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内科学/临床医学/考研/核心知识点。
干燥综合征/内科学/临床医学/考研/核心知识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内科学/临床医学/考研/核心知识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内科学/临床医学/考研/核心知识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肝性脑病
病因
肝硬化是导致肝性脑病最常见的病因,以肝炎后肝硬化最常见
重症肝炎、爆发型肝衰竭、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原发性肝癌、严重胆道感染等也可导致肝性脑病。
诱因
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剂、放腹水、高蛋白饮食、镇静药、麻醉药、尿毒症、感染、便秘、外科手术等应急情况均是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
发病机制
氨中毒学说
正常情况下,NH3会被肝脏代谢为尿素(尿素循环),然后随尿排除体外。当肝衰竭时,NH3代谢障碍,NH3进入脑组织结合谷氨酸,生成谷氨酰胺,此反应会消耗能量,因此可干扰脑细胞的三羧循环引起脑功能不足。当脑细胞生成大量谷氨酰胺时,可造成脑组织内渗透压增高,引起脑细胞水肿
假性递质学说
食物中的苯丙氨酸、酪氨酸可在肠道经过脱羧基变成苯乙胺、酪胺,在正常情况下可被肝脏清除,当肝衰竭时,苯乙胺、酪胺无法被清除而被带到脑中,在β-羟化酶的作用下变成苯乙醇胺、β-羟酪胺,他们的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因此可被神经细胞摄取,这样便取代了突出末梢中正常的神经递质,导致神经传导发生障碍
色氨酸学说
生理情况下,色氨酸与蛋白质结合,分子量较大不宜通过血脑屏障,肝衰竭时,肝脏合成蛋白质障碍,使得游离的色氨酸增加并进入脑组织,代谢产生五羟色胺,5-HT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抑制脑活动
临床表现
0期(潜伏期)
腱反射肌张力正常
病理征阴性
无扑翼样震颤
无行为性格异常,仅心里智能异常
1期(前驱期)
有扑翼样震颤
轻度性格改变、轻度精神异常(焦虑、睡眠倒错)
2期(昏迷前期)
肌张力腱反射增高
病理征阳性
行为异常、意识错乱(定向力障碍)
3期(昏睡期 )
昏睡、神志不清(可以唤醒)
4期(昏迷期 )
浅昏迷增高深昏迷降低
昏迷(不能唤醒)
诊断
血氨
正常血氨值为11-35umol/L,肝性脑病时血氨增高。血氨是诊断肝性脑病的首选、确诊检查
血浆氨基酸
正常人血中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3,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患者<1
脑电图
肝性脑病0期、1期几乎正常,2期可有特异性的异常表现。3、4期明显异常。脑电图可用于判断预后
心里智能检查
用于肝性脑病0期(轻微/隐性肝性脑病)的诊断
治疗
减少NH3的产生
清洁肠道,上消化道出血、便秘均可以使肠道内产生氨气增多,应注意止血(使用奥美拉唑或生长抑素等)、使用乳果糖或硫酸镁导泻
口服抗生素和益生菌制剂,抗生素和益生菌制剂可抑制产尿素酶的细菌生长,从而减少氨气产生
利尿剂和放腹水要注意适度,大量使用利尿剂、放腹水可导致低钾碱中毒从而使得NH4容易转变为NH3,因此利尿剂剂量不宜过大,放腹水患者要及时补水,入量为尿量+1000ml。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急性期禁用高蛋白饮食、慢性期尽量选用植物蛋白)
使已产生的NH3变为NH4
稀醋酸灌肠;稀醋酸可将肠道pH值调为<6,从而有利于NH3变为NH4,以减少NH3的吸收。 乳果糖口服或灌肠:乳果糖可在结肠分解为乳酸和乙酸,可将肠道pH值调为<6,从而有利于NH3变为NH4,以减少NH3的吸收
促进NH3进入尿素循环
可使用谷氨酸钠、精氨酸、L-鸟氨酸-L天冬氨酸等促进尿素循环来增加NH3的代谢,但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差,不适合急性期使用,疗效不稳定
慎用中枢抑制药
对于烦躁不安者禁用阿片类,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巴比妥类镇定剂,可用异丙嗪、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调节神经递质
使用支链氨基酸:大多数氨基酸都是在肝脏进行代谢,因此肝衰竭时大多数氨基酸在血浆中浓度会升高。但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在骨骼肌中代谢,并且支链氨基酸能与芳香族氨基酸竞争进入脑,因此可补充支链氨基酸以减少假性递质的产生
使用氟马西尼:氟马西尼是GABA/BZ/巴比妥复合体的拮抗剂,对部分3、4期患者有促醒作用
左旋多巴:肝性脑病时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合成减少,应补充多巴胺。但多巴胺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给予左旋多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