐美
词史地位
他既是北宋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又是南宋格律词派的先驱,在两宋词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六丑 蔷薇谢后作》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 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起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是伤别;“愿春暂留 ,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是伤春。元陆辅之《词旨》说 :“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借出场。”这首词的“出场 ”即如所证,开头起得突兀 ,又笼罩全篇,读后使人产生一种十分凄切、紧迫的感觉 。“愿春暂留 ”三句紧承慨叹春光将尽,客里光阴虚费而来,从感情上再加强一层。周济评这三句 :“十三字千回百折 ,千锤百炼 ”,的确如此。 这三句一波三过折,一句一转:不是愿春久留,而只是愿春暂留,一转;春不但不能暂留,而去如飞鸟之疾,二转;不但去得疾,而且影迹全无,三转。这在感情上一层进一层、一层紧一层地反映出词人对将去之春的痛惜留恋之情,所以说是“千回百折”。同样,词人要写的内容很丰富,原要用许多话才能表达,但经过锤炼,删成少量的字句 ,却“字少而意多”,同样能把丰富的诗意表达出来。愿花长好,月长圆,春长在,这是词人过去的少不更事的天真的想法,而实际上是事与愿违,花开必谢,春来必去,要她长在是空想,要她久留也不可能。现在经过长期的、惨痛的经验,自动把愿望降低了,故云即使是“暂留”一下也好吧!但是,不但愿春暂留片刻而不可得,而且她转瞬即逝,杳如黄鹤。这在多愁善感的词人是何其伤心难过之事。如此曲折委婉的意思用十三个字就表达清楚了 ,所以说是“千锤百炼”。接着就用“为问春何在”提问,淋漓尽致地描绘蔷薇花凋尽时的惊心动魄。
李清照
简介:(1084年3月13日-约1156年),号易安居士,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别是一家”词论: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明确提出了诗词分野的问题,认为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着更独特的要求,不仅像诗一样要分平仄,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她还主张词要有典雅、协音律、铺叙、有情致,反对“词语尘下”,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认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李词
主题:愁
前期;闺阁之愁,闲愁。流露出轻盈精妙的相思情。词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花鸟鱼虫的眷顾
后期: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愁”。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艺术成就
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
1.多愁善感、缠绵凄婉的自我形象
2.善于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3.善于捕捉稍纵即逝而又难以言传的真切感受,并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使之形象化、具体化
4.善于结合写景咏物,借以抒发美质难久、物是人非的感慨
清新朴素而完美的表现手法
1.语言雅俗兼用,既具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2.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法,却运用得自然。“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刘熙载《艺概》)
3.用典及点化前人诗句亦多融化无迹,近于自然
4.善于掌握声调音律错综变化的节奏,以适应思想感情的起伏抑扬,富于音乐美
地位
1.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量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2.婉约正宗。南北宋之间成就最高的词人。
3.其词独具特色,人称“易安体”
朱敦儒
简介:(1081年-1159年),宋代著名词人,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年间,朝廷数次召唤都未答应。绍兴三年(1133年)被推荐补右迪功郎之职,五年(1135年)赐以进士出身担任秘书省正字。后历任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而后致仕(退休),住在嘉禾,到秦桧下台,依旧不出,直到绍兴二十九年去世。朱敦儒获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
词风变化
1.南渡之前:清高狂妄,超脱尘世,名士风流,词风婉丽明快,代表作《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作者选中梅花,是取其品性高洁以自比 。“高洁”与“疏狂 ”,一体一用,一里一表,有机地统一在词人身上。惟其品性“高洁 ”,不愿与世俗社会沆瀣,才有种种“疏狂”。 此词体现了词人鄙夷权贵、傲视王侯的风景,读来令人感佩。无论从内容或艺术言之,这首词都堪称朱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首“天资旷远 ”,婉丽流畅的小令。全词清隽谐婉,自然流畅,而且前后呼应,章法谨严。上片第一句“天教懒慢带疏狂”,下片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和“且插梅花醉洛阳 ”,表现了词人的潇洒、狂放和卓尔不群,照应了“疏狂”;“玉楼金阙慵归去”则照应了“懒慢”。
2.南渡之初:忧国伤世词风沉郁苍凉,代表作《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晚年:消极隐退,重回隐逸生活,词风清旷闲淡,代表作《好事近》:渔父长身来,只共钓竿相识。随意转船回棹,似飞空无迹。芦花开落任浮生,长醉是良策。昨夜一江风雨,都不曾听得。
地位
一扫北宋末年绮靡雕琢之习,继承了苏轼而又有发展变化,自成一家,被称为“朱希真体”(“樵歌体”)
其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抒情自我化的词风
其基本情调仍以学苏轼的旷达超逸为主,词境略有扩大
其词常常以寻常口语、俚语度入音律,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
辛弃疾
简介:(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词
思想内容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小令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4.相思离别及悲秋之情。《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 ”、“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 ,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 、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艺术成就
1.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
2.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3.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
4.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
影响
1.南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艺术的巅峰,完成了词体和词风的大解放、大变革
2.辛弃疾不仅对南宋爱国词坛产生了实际影响,而且他也一直对后世的文学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姜夔
简介:(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出生于鄱阳(今属江西),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曾著《大乐议》宁宗时献于朝,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其中《白石道人歌曲》是其自度曲附有旁谱。
词作
思想内容
1.描述个人生活,抒发身世寥落之感,体现出作者孤芳自赏的雅士风度、飘然不群的清高个性
2.家国之恨、黍离之悲
3.爱情词
4.咏物词
艺术特点
1.清空(用笔灵动,虚处落墨,不着实处,重视烘托陪衬)、骚雅(比兴寄托,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清空:便揉春为酒,剪雪作新诗
2.以凄清素洁的物象,营造出一种幽韵冷香的意境
3.一方面继承了周邦彦词炼字琢句的技巧,一方面又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雅化和钢化
4.精通音律,注重词法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也就是下阙的“豆蔻词”。 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滨〔幸加人旁〕名。」 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 、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 ,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 ,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 ,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 。“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 ,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 。”(《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 ,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 ,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 ,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 ”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 ,“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 ,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 ;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 ,“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 ,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 ,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 ,“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 。《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 ,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何逊:南朝梁人,能诗,以爱梅闻名。何逊曾作《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云,「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后迁官,因爱扬州之梅,要求转任扬州。这里作者以何逊自比。 春风词笔:何逊《咏春风》,「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馀声。」 寄与:这里暗用南朝宋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所折的花是梅花。 千树压西湖:宋时西湖孤山遍植梅花。 这两首词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梅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白石咏梅词共有十七首,古其全词的六分之一 ,此二篇最为精绝。张炎在所著《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所谓“和靖一联”,即宋初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姜夔非常欣赏其句,就摘取句首二字,以之为“自度曲”咏梅词的调名。白石是南宋大音乐家,妙解音律,从此二篇咏梅词亦可看出其独创之功。 白石词往往有小序,或述作词缘起,或纪心绪行踪,要言不烦,与词的内容溶为一体,不可分割。从题序看,这两首词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辛亥(1191)冬季,当时词人应邀到范成大退休隐居的苏州附近的石湖别墅作客。范成大也喜爱梅花,买园种梅,并著有《梅谱》。白石投主人之雅好 ,驰骋才华,创作了这两篇咏梅绝唱。 这二篇词的主旨令人难以索解。历代读者在欣赏它的美妙的词句的同时 ,不免要追寻它的言外寄托,于是,劝阻范成大归隐、哀叹徽钦二帝北狩、感慨今昔盛衰、怀念合肥旧游等等说法就都出现了。这些说法的是非颇难截然判断,因为作者是不明言他的寄托的,读者的理解各有不同也是完全允许的,不论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自成一说。或者说,这两首词具有多功能指向,寄托国事,感慨今昔,追念旧游,思恋情人等多种主旨都有,形成一种含混,朦胧之美。 《暗香》、《疏影》在体制上也很有特点。作者自述“作此两曲” ,从音乐上讲是两只曲子;“授简索句”,从词篇上说却是一个题目 ,两首词,也可以说是一首。这种特殊体制为姜夔所首创,我们不妨称之为“连环体”,两环相连 ,似合似分,以其合者观之为一,以其分者观之为二。 《暗香》一词,以梅花为线索 ,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全词共分六层。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为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以“旧时月色”开头,以往事递入,落笔便不平凡。已经勾勒出了时空范围,渲染出了感情基调。回忆旧时,拉开了时间距离;月色在天,撑起了空间境地;眼前的景象勾连着过去的经历,令人摇曳生情 。首句落笔得此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唤起”二句 ,又引入怀人层层荡开 ,环环相生:由月色写到“算几翻照我 ”,画出回忆往日情事时的屈指凝神之态;再写“梅边吹笛”,在月下笛声中点出“梅”字,咏物而不避题面,亦见大手笔,直将“藏题”的技法视为细末 ,不屑遵循;再由笛声“唤起玉人”,以美人映衬梅花,直欲喧宾夺主,却急以“不管清寒与攀摘”收住,化险为夷,仍不离咏梅的本题。至此,一幅立体的,活动的,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的生活图景、艺术境界,乃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月色下、笛声中,一位玉人在犯寒摘梅,境界何其清空幽雅 。贺铸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玉人和月摘梅花”之句,意境已自高雅幽美,但与姜白石词相比,仍显单薄。姜词“不管清寒与攀摘”一句蕴藏着两层没有明说的意思:一是“与”人攀摘,既有与人同摘之义,也有摘梅以赠别人之义,这就暗中用上了“驿寄梅花”的典故,透露了陆凯的诗句“聊赠一枝春”的一层意思 ;另一层含义是,玉人之所以“不管清寒”,因为她怀着满腔的热情 ,且与外界的“清寒”恰相反衬。 玉人的一片深情密意全都倾注在梅花上,梅花的感情负载就格外厚重了 。开头几句写的是回忆中的情景,到“何逊而今渐老”两句,笔峰陡转,境界突变,由回忆回到现实,由欢乐往事转到而今的迟暮之悲。词人以何逊自此,是说自己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梅花,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正如词人所说 :“才固老尽,秀句君休觅”(《暮山溪》)。与上五句相比,境界何等衰飒。这是第二层。其实词人当时年仅三十五六岁,所以这当是自谦之词。而且何逊写的那首《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诗,“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等,实在算不得什么好诗,跟他喜爱梅花 ,一直挂念着扬州廨舍那株梅树的心情并不相称,可是后来,他从洛阳特意赶回扬州,再访那一树梅花时,却彷徨终日,不能下笔,连原先那平庸的诗也写不出来了。何逊虽有爱梅之心,而其才力不逮,没有做出好诗来(“春风词笔 ”是指他的《咏春风》诗“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 ”,咏物颇称工细)姜夔以之自比而表示谦逊不是相当合适吗? “但怪得”至上片结尾为第三层,又把笔锋转回来 ,意谓尽管才不附情,见到石湖梅花的清丽幽雅,亦不免引动诗兴,以答谢主人的盛情美意。这几句映照小序,点明题旨。“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也是苏东坡《和秦太虚梅花》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意,是对石湖梅花的具体描绘。以竹枝映衬疏花,写其形貌姿色;以瑶席映衬冷香,写其高洁的品性,着墨不多而形神俱现。 下片承上片中写身世之感。从“红国”到“红萼无言耿相忆”是第四层,感情曲折细腻而又富于变化。换头余鸡独处异乡,空前冷清寂寞,内心情感波澜起伏。“寄与路遥,夜雪初积”,则言重重阻隔,纵然折得梅花也无从寄达,相思之情,难以为怀,只有耿耿于怀,长相忆忘而已。“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词采甚美 。“翠”与“红”是作者特意选用的艳色,用以与上文的“月”、“玉”、“清”、“瑶”等素洁的字面相“破”,通过对比 ,取得相得益彰的色彩效果。把翠尊而对红萼,由杯中之酒想到离人之泪,故曰“易泣”;将眼前的梅花看作远方的所思,悄然相对,虽曰“无言”,而思绪之翻腾、默默之诉说又何止万语千言。正是无言胜有言,无声胜有声。 “长忆曾携手处”三句是第五层。由“相忆”很自然地接续到“长记 ”,于是又打开了另一扇回忆的窗子,写到当年与情人携手同游梅林的情景。千树梅花,无尽繁英,映照在寒碧的西湖水面之上。这一片繁梅 ,亦如邓尉山的“香雪海”,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十分壮观,比起上文的“竹外疏花”来,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午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名句,境界幽美,词语精工,冷峻之中透露出热烈的气氛。词情发展至此,终于形成高潮。 最后两句又是一层,词笔顿时跌落,写到梅花的凋落飘零的肃刈景象。“又片片吹尽也”,语似平淡而感叹惋惜之情却溢于言表。“几时见得”,应是一语双关之词,梅花落了何时再开?相忆之人分别已久何时再逢?正因为巧妙绾合两重意思,所以显得韵味十分深长。 姜夔作《暗香》 、《疏影》词,的确是“自立新意”,新在何处?在于他完全打破了前人的传统写法,不再是单线的、平面的描摹刻画,而是摄取事物的神理创造出了多线条、多层次、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和性灵化 、人格化的艺术形象。作者调动众多素材,大量采用典故,有实有虚、有比喻有象征,进行纵横交错的描写;支撑起时间、空间的广阔范围,使过去和现在、此处和彼地能够灵活地 、跳跃地进行穿插;以咏物为线索,以抒情为核心,把写景、叙事、说理交织在一起,并且用颜色 、声音、动态作渲染描摹,并且多用领字起到化虚为实的作用,这样,姜夔就为梅花作出了最精彩的传神写照。
吴文英
简介:(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艺术风格:密丽深婉
《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①草:起草。 瘗(yì):埋葬。庾信有《瘗花铭》。 铭:文体的一种。 ②分携:分手。 绿暗:形容绿柳成荫。 ③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 ④中酒:醉酒。 ⑤交加:形容杂乱。 ⑥双鸳:指女子的绣鞋,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幽阶苔生:苔生石阶,遮住了上面 的足印。 【评解】 此词表现暮春怀人之情。上片写伤春怀人的愁思。清明节又在风雨中度过,当年分手时的情景,仍时时出现在眼前。 如今绿柳荫浓而伊人安在?回首往事,触目伤怀。词中以柳丝喻柔情。春寒醉酒,莺啼惊梦,已觉愁思难言。下片写伤春怀人的痴想。故地重游,旧梦时温,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更见痴绝。末句“一夜苔生”极言“惆怅”之深,又自含蓄不尽。这首词质朴淡雅,不事雕琢,不用典故。 不论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一反其堆砌辞藻,过分追求典雅的缺点,却又于温柔之中时见丽句,颇具特色。 【集评】 《词综偶评》谭献云:此是梦窗极经意词,有五季遗响。“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处见温厚。 《海绡说词》陈洵云: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屡见。《渡江云》题曰:“西湖清明”,是邂逅之始;此则别后第一个清明也。“楼前绿暗分携路”,此时觉翁当仍寓居西湖。风雨新晴,非一日间事,除了风雨,即是新晴,盖云我只如此度日扫林亭,犹望其还赏,则无聊消遣,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双鸳不到”,犹望其到;“一夜苔生”,踪迹全无,则惟日日惆怅而已。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情深而语极纯雅,词中高境也。 《词综偶评》许昂霄云:结句亦从古诗“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化出。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丝柳”七字写情而兼录别,极深婉之思。起笔不遽言送别,而伤春惜花,以闲雅之笔引起愁思,是词手高处。“黄蜂”二句于无情处见多情,幽想妙辞,与“霜饱花腴”、“秋与云平”皆稿中有数名句。结处“幽阶”六字,在神光离合之间,非特情致绵邈,且余音袅袅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西园怀人之作。上片追忆昔年清明时之别情,下片入今情,怅望不已。起言清明日风雨落花之可哀,次言分携时之情浓,“一丝柳,一寸柔情”,则千丝柳亦千丈柔情矣。“料峭”两句,凝炼而曲折,因别情可哀,故藉酒消之,但中酒之梦,又为啼莺惊醒,其怅恨之情,亦云甚矣。“料峭”二字叠韵,“交加”二字双声,故声响倍佳。换头,入今情,言人去园空,我则依旧游赏,而人则不知何往矣。 “黄蜂”两句,触物怀人。因园中秋千,而思纤手;因黄蜂频扑,而思香凝,情深语痴。“惆怅”两句,用古诗意,望人不到,但有苔生,意亦深厚。 这是西园怀人之作。西园在吴地,是梦窗和情人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所以西园诚是悲欢交织之地。梦窗在此中常提到此地,可见此地实乃梦萦魂绕之地。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意境有独到之处。前二句是伤春 ,三 、四两句写伤别,五、六两句则是伤春与伤别的交融 ,形象丰满,意蕴深邃。“听风听雨过清明”,起句貌似简单,不象梦窗绵丽的风格 ,但用意颇深 。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寒食、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 。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 ,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愁草瘗花铭 ”一句紧承首句而来,意密而情浓。落花满地,将它打扫成堆,予以埋葬,这是一层意思;葬花后而仍不安心,心想应该为它拟就一个瘗花铭,瘐信有《瘗花铭》,此借用之,这是二层意思;草萌时为花伤心,为花堕泪,愁绪横生 ,故曰“愁草 ”,这是三层意思。词人为花而悲,为春而伤 ,情波千叠,都凝炼在此五字中了。“楼前绿暗分携路 ,一丝柳,一寸柔情”,是写分别时的情景 。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 ,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古代有送别时折柳相送的风俗,是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人,所以说“一丝柳,一寸柔情”,可谓语浅意深。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伤春又伤别,无以排遣,只得借酒浇愁,希望醉后梦中能与情人相见。无奈春梦却被莺啼声惊醒。这是化用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之意 。上阙是愁风雨 ,惜年华,伤离别,意象集中精炼,而又感人至深,显出密中有疏的特色。 下阙写清明已过 ,风雨已止 ,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人,怎么能忘怀!按正常逻辑,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时二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睹物思人。但梦窗却用进一层的写法,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于是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黄蜂”二句是窗梦词中的名句,妙在不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 。“日日扫林亭 ”,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 ,这不是在实写。陈洵说:“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结句“双鸳不到 ”(双鸳是一双乡绣有鸳鸯的鞋子),明写其不再惆怅。“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不怨伊人不来 ,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 ,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现在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 ,但不说经时而说“一夜,”由此可见二人双栖之时,欢爱异常,仿佛如在昨日。这样的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上却是真实的。
宋诗
宋初三体
白体(多模仿白居易的闲适诗、“元和体”及其浅显流畅的诗风,多应酬唱和、流连光景之作,风格浅近清雅,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
徐铉:浅切清雅
(916年—991年)五代宋初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 ,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王禹偁:讽喻诗
简介:(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敢于直谏遭贬谪。北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30卷、《五代史阙文》。
首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风气,是形成宋代诗文特色的先驱者。“独开有宋风气”(吴之振)
晚唐体(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以林逋、寇准、魏野为代表,此派诗人好苦吟,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象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 意象单调、形式呆板、境界狭小,色彩单一)
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
林逋
简介:(?-1028年),字君复,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北宋诗人。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有“梅妻鹤子”的美誉。林逋出生于儒学世家,恬淡好古,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与梅花、仙鹤作伴,称为“梅妻鹤子”。宋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趋名利,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代表作有《山园小梅》,书法作品有《自书诗帖》存世。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寇准
简介:(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准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他为人刚直,为官时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真宗时,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惊,欲迁都成都。寇准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促使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恢复宰相职务后,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1023年,病逝于雷州。宋仁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归葬下邽。
西昆体(诗歌内容多是馆阁生活的吟咏,以咏物、咏史、拟古为主要题材,多数作品贫弱苍白,在艺术上追求用典精巧、属对精工、词采藻丽、音节谐婉)
它的出现使人耳目一新,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对晚唐至北宋开国初的诗风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西昆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方回)
北宋中期:转型期、成熟期、定型期
欧阳修
简介:(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文学上、史学上均有较高成就,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死后谥号文忠,累赠太师、楚国公。
文坛领袖
诗歌创作
诗歌理论:“诗穷而后工”(意谓穷困的人才能写出好诗),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
思想内容:关注现实生活、个人经历及感受、酬唱题赠诗
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散文化、以议论入诗
主导风格:平易晓畅、真率自然
《答戏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梅尧臣
简介:(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乡试不第,随叔父至洛阳,为洛阳主簿。后历任州县小官。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为建德县令。50岁后,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后任授国子监直讲,迁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故人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梅尧臣的诗与苏舜钦齐名,世人美称“苏梅”,同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与欧阳修为挚友,同为宋诗革新推动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梅尧臣》里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
诗歌创作
题材:既反映时政,又写日常生活琐事,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精神,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风格:平淡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开宋诗之一代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叶燮《原诗》)
苏舜钦
简介:(1008年-1048年),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北宋诗人、书法家,北宋景佑元年举进士。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苏舜钦早于欧阳修发起古文运动,直接用作品揭露社会黑暗,因为锋芒毕露苏舜钦成为众多文人的攻击对象,他发起的古文运动也在巨大阻力中草草结束。其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著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
诗歌创作
思想内容
前期:多以社会政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政治性
后期:闲居生活、寄情山水、壮志未酬
艺术特点:雄奇奔放、超迈横绝
王安石
简介:(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年间,任参知政事,后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于1074年被罢相。保守派得势后,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诗歌创作
早期:多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
后期:写景抒情的小诗
王荆公体(半山体):晚年创作,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祇隔数重山。 春风自(一作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
简介:(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诗歌创作
主要类型
1.反映现实的政治诗
2.表现自我的抒怀诗
3.歌咏自然的景物诗
4.因物寓理的理趣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5.咏物题画诗
艺术特色
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
2.多发议论
3.善用比喻
4.时有雅谑
5.语言清新流畅,圆熟自然。兼备各种体式,尤以七言诸体为妙
黄庭坚
简介:(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对宋诗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作品有《山谷词》《登快阁》等。1105年,客死宜州(广西宜山县),追谥文节。
诗歌理论
1.诗以杜甫为尊
2.主张创新
3.以才学为诗,“无一字无来出”(具体有两种办法:夺胎换骨-即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点铁成金-即指借用前人诗文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目的是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诗歌创作
思想内容:文人气、书卷气
艺术特色:生新瘦硬、兀傲峭拔的诗风——山谷体(章法上回旋曲折,决不平铺直叙;修辞上善于出奇制胜,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声律上打破常规;多用拗句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陈师道
简介:(1053年-1102年1月19日),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诗人。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上,是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苏门六君子”之一,代表著作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词》《后山诗话》等。1102年1月19日,陈师道病逝。
诗歌主张:宁拙勿巧,宁朴勿华——诗风:朴拙
《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南宋前中期
江西诗派
陈师道(一祖三宗之一),诗风“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
吕本中
曾几
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
简介:(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出生于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广师博学,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诗歌作品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1206年6月15日,杨万里逝世。
诚斋体: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范成大
简介:(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代表作有《石湖词》。范成大的父母早亡,家境贫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初授户曹,历官监和剂局、处州知府,累官起居郎。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谥文穆。
诗风:精工
陆游
简介:(公元1125年11月13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宋孝宗即位后,赐陆游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嘉定二年(1210年)去世,留绝笔《示儿》。
风格变化:早年拘泥,中年放肆,晚年平淡(赵翼《瓯北诗话》)
诗歌题材
1.抗敌复国主题,《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2.描写农村生活、隐逸情趣的诗歌,《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爱情诗
《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
诗歌艺术
1.现实主义精神+浪漫主义色调
2.诗风雄浑豪健,气势奔放,境界壮阔。兼李白豪放飘逸和杜甫沉郁顿挫为一炉,而又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3.陆游的诗无体不备,各体皆工,尤其擅长七言诗的创作
4.语言明朗晓畅,精炼自然
影响:爱国主义、振作诗风
南宋后期
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反“以道学为诗”
“以矫江西之失”
主张“自吐性情”
江湖诗派(《江湖集》、刘克庄、戴复古)
追求社会的承认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利益
应酬诗
艺术粗糙
爱国诗人
文天祥
苍劲悲凉、沉郁顿挫
谢翱
沉痛悲凉,意旨密深
汪元量
“宋亡之诗史”
散文
北宋初期:沿袭五代旧习,多擅长骈体,讲求词采,风格浮艳
柳开
王禹偁
范仲淹
北宋中后期:辉煌、高潮
欧阳修
散文理论
文道并重
文从字顺、简而有法
发愤著书、穷而后工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北宋初年就已开始)
散文创作
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体裁完备,功能加强
文风纡徐平易
总特点:平易自然、委婉曲折
代表作:《醉翁亭记》
王安石
强调“适用”“济世”,鲜明的政治倾向
风格:简劲峭拔、雄健奇崛
苏轼
风格:雄放姿肆、隽逸洒脱
代表:《前赤壁赋》
南宋前期:稍为逊色
1.论政之文与论兵之文高度结合
2.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和政治功利性
南宋后期:异彩纷呈
政论散文
笔记散文
理学家散文
朱熹:承认了文学的价值;推崇比兴和温柔敦厚的风格
爱国派散文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小说话本
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字里行间留存着说书艺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和谈吐的市井化等
代表作:《碾玉观音》
讲史话本
又称“平话”
特点
篇幅较长
开场诗
断代编年的叙事方法
地位:“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