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导图笔记,详情可打开下图了解。
编辑于2020-09-20 14:26:54中国传统文化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衣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本来的贵族政治体制,使得庶民可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并参与政治决策。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各种学说、思想纷纷亚现。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或化便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儒家
儒家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代表人物有孔子、孟、、牍、朱了等。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思、孝。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一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三年,晚年修《诗》《书》《礼》《东》《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其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或儒家经典《论语》。
法家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主要思想有"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年不害、韩E、季斯等。战国末期,韩非对先前学者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疚、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市、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孚等。
传统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已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白小年)、除夕。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它不仅历史悠久,涉及民族众多,而且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也最为丰富。春节持续时间很长,一般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到正月十五,所以节日的习俗最多,主要有过小年、祭灶、扫尘、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拜年、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除夕夜,为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在这天,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出席夜幕降临之时,方家灯火通明,大人们忙着准备除夕晚宴,孩子们手提各式彩灯追琢嬉笑,鞭炮声和放鞭炮之人的欢声不绝于耳,此时老老少少都沉浸在节日欢乐的气氛之中。这天夜里人们是不能睡觉的,人们边吃边玩,迎接春节的到来,这叫守岁。
中国民间传说"年"是一种凶恶的动物,每到腊月十三日就要出来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怕火、怕响,于是在除夕夜这一夫,家家都要贴红色的春联,挂红色的灯笼,晚上还要放爆竹,这样'年"就不敢来了,人们就可以安心的过年了。
清明节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一个自然节气点,同时也是个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关时地利人和,郎关、地、人的合一的思想。清明节是传统而重大的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寒食,扫墓,放风筝,踏青春游等。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端午节是一个集驱瘟辟邪、体育竞技与饮食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赛龙舟与祭龙,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的传说,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宇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泊罗江自尽,以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正,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塞。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农历的七、八、九月为秋季,而八月居中,故称中秋节。八月十五这天月亮最圆,人们因月圆想到家人团圆,所以中秋节亦称团圆节。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羊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发展至今,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神话传说——嫦娥奔月
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日“重阳";因月皆篷九,敌又称为“‘重九。t九归竟,“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活释的日子。活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因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的内涵,人们会在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发明、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500至1000多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谈到公元1-18世纪先后传入欧洲及其他地区的中国技术发明时,按英文字母的顺序列出了30多项,其中,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相继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这是中国对于人类文化和世界闻名的巨大贡献。
造纸术
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纸出现以前,古人最早是利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记事,成为甲骨文和金文,后来改用竹片、禾片或丝帛,成为“简牍'和常书。这些材料,或太笨重,或蔽于昂贵,而且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公元前二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当时人们发明了最早的植物纤维纸,这种纸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成,比较租糙,不适于暖,仅可做装之用。东汉元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涡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公元4世纪,造纸术首先传入日本、朝鲜,8世纪传入印度、波斯,后经阿拉伯传至北非和欧洲,取代了用于书写的欧洲羊皮、印度树叶和埃及草纸,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指南针(司南)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钎的北极指向北磁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的国家。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先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下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火药的发明是副产品。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青、桐油等,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方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行简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灭箭。以后文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英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印刷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许多道士参与印刷术的研发与创新,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活字印刷书
北宋时期(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昇用胶泥制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发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直到元朝,著名道家学者、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到明朝(1368年-1644年)出现铜版活字印刷。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房四宝”的含义屡有变化。例如,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珪墨、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到了宋朝,“文房四宝"则是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和歙砚。演变到今天,“文房四宝"通常用来统称古代书房中常用的四种工具,笔、墨、纸、砚,而不再特指某—特定地域的产物。
文房四宝在中国书画的发展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最开始的工具代称,演变到今天成为书画艺术的象征。千百年,文房四宝以独特的神韵和风采,精美博深的艺术造型,引发了使用者的激情和遐想,为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出累累篇章,具体到每一种工真,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笔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走到了今天,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关于毛笔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蒙恬造笔”。相传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古书记载:“自蒙恬始造,即秦笔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胃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毛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尖:指笔锋如锥状,利于书写钩、捺等笔画;齐:笔锋摄平后,齐如切,利于吐墨均匀;圆:笔买圆军饱满,为书写时流利益不并叉;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能显现笔力。
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显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融缺的。借助于这种种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子今者,当十分珍贵。墨的制作非常讲究,洗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而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杵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臼捣杵有上十万次的。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纸
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不怕舒卷,抗老化、就不变色、不蛀不腐、卷折无损等特点。便于收藏,因此有“千年寿纸'之称。史籍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它的原料是青檀皮。清代才掺和稻草,改变了用料比例。宣纸分生熟两种,生宣渍水渗化,作写意画最好,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工笔,细描细写。
砚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砚台的讲究是:质地细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石佳还须工精,砚台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门艺术,从取石、就料、开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运其匠心。
砚需常洗,不得与沾染,每发墨必须砚净水新。墨锭则愈古旧愈好,因时间愈久其胶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储旧,而必须加新。如恐沾油,洗时可用莲蓬或旧茶叶刷涤。加水以微温为好,切勿以滚水价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书家不但应懂得用砚,还应会养砚。
古代四艺
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O首。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棋
琴棋书画中的"棋"就指的是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棋子分黑白两色,规则简单而变化无穷,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思想精髓。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书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手东汶、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书法的形成,是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
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名家
钟繇
钟繇(yao)(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张芝
张芝(公元?—192)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安西县东)人。被庾肩吾《书品》评为“功夫第一,天然次之”。与钟繇,王羲之并列为“上之上”品。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世称“书圣”。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研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著名书法著作有《兰亭序》等。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因此,《书谱》概总为: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未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称为古代书家“四贤”。
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邪临沂人,书法家、诗人,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章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章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楷书颜真卿
张旭
怀素
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中国人已开始用线条在当时的陶器上绘出鱼、蛙等图形。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上的精美图饰,标思着当时的绘画技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之后,中国人文在丝织品、石窟的墙壁、宣纸等物体正用墨作画,逐步形成中国画的独特风格和技法。
中国画讲究"画中有诗”、“诗情画意",也就是追求绘画的意境,强调借助自然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意趣、品格、精神,画中寓有诗意。与此同时,中国画还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其中形指外部的形象形态,神指精神、情趣、人格等。也就是说,中国画不以表面的形似为目的,而是将艺术化的展现所画对象的精神气质作为绘画的最终追求。此外,中国画是笔和墨的有机结合。其中,笔有粗、细、转、折、顿、挫、提、按、轻、疾、徐之分,画家以此来描绘自然界各种物体的不同形象、势态,表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墨是中华绘画的另一个特点。中国画家认为永墨为上,墨分五色,即以黑墨为主,其他色彩为辅。他们以焦、浓、重、淡、清等不同墨色代替别的颜色,并用干、枯、湿、泼、渲、刷、破、积等水墨调和与运笔的不同技法,展现出不同的色彩与线条效果。所以中国画又被称为水墨画。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画家
画幅呈长卷,纵24.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描绘12世纪的一个清明节,北宋首都汴京东角楼部分街区和郊外汴河沿岸一角的景象。画出各种人物500多个;驴、马、车、猪、骡`骆驼洛类牲畜五六千买;各种车、轿20有余,大小漕运舟船20多只;楼台、农舍、店铺30余栋。人物活动有感赶集的、贩卖的、饮酒的、问卦的、剃头刮脸的、骑的、乘轿的、买药的、闲谈的、打盹的,还有推车拉舟、探亲上坟、说书杂耍、井边汲水等,形形色色,生动活泼。此画从郊外起售,渐渐接近繁华闹市。
作为艺术品,它以宏观的场面、丰富的内容、纯熟的技巧,表现了中国风俗画的最高成就,浓缩了北宋市民艺术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伟大著作。
中国戏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千多种,传统剧目数以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昆曲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京剧
京剧是我国文艺百花园里一枝最绚丽、最鲜艳的花朵。它是传统戏曲中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观众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剧种。它与中国画和中国医学被誉为*中国三大国粹”。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有唱,有舞,有对,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行当分类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千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千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色。
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净
也叫"花脸”、“花面”。净角一般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正净、架子花、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武丑等。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变形、传神、寓意三个方面。京剧脸谱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红色一般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多为正面角色,如关公;黑色一般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白色一般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紫色一般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如徐延昭;蓝色一般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金色和银色充满神秘色彩,一般表现神仙妖怪。
艺术大家
梅兰芳
梅兰芳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京剧演员。梅兰芳从小就受到京剧艺术的熏陶,他8岁上台演戏,20岁已经蜚声南北,25岁出国表演,第一个把中国的京剧艺术传播到海外,成为中外闻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是一种以强身健体为主,以搏击为辅的一种锻炼方式,没有固有的练习形态,注重内外兼修,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丙外兼练。"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武术逐渐形成。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师承叶问,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MMA之父、武术宗师、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人武打电影演员,中国功关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1967年,李小龙在美国创立了跨越门派限制的、世界性的现代中国功夫科学的街买格斗技”——截拳道(Jeet Kune Do),时年27岁。李小龙旅居美期间,曾和亦徒亦友的美籍菲律宾棍术名家——丹·伊诺山度(Dan Inosanto)交流过双截棍与菲宾律短棍,并成为一位用棍的专家。在好莱坞剧集《青蜂侠》中,李小龙首次使用双截棍。《猛龙过江》时,李小龙手中的双截棍变成两对,表演难度极大,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并因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其方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杯功天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2006年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林武功是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
咏春拳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议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叶问(Yip Man,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原名叶继问,是咏春拳乃至中国武术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师,叶问众弟子当中就有青出于蓝的,其中除了封门弟子梁挺外,还有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李小龙也是他的弟子。
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米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工艺
陶瓷、唐三彩、珐琅(景泰蓝)、琉璃、玻璃、绢人、中国结、剪纸、铜器、玉器、金器、银器、珠宝饰物、宝石盆景、花丝、骨雕、牙雕.蛋雕、贝雕、犀角雕、泥彩塑、面塑、吹糖人、木雕、漆器、核雕、竹雕、藤编、草编、柳编。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
丝绸
中国丝织工艺以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著称于世。中国古代丝织品种主要有绢、纱、绮、绫、罗、锦、缎、绎丝等。丝织物也称"丝绸'、“绸缎”,传统上指蚕丝织物。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
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指的是中国民族传统刺绣工艺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它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分别在民国元年(1912年)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意天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方国博览会上,湘绣夯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日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粤绣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秀两大流派。粤绣始于唐代,明中后期形成特色,清代由广州港出口名扬国外。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粤绣的题材广泛,多为百鸟朝阳、龙凤等图案。
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述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天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日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剪纸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出土的实物来看,剪纸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前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客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士气息。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银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中国建筑
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宫殿、园林、寺、道观、庙、院、塔、祠、陵、堂、关、楼、阁、坛、台、馆、亭、牌坊、桥、廊、垂花门,屋檐,民居(四合院、蒙古包窑洞、阿以旺、徽州民居、调房、行楼、客家土楼)、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