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胰腺炎
胰腺炎/内科学/临床医学/考研/核心知识考点。
编辑于2020-09-17 17:42:12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病因
胆石症是我国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凡是胆道疾病所致的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
过量饮酒是欧美国家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
胰管阻塞、十二指肠降部疾病、ERCP等创伤、腹部外伤(方向盘/车把伤)、高脂高钙血症、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感染、异常免疫反应等都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有关
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胰管内压力增高,胰腺腺泡细胞内Ca浓度明显升高,使得溶酶体在腺泡细胞内提前激活胰蛋白酶原,随后引起大量胰酶激活,大量活化的胰酶导致胰腺发生自身消化。
磷脂酶A2导致胰腺细胞坏死(引起溶血);弹力蛋白酶导致胰腺血管坏死(引起出血、血栓形成);激肽酶导致胰腺血管舒张(引起水肿、休克)
病理表现
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水肿型(轻型)
胰腺水肿、充血、炎细胞浸润,可有轻微的局部坏死,多局限于腺体、胰尾部,预后好
急性出血坏死型(重型)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内脂肪组织坏死,出血严重,常有血栓、静脉炎,并发症多见。
临床表现
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后腹痛首先考虑急性胰腺炎
多为上腹偏左部疼痛,向左肩及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且呕吐后不缓解,取弯腰抱膝位可缓解。
重症急性胰腺炎还可出现腹膜刺激征、休克、呼吸困难、肾衰、猝死、上消化道出血、以性脑病等表现。
重症急性胰腺炎出血后,血液集聚在肋腹部、肚脐周围、下腹壁等处,导致皮肤青紫,这些征象称为Grey-Turner征、Cullen征
并发症
胰瘘、胰腺脓肿、左侧门静脉高压、休克等
休克
急性重症胰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休克。早期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后期主要为感染性休克。发生休克的原因有大量炎性渗出、缓激肽释放增多、严重感染、DIC、门静脉高压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后大出血
胰瘘
胰管破裂,胰液从胰管漏出超过7天称为胰瘘。胰液流出体表称为胰外漏,反之称为胰内瘘。胰内瘘包括胰腺假性囊肿、胰性胸腹水、胰管与其他脏器之间形成瘘管。
胰腺假性囊肿是指胰液经坏死破损的胰管溢出,在胰腺周围集聚,被纤维组织包裹而形成的一种囊肿,该囊肿并没有真正的囊肿壁(囊壁无上皮细胞),因此称为假性囊肿。特点是:多在病程4周后出现;多位于胰体、胰尾;触诊可扪及包块,有压痛;患者体温一般正常
<6cm、无症状时无需治疗。>6cm的囊肿(压迫明显)、多发囊肿、合并症状(破裂、出血等)、引起梗阻(黄疸、与主胰管相通等)、囊肿不断扩大者应在6-8周后等待囊壁成熟、行超声内镜引导下引流
胰腺脓肿
胰腺内、胰周积液、胰腺假性囊肿若发生感染,则可发展为胰腺脓肿。一般在起病后2-3周内出现,患者有发热、腹膜刺激征等表现
首选抗生素治疗,常用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使用。若脓肿仍不能吸收,应进行腹腔引流或灌洗;若仍无效,应进行坏死组织清除术。
诊断
急性胰腺炎首选、最常用的检查是血淀粉酶
急性胰腺炎时腺泡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细胞内的胰酶入血导致血淀粉酶等增高
血淀粉酶在起病后2-12h开始升高,48h开始下降,持续3-5d
尿液淀粉酶受肾功能影响,诊断价值不大
当急性胰腺炎已经发病较久后才做检查的患者,首选血脂肪酶检查
血脂肪酶在起病后24-72h开始升高,持续7-10d
血脂肪酶的敏感性、特异性优于血淀粉酶
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的高低只与诊断的正确率有关,而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
重症胰腺炎由于腺泡细胞大量坏死,而胰酶由腺泡细胞产生,因此患者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可以不升高、甚至出现降低
胰性胸腹水、假性囊肿中的淀粉酶会明显升高,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最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
胆石症、胆囊炎、消化性溃疡、肠梗阻、肠系膜缺血、腮腺炎、巨淀粉酶血症等疾病也可引起血淀粉酶、血脂肪酶升高,但一般低于正常值的2倍。因此,两种胰酶超过正常值的3倍(>500U/dl)才可诊断为胰腺炎
下列指标出现提示患者为急性重症胰腺炎
1、血糖>11.2mmol/L,无糖尿病病史 2、血钙<2mmol/L (脂肪分解后的脂肪酸可与Ca结合形成皂化斑) 3、血甘油三脂明显升高。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可能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或结果 4、TB、AST、ALT 明显升高 5、白蛋白明显降低 6、正铁血白蛋白明显升高 7、血Cr、BUN明显升高 8、血氧分压明显降低 9、白细胞升高>16×10(9次方) 10、C反应蛋白>150mg/L
腹部B超的主要优势是能探测胆道情况,因此可作为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初筛检查。当急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时,B超还有助于诊断、随访、协助定位穿刺
腹部增强CT是明确急性胰腺炎坏死程度的最佳检查,当胰腺坏死>30%时,则可判定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不均匀强化)
治疗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的两大任务是寻找并去除病因、控制炎症
禁食补液、胃肠减压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轻型胰腺炎通过保守治疗即可缓解
减少胰液分泌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可通过抑制胃酸、生长抑素(奥曲肽)、抑制胰酶活性(抑肽酶)来实现
抑制胃酸可达到抑制胰液分泌、预防应激性溃疡从而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的目的
对于重症胰腺炎,有休克应首选补充血容量,有感染时抗生素是最关键的治疗措施。一般选用针对G-杆菌、厌氧菌的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使用,若引起严重败血症应使用亚胺培南。保守治疗若无效,CT发现早期急性坏死物集聚或包裹坏死物内有气泡征、体温>38.5度、白细胞>16×10(9次方)/L时进行组织清除引流术
重症胰腺炎并发消化道瘘、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膀胱压力>25mmHg时应手术治疗
对严重腹痛者,可肌注哌替啶,但禁用吗啡、阿托品。因为吗啡会增加Oddi括约肌的压力;阿托品会加重肠麻痹。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应早期进行治疗性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
ERCP可诱发急性胰腺炎,因此仅胆源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可进行此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若引起DIC,早期应使用肝素,中期重点补充血浆,晚期使用氨基乙酸抗纤溶系统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四联症:腹痛、体重下降、糖尿病、脂肪泻
腹痛为慢性胰腺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是由胰腺炎内分泌功能不足所致,脂肪泻是由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所致
CT检查:胰管成串珠样扩张,胰腺钙化
MRCP检查:可见胰腺假性囊肿,主胰管扩张呈串珠样改变,常可见胆道系统内充盈缺损(结石)
治疗
治疗时应补充胰酶,以促进消化,常用每通(胰酶肠溶胶囊)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应抑制胰酶分泌,慢性胰腺炎的治疗应补充胰酶
慢性胰腺炎合并胆道梗阻、十二指肠梗阻和怀疑癌变者,应尽早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