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旧民主主义革命(徐涛《核心考案》)
来自考研政治徐涛老师的《核心考案》,下列思维导图的框架已经非常完整,提供给大家参考。
编辑于2020-09-19 21:14:51旧民主主义革命
反侵略斗争
1. 鸦片战争
战前
中国
社会特点
经济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
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结构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
文化
儒家思想为核心
世界
18世纪
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瓜分世界狂潮
爆发
1839
林则徐
虎门销烟
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
1940
英国宣战
结果
清政府失败
签订不平等条约
1842 英国
《南京条约》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3 英国
《虎门条约》
1844 美国
《望厦条约》
1844 法国
《黄埔条约》
后果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近代中国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
原因
半殖民地
1. 由于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完全独立的地位,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
2. 独立性实亡但名存,是谓半殖民地
半封建
1. 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不完全封建
2. 列强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不完全资本主义
基本特征
1. 帝国主义势力不但操控经济,还逐步控制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 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勾结侵略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工具
3. 封建剥削制度仍然广泛存在,成为现代化民主化的障碍
4. 民族资本主义虽然诞生,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与帝国主义势力、封建势力多少有联系
5. 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6. 广大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
阶级关系的变化
地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失去土地,向贫农、雇农转化
成为产业工人
工人阶级
最革命的阶级
资产阶级
官僚买办资本家
民族资本家
主要矛盾
支配地位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
两大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既区别又联系
前提与目的
3. 反侵略斗争
人民群众
1841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
台湾
刘永福
义和团
爱国官兵
一鸦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
江南提督:陈化成
副都:统海龄
二鸦
提督:史荣椿、乐善
甲午战争
邓世昌
4. 粉碎瓜分图谋
瓜分危机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最终目的
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入侵
英国
西藏
云南
法国
广西
俄国
新疆
日本
琉球
台湾
高潮:甲午战争
1895《马关条约》
割让
台湾
澎湖列岛
辽东半岛
义和团运动与瓜分图谋破产
破产原因
重要原因
列强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义和团运动
局限性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
笼统排外主义
不认识帝国主义联合封建阶级压迫国民的实质
受封建统治者欺骗
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存在迷信、落后倾向
作用
在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5.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
1840-1919
80年
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告终
原因
重要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
根本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6. 民族意识的觉醒
节点
鸦片战争以后
先进的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第一人:林则徐
甲午战争以后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事件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
翻译《地理大全》
《四洲志》
魏源
《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早期维新思想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救亡图存
严复
《救亡决论》
喊出“救亡”口号
翻译《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时局图》
振兴中华
孙中山
1894
创立“兴中会”
”振兴中华“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爆发原因
清政府为赔款加重赋税,农民负担加重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金田起义与太平天国的建立
1851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和性质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完整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
进步性
根本上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局限性
1. 没有超出小生产者狭隘眼界
2. 不切实际的空想性
3. 并未付诸实施
《资政新篇》
内容和性质
评价
进步性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局限性
限于历史条件,未付诸实施
天京事变与太平天国的败亡
1864
评价
历史意义
1. 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
2. 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 冲击了孔儒经典的权威,削弱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 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 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失败原因
教训
2. 洋务运动
洋务派
指导思想
冯桂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兴办洋务的原因
首先
购买制造洋枪洋炮镇压农民起义
同时
加强海防、边防,壮大集团势力
洋务事业
兴办近代企业
首要为军工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学堂
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
历史作用
客观上促进了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失败
标志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原因
封建性
对外国有依赖性
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
3. 戊戌维新运动
兴起原因
活动
公车上书
著书立说
康有为
《新学伪经靠》
《孔子改考制》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办学会
强学会
……
设学堂
康有为
广州万木草堂
梁启超
长沙时务学堂
办报纸
梁启超
《时务报》
严复
《国闻报》
《湘报》
与守旧派的论战
问题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评价
百日维新
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教育
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未触及封建制度根本
结局
历史意义
爱国救亡运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失败原因
维新派自身局限性及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维新派的局限性
不敢反封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
改良行不通,必须革命
辛亥革命与帝制终结
1. 革命背景
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准备
兴中会
宣传与组织
宣传书籍
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机关报
《民报》
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内容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革命
独立
局限
没有明确反帝纲领
放松对汉族封建势力的警惕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内容
“创立民国”
局限
资产阶级专政,人民利益难以保证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内容
“平均地权”
核定低价,现有地价仍归原主
革命后的增价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可按原地价收买地主土地
局限
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需求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舆论阵地
革命派
《民报》
改良派
《新民丛报》
核心问题
要不要革命推翻清政府
论战焦点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意义
2.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06 萍浏醴起义
同盟会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0-1911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
保路风潮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10.10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南京临时政府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内容
评价
进步性
局限性
承认不平等条约与外债换取列强承认
维护官僚、地主的土地财产,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2.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 给人们带来思想解放
4.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发生新的积极变化
5. 推动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 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政治
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专制统治
经济
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文化思想
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挽救共和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对孙中山的评价
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并未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具有弱点与错误
1.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2.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根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影响
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共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