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
这是一张全面详细的思维导图,是针对鲁东大学做的中国教育史笔记,学习实用性非常高,可以直接下载用来背诵。
编辑于2020-09-20 19:06:38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学在官府
简介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含义
由西周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使得政治机构与教育机构未分离,进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原因
客观原因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
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
特点
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六艺”
简介:夏商西周的教育内容
含义
礼
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
艺术教育
射
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
驾驶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
文字书写
数
算法
特征
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又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文武兼备、诸育兼顾
后来也有人将孔子的六经称为六艺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
原因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土地私有,使得奴隶制解体,促进政治经济下移进而文化下移,最终“学在四夷,天子失宫”
客观原因
官学衰废、文化下移
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文化下移
养士之风盛行,士阶层出现
意义/作用
教育性质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
教育对象
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
教育内容
丰富教育内容,突破了六艺的范围
教育方式
私学没有固定的场所
教育思想
促进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总的意义
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竞争
稷下学宫
简介
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缩影,是养士之风制度化的终极表现
性质
是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
兼有参政议政的作用
特点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万象
欢迎游学、来去自由
自由择师、学无常师
各家学派、地位平等
相互争鸣、相互学习
待遇优厚
政治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
物质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
不做官、畅所欲言
自由独立、政治待遇高
干政议政作用明显
将君臣关系转化为师友关系
管理规范
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人士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
简介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派的创始人。
教育实践
编订“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他创办的私学在春秋期间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
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即庶富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庶
有较多的劳动力
富
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
教
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
要先庶、再富、最后教
对个人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先天素质本没有多大差别,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才有了差别
肯定了教育和环境的双重作用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天性高贵的说法,促进了求学的积极性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意义
它打破了奴隶主天性高贵的说法,把受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
有利于进一步文化下移,促进文化发展,推动百家争鸣
教育目标
“学而优则仕”
简介
是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
含义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的主要政治目的,而德才兼备的君子会被选做官员。
意义/影响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打破了奴隶主阶级天生高贵的说法,促进了求学的积极性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
六经
教育内容的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育方法
好 学 启 因
好
学生有好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耻下问
学
学行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并且要学以致用
启
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诱导的教育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依据个体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仁 礼
礼为道德规范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力行
言必行,行必果
中庸
“过犹不及”,恰到好处,避免过激行为
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改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教师观
学而不厌
重视自己的学习修养
诲人不倦
热爱职业,热爱教学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爱护学生
对学生有信心,抱着公共的态度,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成长发展,后来被引申为师生共同切磋进步
孟子
教育实践
创造思孟学派,继承发扬了孔子思想
教育作用
性善论
性善论内容
人不是生而向善,而是具有向善的可能,即善端。
人生来具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对个人
扩充善性
“存心养性”
把人们的善端加以保持、扩充、发展
“求放心”
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启发人们恢复向善的本性
对社会
通过教育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
“明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义:明确了此后前年古代教育的性质,即伦理的教育
“大丈夫”
内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具有高尚的气节,不向权贵低头,只向真理低头
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做法
存心养性
动心忍性
持志养气
反求诸己
教育方法
深造自得
学习中要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盈科而进
循序渐进
专心致志
教亦多术
简介
孟子的教育方法,即因材施教
内涵
对于学生的教育,有的是:及时点化、德行、才华、答其问、间接教育、无言之教
评价
教育要具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对不同的人要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墨子
教育实践:自诩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教育作用
对个人:“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认为人生来如同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早就什么样的人
对社会:民众平等,互助兼爱
教育目的:"兼士"或“贤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论,博乎道术
道德、逻辑、知识
教育内容
科学技术教育:生产、军事、自然科学
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目的是使人能够辩乎言谈
有历史经验和知识
依据民众经历,以广见闻
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想与言论
文史教育
政治道德教育
教育方法
主动说教
反对儒家“叩则明,不叩则不明”,主张“虽不叩则必明”,这是针对老师要主动上门教学
善述善作
反对儒家“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继承古代好东西并创造新东西
合其志功
含义:“志”:动机。“功”:效果。辩证的去看待动机和效果
施教:要兼具动机和效果——施教的最根本原则
实践:各个方面(军事、教育、军事)均要合其志功
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利用动机和实践作为评判人的行为的标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实践
也强调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儒家只重视动机
其实践是各方面的实践,儒家只重视政治和道德实践
量力
就学生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就学生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
《大学》
简介
出自《礼记》,是思孟学派所作,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
内容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发扬人天生的善性
”亲民“
推己及人
”止于至善“
不同身份都做到尽善尽美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
致知
学习儒家经典
诚意
人的意念和动机要纯正
正心
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高境界
特点
要求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自身到他人到社会
具有易解性、可行性
是一种高道德要求
《学记》
简介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的、最完善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教育作用/目的
对社会
化民成俗,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社会习俗
对个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制度
学制
提出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设学的设想
学年
把大学教育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
学校管理
视学
天子亲自参加开学典礼。定期视察学校以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
循序渐进,德智并重
教学原则
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豫”,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按年龄和心理特征适当安排教学
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按部就班,量力而行
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长善救失原则
教师要注意个别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其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藏息相辅原则
既有正课,也有课外活动,劳逸结合
教学相长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成长发展,后来被引申为师生共同切磋进步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第三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三大文教政策
简介
是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推行的政策
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总纲领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选贤任能”
措施
立五经博士
开设太学
察举制完全确立
影响
体现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和汉武帝重教兴学的政策
促进了教育的政治理论化——教育为国家中央集权服务
结束了百家争鸣,实现了私学的统一,教育的儒学化
第四章
科举制
一、性质(简介):中国古代从隋朝开始通过分科考试以成绩选拔人才的选士制度。
二、发展
(一)产生:隋
1.标志:进士科的设置→正式产生
2.原因:
(1)国家统一,需要大量人才和官吏
(2)庶族地主阶级地位上升,想要分享权力
(3)九品中正制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4)在曹魏时期有了不完全凭门第士亊方式——五经课试法
(二)发展:唐
武则天:殿试 武举 糊名(防作弊)
程 序:乡试——省试——吏部试
来 源:
生徒:中央官学
乡贡:地方
考 式:帖经 墨义 口试 策问 诗赋
科 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
(三)进一步发展:宋:
地位↑:成为取士正途
规模增大,录取人数增多
殿试→定制 州试——省试——殿试
时间:三年一试
内容:废帖经、墨义、诗赋等,改试经义、策、论。《三经新义》统一教材。
新制,防作弊:糊名制 锁院制(出题人锁院) 别头制(亲戚不能监考) 誊录制
(四)中落:元:
1.民族歧视明显
2.规定从《四书章句集注》中出题,并以此为答题标准。
(五)鼎盛但内容僵化:明:
1.高度重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2.考试文体:八股文→目的是统一标准,公正客观→导致弊端 束缚思想
3.科举必由学校:先经过学校,由学校报考。目的是促进积极求学,发展学校教育。但是由于统治者过于重视科举而并未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六)进一步僵化:清:
1.八股 2.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3.科举成为“国家抡才大典” 4.学校完全成为科举附庸。
(七)维新运动:改革科举→废八股,改试经济特科,加入西方经济学思想
(八)废科举 兴学堂:清末新政
1.废除原因
科举步骤日益繁琐 八股文取士与当时国家提倡西方教育冲突
科举制度日益腐败 作弊层出不穷 积重难返
学校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
需要创办新式学堂,传播西学
2.废除过程
改革内容——废八股
逐年递减科举中额
完全停止
3.废除意义
配合了兴学政策,有利于新式学校的发展
给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改革减少了阻力,标志着封建旧教育体制的结束
三、科举制度和学校的关系
1.相互促进
科促学: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前提,促进了求学的积极性
学促科:给科举提供人才,提高人才的质量
2.相互制约
学制科:学校的兴衰直接影响人才质量
科制学:科举成为学校的指挥棒
3.当统治者只重科举,忽视学校教育的时候,就会导致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
4.制约学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
四、科举制的影响
(一)积极
1.加强中央集权
表现为:①中央掌握选士大权 ②有利于提升官吏文化修养
③扩大统治基础 ④笼络人心,使得平民拥护统治者
2.使选士 育士相互结合
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学习风气
都以科举考试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有利于社会思想统一
有利于教育普及,使得士人更多接受学校教育
有利于扭转“重文轻武,重经轻科”的风气
3.相较于九品中正制更为客观
一定程度上考察了人的能力
科举制看重的是知识而非门第
(二)消极
1.当统治者只重科举,忽视学校教育的时候,就会导致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
2.欺骗性
评分主观
作弊
考生为了功名利禄学习
3.束缚思想 败坏学风
教条主义 形式主义:读书不会变通
功利色彩 畸形读书观 :不利于社会良好学风的养成
知识分子性格——教条主义 形式主义
思考题:科举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选拔人才的需要
统一中央集权,科举大权朝廷把握
禁锢思想
麻痹知识分子
缓和阶级矛盾:士族和庶族
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在一定时期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家庭教育
颜之推
《颜氏家训》
重视儿童教育,主张及早对儿童实施教育
原因:
儿童年幼,心灵纯洁,可塑性打,容易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儿童年幼,受外界干扰小,是教育的关键期
原则与方法
早教严慈不偏宠
及早施教、严慈相济、不偏宠
重视环境通用语
重视教育环境的营造、使用通用语言
体罚德育重心理
提倡体罚、德育:孝悌、洞察心理变化
韩愈《师说》
教育实践
重振儒学。尊孔孟、排异端、反对佛教
教育作用
性三品
上品:善性、中品:可善可恶、下品:恶性
人性决定教育的作用:中上品之人通过教育发扬和培育善性;下品不可教,用刑法
人性决定教育的权利:只有统治阶级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人性决定教育的内容:儒家经典
《师说》/论师道
《师说》是由韩愈所著,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教师的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经典、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教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无常师:只要学有所成,合乎儒道,可以为师
师生关系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尊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
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尊重老师才能效忠君王
社会原因:重振儒学的影响
第五章
“苏湖教法”/分斋教学法
简介
由胡嫒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范仲淹在“庆历兴学”期间应用于太学
内容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实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
学习儒家经义,培养统治人才
治事斋
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可以辅修一科
教学方法
提倡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
意义
第一次将实用的科目纳入官学体系中,并取得与儒学同等的地位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也开创了主修和辅修的先河
“三舍法”
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对太学的改革措施
内容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上舍分上中下等
外舍
初入者进入
内舍
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进入
上舍
上等:直接授官
中等:直接殿试
下等:直接吏部试
意义
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和任职相结合,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将养士与取士、上舍与科举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朱子读书法”
着紧用力:抓紧时间,抖擞精神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熟读成诵,勤于思考
虚心涵泳:虚怀若谷,静心思考
切己体察:身体力行,付诸行动
居敬持志:专心致志,志向远大
抓紧时间读熟,思考自己立志
王守仁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
“致良知”
除掉物欲对良知的蒙蔽,明其心
论教学
内容
凡是有助于“求其心”都要学
读书只是辅助人们明白和发展,不能迷信书,“六经”皆史
方法
知行合一
静处体悟
事上磨炼
省察克己
贵于改过
儿童教育
主张:批判传统教育不顾及儿童身心发展,主张教育顺应儿童性情发展
方法:“诱”:诱导、“导”:启发、“讽”:讽劝
内容:歌诗、读书、习礼
“诱之歌诗”“导之以礼”“讽之读书”
程序:动静结合、体脑并用
原则
随人分限所及 分限:人认知发展的水平
含义
对不同的人要因材施教
对每个人要循序渐进
方法
掌握“勿助勿忘”的分寸
量力而行
教学留有余地,不要让学生因艰苦厌学
评价:反映了自然主义的倾向,那个时代非常难能可贵
书院
大纲
1简介
2发展
3典型书院
4书院的特点
1简介
自唐宋以后中国古代高等私学的组织形式
以私人创办为主
集私人藏书 教学 研究为一体
2发展
唐朝(萌芽)
唐朝出现书院萌芽的原因
唐朝末年,官学衰落 士人失学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的传统
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把书院设在僻静的地方)
宋(制度化)
标志:朱熹写《白鹿洞书院揭示》
兴盛原因(单独设问)
国家统一 士心向学
宋朝鼓励私学的创办
佛教禅林的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
元明清
元
保护——延续宋朝的开明——加强控制
明
书院沉寂——恢复薄星——禁毁
清朝
沉寂——复苏——官学化
逐步官学化
3典型书院
白鹿洞书院(宋)
《白鹿洞书院揭示》
简介
书院:南宋时期为朱熹复修,形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教育宗旨,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标志着书院制度化
内容(论述题可删除)
教育目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意、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学习顺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论语》
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春秋繁霜》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论语》
意义
汇集了儒家经典,形成了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书院办学的范本和准则
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要求,使书院有了纲领性学规
集中体现了书院的精神,不仅对后代书院,乃至官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林书院(明)
简介
原为北宋杨时讲学的场所,明代中期为顾宪成和顾允成复修
是明朝影响最大的书院,形成了著名的“东林学派”,抨击朝政,后遭到禁毁
特点
思想上,推行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反对王学
使讲会制度化,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
在政治上,将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意义
既是文化学术活动中心,又是政治活动中心
虽然遭到迫害和禁毁,但是其议政思想是明朝出色的教育典范
诂经精舍、学海堂
简介
清朝由阮元创办
宗旨:追求汉代的考据学说
特点
“以栗品学,非以弋功名”:只做学问,不问科举
各用所长(老师) 因材施教(学生)
教学研究相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意义
继承了私学的优良传统
有利于改变但是书院官学化的风气
促进学术文化发展
漳南书院=颜元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创办了漳南书院/清朝由颜元创办的经世致用的书院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严重脱离实际
抨击义利对立观——董仲舒,强调利必须符合义的利义统一观
颜元批判董仲舒的义利对立观所提出的
观点:“正气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义和利并非对立,可以统一
“义”是“利”的基础,“正义”“明道”是为了“谋利”“计功”
利不能离开义,利必须符合义
评价
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偏见
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义和利的认识近乎科学
抨击八股取士
教育目标
“经世致用”
“实德实才之人”
即为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经世致用之才
通才
专门人才
教育内容
提倡学习“真学”“实学”——表面是六艺教育——实际体现托古改制的想法
“六斋”教学(可不展开)
文事斋
礼乐书数
武备斋
兵法 战法
经史斋
十三经 儒经
艺能斋
火 木 工
理学斋
静坐 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
八股
评价
教育内容多样化 :自然科学+军事知识+经史礼乐
实行分科设教,有了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
教育方法
“习行”:
内容
联系实际,反对静坐。
目的
反对程朱理学中强调静坐读书的观点,认为静坐不利于身心健康
意义
是中国古代教学方法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的革新
4书院的特点
1
书院精神
自由
书院功能
育人
研究
藏书
书院组织
私办
公办
私办公助
书院教学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教学形式多样
教育上实行门户开放
讲会逐渐制度化
一些代表性书院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
书院制度
《白鹿洞书院揭示》
2
学生学习
自学为主
师生关系
民主融洽
发展倾向
官学化
书院作用
促进理学发展
扩大了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弥补官学不足
推动教育、学术研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第七章
中体西用
简介:是由张之洞《劝学篇》中形成的完整思想体系,是洋务运动的教育指导思想
内容——《劝学篇》
内篇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
中学(旧学):学习四书五经、中国史事、伦理道德
外篇
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西学(新学):西政、西艺(技术)、西史
《劝学篇》成为晚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 不得偏废
历史作用
整体
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
教育
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打破了旧教育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切实的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使得西方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价值观,为新式教育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
局限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阻碍了新思想进一步传播
社会
没有克夫中西学之间固有的矛盾直接嫁接,必然引起两者之间的排斥反映
自身
洋务学堂
目的: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西文、西艺为主
学堂类型
外国语(方言)学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
军事(武备)学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技术实业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
特点
新特点
培养目标:专门培养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人才,注重学以致用
课程设置:外语居首,侧重西学西艺,注重学以致用
组织形式:最早开始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
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新旧杂糅
缺乏全国性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学校间很孤立
中体西用原则下,不放弃四书五经
管理上封建官僚习气严重,关键管理环节受洋人挟制,影响正常办学
意义
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的特征
逐渐动摇了封建教育体制,启动了中国近代改革的进程
京师同文馆
简介
洋务运动时期被动开放的产物,最早的洋务学堂、最早官办新式学堂
特点
培养目标:专门培养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人才,注重学以致用
课程设置:外语居首,侧重西学西艺,注重学以致用
组织形式:最早开始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
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意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大量学校开办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
地处北京,引起各学派争议,从而反映教育改革观点
第八章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民国初年1904年
特点
仿日,三段七级
时长20-21年
五年义务教育
幼儿园纳入学制系统,进入全国规划发展的新阶段
重视实业和师范教育
进步之处
具有半资本主义性质
规定义务教育、普及教育、思想
德智体并重
重视实业、师范教育
班级授课制
尊重个性、禁止体罚
西学占主导地位
局限性
半封建性质
是对中体西用的延续
读经讲经比重过大
具有等级性
排斥女性
毕业生奖励科举功名,没有割断与旧教育体制的瓜葛
第九章
蔡元培
教育方针
五育并举
简介
蔡元培在民国初年提出的教育方针
目的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内容
军国民教育
体育和军事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发展国民经济生活
公民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继承+西方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道德教育
美感教育
代替宗教
世界观教育
最高教育,但为实施
五育关系
不可偏废
军
体育
实
智育
公
德育
美
辅助德育
世
德智体合而为一,教育最高境界
改革北大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研究高深学问之地
学生观念
抱定宗旨
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
教师队伍
积学热心:学识渊博、热心教学,以“学诣”为第一原则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创办学会,培养师生的正当兴趣
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教师聘任:”学诣“为主、不论出身以及研究领域
开创我国公立大学接收女生之先例
旁听生制度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目的: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学术的人来管理教育
学科与教学体制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设置文、理、法三科,突出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强调文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提出学分制(必修+选修)
评价
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里程碑
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促进新文化运动
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促进无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促成五四运动
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教育独立思想
背景:军阀混战,为了维持教育的正常运行而提出
内容
教育经费独立
政府指定固定款项,专门作为教育经费,不得移用
教育学术独立
内容独立,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发展的是个性和群性,政党强调群性,抹杀个性
教育是远效,政党求近功
当时社会各政党变更频繁
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教育是求进步的,宗教偏保守
教育强调相互交流,宗教之间相互排斥,妨碍交流
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
评价
就当时来说,教育独立思想是蔡元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无奈反抗,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就今天来看,教育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的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
简介
是蔡元培仿照法国教育制度再南京国民政府期间推行的教育制度
内容
大学院:中央设大学院,全国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主管全国教育
大学区:全国划分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负责当地的行政和教育管理
推行原因
教育独立的体现,目的是教育行政机构学术化
当时社会专制独裁,经济落后
结果:失败
是一个忽视中国国情,失败的教育管理改革实践
原因
理想过高,学术机关官僚化
忽视中小学需要,遭到反对
忽视中国国情,是一个失败的教育管理改革实践
1922新学制/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新学制的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
注意国民经济力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使教育易于普及
注意生活教育
谋个性之发展
新学制的特点
第一次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
缩短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把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定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中等教育
是改革的核心
延长了中等教育的年限,有利于完善中学与大学的衔接
中学分为初、高中
学生
增加学生选择余地
升学
教育
地方
增加地方办学收缩余地
地方经济允许 办高中
地方经济不允许 办初中
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
高等教育
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强调高等教育的双重职能
专门教育
科研职能
职业教育
建立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
独立的职业学校和专门学校
附设于普通学校的职业科
师范教育
高中设师范科
将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体现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
新学制课程标准
新学制评价
体制上
学习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又符合中国国情
受到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彻底摆脱了封建教育的体系
标志着我国近代学制建立的基本完成,也是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家
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之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教育实践
普通教育
提倡“学校采用实用主义”
着手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
起草《中华职业教育社宣传书》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职业教育的作用
理论价值
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当前中国
解决中国当前最迫切的生计问题
职业教育地位
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一贯的
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贯穿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整个的
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
与其他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正统的
地位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职业教育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方针
社会化
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要
办学宗旨社会化
培养目标社会化
办学组织社会化
办学方式社会化
科学化
研究过程
科学管理
职业教育教学原则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理论与实际联系
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
热爱职业
有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
晏阳初
乡村教育试验
河北定县
简介
世界平民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爱国教育家
分析中国教育
愚
中国80%为文盲
穷
贫穷
弱
大多数人民是病夫
私
大多数人民不团结
四大教育
以文艺教育攻愚
培养知识力——扫盲
以生计教育攻穷
培养生产力
应用农业科学
以卫生教育攻弱
培养强健力
建立卫生保健制度
以公民教育攻私
培养团结力(根本)
三大方式
学校式教育
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
导生传习制
社会式教育
群众、农民团体
读书会、演讲比赛
家庭式教育
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式组织起来
两化
“化农民”
目的
教化农民、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
“农民化”
手段
知识分子与村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
“博士下乡”
评价
局限性
未认清中国根本问题所在,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残存,因而无法救国
可取之处
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颇具中国特色
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
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教育系统工程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陈鹤琴
“活教育”探索
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教育实践
主持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标志我国幼儿教育走上中国化和科学化道路
创办《活教育》杂志,形成了幼儿教育“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创办国立幼儿师范学校
“活教育”思想体系
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
“活教育”教会人去探求人类、热爱真理
做中国人
热爱祖国、热爱同胞
做现代中国人
有健全的身体
有建设的能力
有创造的能力
有合作的态度
要有服务精神
体现了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相联系
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教材
“活教材”
“直接的书”——直接经验
并非否定书本,而是反对书本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课程
活动中心/五指活动
健康活动
科学活动
艺术活动
文学活动
社会活动
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以“做”为基础,确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子主题
“做”有盲目性,需要老师进行有效指导
教学的四个步骤
实验观察
阅读思考
创作发表
批评研讨
评价
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教育实践
通过平民教育运动,探索教育救国之路
创造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
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致力于普及教育
山海工学团
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工厂、学校、社会打成一片,已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
”小先生制“,即知即传
原因
师资匮乏
教育经费匮乏
女子教育困难
内涵
人们将自己的所学交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
鼓励儿童都能够当“小先生”,去教别人
意义
是贫穷国家普及教育的重要钥匙
致力于国难教育
建立育才学校: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儿童,培养他们特殊才能
贡献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为了普及教育,深入乡村
敢于探求未发明的真理,不断创新,例如他的生活教育、艺友制
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生活即教育”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要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决定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等
教育能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社会即学校”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以社会为学校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是雏形的社会
“教学做合一”
教与学都以做为核心
要求
在劳力上劳心
原因
行是知之始
要求
有教先学、有教有学
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学服从生活需要
评价
陶行知与陈鹤琴的相同点/二人评价
理论基础
都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并且都进行了本土改造
教育目的
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不断地生长
教育内容
不仅仅在书本、在学校同时要去生活中、社会中、自然中来获取直接经验
教育方法
“做”与“教”结合
教育评价
都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使教育实用化、民主化、生活化
第一章
学在官府
简介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含义
由西周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使得政治机构与教育机构未分离,进而产生的一种现象
原因
客观原因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
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
特点
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六艺”
简介:夏商西周的教育内容
含义
礼
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
艺术教育
射
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
驾驶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
文字书写
数
算法
特征
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又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文武兼备、诸育兼顾
后来也有人将孔子的六经称为六艺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
原因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土地私有,使得奴隶制解体,促进政治经济下移进而文化下移,最终“学在四夷,天子失宫”
客观原因
官学衰废、文化下移
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文化下移
养士之风盛行,士阶层出现
意义/作用
教育性质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
教育对象
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
教育内容
丰富教育内容,突破了六艺的范围
教育方式
私学没有固定的场所
教育思想
促进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总的意义
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竞争
稷下学宫
简介
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缩影,是养士之风制度化的终极表现
性质
是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
兼有参政议政的作用
特点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万象
欢迎游学、来去自由
自由择师、学无常师
各家学派、地位平等
相互争鸣、相互学习
待遇优厚
政治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
物质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
不做官、畅所欲言
自由独立、政治待遇高
干政议政作用明显
将君臣关系转化为师友关系
管理规范
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人士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
简介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派的创始人。
教育实践
编订“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他创办的私学在春秋期间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
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即庶富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庶
有较多的劳动力
富
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
教
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
要先庶、再富、最后教
对个人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先天素质本没有多大差别,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才有了差别
肯定了教育和环境的双重作用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天性高贵的说法,促进了求学的积极性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意义
它打破了奴隶主天性高贵的说法,把受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
有利于进一步文化下移,促进文化发展,推动百家争鸣
教育目标
“学而优则仕”
简介
是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
含义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的主要政治目的,而德才兼备的君子会被选做官员。
意义/影响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打破了奴隶主阶级天生高贵的说法,促进了求学的积极性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
六经
教育内容的特点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育方法
好 学 启 因
好
学生有好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耻下问
学
学行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并且要学以致用
启
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诱导的教育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依据个体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育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仁 礼
礼为道德规范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力行
言必行,行必果
中庸
“过犹不及”,恰到好处,避免过激行为
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改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教师观
学而不厌
重视自己的学习修养
诲人不倦
热爱职业,热爱教学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爱护学生
对学生有信心,抱着公共的态度,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成长发展,后来被引申为师生共同切磋进步
孟子
教育实践
创造思孟学派,继承发扬了孔子思想
教育作用
性善论
性善论内容
人不是生而向善,而是具有向善的可能,即善端。
人生来具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对个人
扩充善性
“存心养性”
把人们的善端加以保持、扩充、发展
“求放心”
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启发人们恢复向善的本性
对社会
通过教育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
“明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义:明确了此后前年古代教育的性质,即伦理的教育
“大丈夫”
内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具有高尚的气节,不向权贵低头,只向真理低头
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做法
存心养性
动心忍性
持志养气
反求诸己
教育方法
深造自得
学习中要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盈科而进
循序渐进
专心致志
教亦多术
简介
孟子的教育方法,即因材施教
内涵
对于学生的教育,有的是:及时点化、德行、才华、答其问、间接教育、无言之教
评价
教育要具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对不同的人要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墨子
教育实践:自诩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教育作用
对个人:“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认为人生来如同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早就什么样的人
对社会:民众平等,互助兼爱
教育目的:"兼士"或“贤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论,博乎道术
道德、逻辑、知识
教育内容
科学技术教育:生产、军事、自然科学
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目的是使人能够辩乎言谈
有历史经验和知识
依据民众经历,以广见闻
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想与言论
文史教育
政治道德教育
教育方法
主动说教
反对儒家“叩则明,不叩则不明”,主张“虽不叩则必明”,这是针对老师要主动上门教学
善述善作
反对儒家“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继承古代好东西并创造新东西
合其志功
含义:“志”:动机。“功”:效果。辩证的去看待动机和效果
施教:要兼具动机和效果——施教的最根本原则
实践:各个方面(军事、教育、军事)均要合其志功
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利用动机和实践作为评判人的行为的标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实践
也强调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儒家只重视动机
其实践是各方面的实践,儒家只重视政治和道德实践
量力
就学生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
就学生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
《大学》
简介
出自《礼记》,是思孟学派所作,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
内容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发扬人天生的善性
”亲民“
推己及人
”止于至善“
不同身份都做到尽善尽美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
致知
学习儒家经典
诚意
人的意念和动机要纯正
正心
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高境界
特点
要求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自身到他人到社会
具有易解性、可行性
是一种高道德要求
《学记》
简介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的、最完善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教育作用/目的
对社会
化民成俗,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社会习俗
对个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制度
学制
提出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设学的设想
学年
把大学教育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
学校管理
视学
天子亲自参加开学典礼。定期视察学校以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
循序渐进,德智并重
教学原则
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豫”,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按年龄和心理特征适当安排教学
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按部就班,量力而行
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长善救失原则
教师要注意个别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其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藏息相辅原则
既有正课,也有课外活动,劳逸结合
教学相长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成长发展,后来被引申为师生共同切磋进步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第三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三大文教政策
简介
是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推行的政策
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总纲领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选贤任能”
措施
立五经博士
开设太学
察举制完全确立
影响
体现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和汉武帝重教兴学的政策
促进了教育的政治理论化——教育为国家中央集权服务
结束了百家争鸣,实现了私学的统一,教育的儒学化
第四章科举制
一、性质(简介):中国古代从隋朝开始通过分科考试以成绩选拔人才的选士制度。
二、发展
(一)产生:隋
1.标志:进士科的设置→正式产生
2.原因:
(1)国家统一,需要大量人才和官吏
(2)庶族地主阶级地位上升,想要分享权力
(3)九品中正制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4)在曹魏时期有了不完全凭门第士亊方式——五经课试法
(二)发展:唐
武则天:殿试 武举 糊名(防作弊)
程 序:乡试——省试——吏部试
来 源:
生徒:中央官学
乡贡:地方
考 式:帖经 墨义 口试 策问 诗赋
科 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
(三)进一步发展:宋:
地位↑:成为取士正途
规模增大,录取人数增多
殿试→定制 州试——省试——殿试
时间:三年一试
内容:废帖经、墨义、诗赋等,改试经义、策、论。《三经新义》统一教材。
新制,防作弊:糊名制 锁院制(出题人锁院) 别头制(亲戚不能监考) 誊录制
(四)中落:元:
1.民族歧视明显
2.规定从《四书章句集注》中出题,并以此为答题标准。
(五)鼎盛但内容僵化:明:
1.高度重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2.考试文体:八股文→目的是统一标准,公正客观→导致弊端 束缚思想
3.科举必由学校:先经过学校,由学校报考。目的是促进积极求学,发展学校教育。但是由于统治者过于重视科举而并未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六)进一步僵化:清:
1.八股 2.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3.科举成为“国家抡才大典” 4.学校完全成为科举附庸。
(七)维新运动:改革科举→废八股,改试经济特科,加入西方经济学思想
(八)废科举 兴学堂:清末新政
1.废除原因
科举步骤日益繁琐 八股文取士与当时国家提倡西方教育冲突
科举制度日益腐败 作弊层出不穷 积重难返
学校完全沦为科举的附庸
需要创办新式学堂,传播西学
2.废除过程
改革内容——废八股
逐年递减科举中额
完全停止
3.废除意义
配合了兴学政策,有利于新式学校的发展
给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改革减少了阻力,标志着封建旧教育体制的结束
三、科举制度和学校的关系
1.相互促进
科促学: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前提,促进了求学的积极性
学促科:给科举提供人才,提高人才的质量
2.相互制约
学制科:学校的兴衰直接影响人才质量
科制学:科举成为学校的指挥棒
3.当统治者只重科举,忽视学校教育的时候,就会导致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
4.制约学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
四、科举制的影响
(一)积极
1.加强中央集权
表现为:①中央掌握选士大权 ②有利于提升官吏文化修养
③扩大统治基础 ④笼络人心,使得平民拥护统治者
2.使选士 育士相互结合
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学习风气
都以科举考试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有利于社会思想统一
有利于教育普及,使得士人更多接受学校教育
有利于扭转“重文轻武,重经轻科”的风气
3.相较于九品中正制更为客观
一定程度上考察了人的能力
科举制看重的是知识而非门第
(二)消极
1.当统治者只重科举,忽视学校教育的时候,就会导致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
2.欺骗性
评分主观
作弊
考生为了功名利禄学习
3.束缚思想 败坏学风
教条主义 形式主义:读书不会变通
功利色彩 畸形读书观 :不利于社会良好学风的养成
知识分子性格——教条主义 形式主义
思考题:科举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选拔人才的需要
统一中央集权,科举大权朝廷把握
禁锢思想
麻痹知识分子
缓和阶级矛盾:士族和庶族
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在一定时期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家庭教育
颜之推
《颜氏家训》
重视儿童教育,主张及早对儿童实施教育
原因:
儿童年幼,心灵纯洁,可塑性打,容易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儿童年幼,受外界干扰小,是教育的关键期
原则与方法
早教严慈不偏宠
及早施教、严慈相济、不偏宠
重视环境通用语
重视教育环境的营造、使用通用语言
体罚德育重心理
提倡体罚、德育:孝悌、洞察心理变化
韩愈《师说》
教育实践
重振儒学。尊孔孟、排异端、反对佛教
教育作用
性三品
上品:善性、中品:可善可恶、下品:恶性
人性决定教育的作用:中上品之人通过教育发扬和培育善性;下品不可教,用刑法
人性决定教育的权利:只有统治阶级才有受教育的权利
人性决定教育的内容:儒家经典
《师说》/论师道
《师说》是由韩愈所著,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教师的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儒家仁义之道、讲授儒家经典、解答学生疑难问题
教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无常师:只要学有所成,合乎儒道,可以为师
师生关系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尊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
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尊重老师才能效忠君王
社会原因:重振儒学的影响
第五章“苏湖教法”/分斋教学法
简介
由胡嫒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范仲淹在“庆历兴学”期间应用于太学
内容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实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
学习儒家经义,培养统治人才
治事斋
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可以辅修一科
教学方法
提倡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
意义
第一次将实用的科目纳入官学体系中,并取得与儒学同等的地位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也开创了主修和辅修的先河
“三舍法”
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对太学的改革措施
内容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上舍分上中下等
外舍
初入者进入
内舍
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进入
上舍
上等:直接授官
中等:直接殿试
下等:直接吏部试
意义
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和任职相结合,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将养士与取士、上舍与科举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朱子读书法”
着紧用力:抓紧时间,抖擞精神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熟读成诵,勤于思考
虚心涵泳:虚怀若谷,静心思考
切己体察:身体力行,付诸行动
居敬持志:专心致志,志向远大
抓紧时间读熟,思考自己立志
王守仁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
“致良知”
除掉物欲对良知的蒙蔽,明其心
论教学
内容
凡是有助于“求其心”都要学
读书只是辅助人们明白和发展,不能迷信书,“六经”皆史
方法
知行合一
静处体悟
事上磨炼
省察克己
贵于改过
儿童教育
主张:批判传统教育不顾及儿童身心发展,主张教育顺应儿童性情发展
方法:“诱”:诱导、“导”:启发、“讽”:讽劝
内容:歌诗、读书、习礼
“诱之歌诗”“导之以礼”“讽之读书”
程序:动静结合、体脑并用
原则
随人分限所及 分限:人认知发展的水平
含义
对不同的人要因材施教
对每个人要循序渐进
方法
掌握“勿助勿忘”的分寸
量力而行
教学留有余地,不要让学生因艰苦厌学
评价:反映了自然主义的倾向,那个时代非常难能可贵
书院
大纲
1简介
2发展
3典型书院
4书院的特点
1简介
自唐宋以后中国古代高等私学的组织形式
以私人创办为主
集私人藏书 教学 研究为一体
2发展
唐朝(萌芽)
唐朝出现书院萌芽的原因
唐朝末年,官学衰落 士人失学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的传统
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把书院设在僻静的地方)
宋(制度化)
标志:朱熹写《白鹿洞书院揭示》
兴盛原因(单独设问)
国家统一 士心向学
宋朝鼓励私学的创办
佛教禅林的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
元明清
元
保护——延续宋朝的开明——加强控制
明
书院沉寂——恢复薄星——禁毁
清朝
沉寂——复苏——官学化
逐步官学化
书院
3典型书院
白鹿洞书院(宋)
《白鹿洞书院揭示》
简介
书院:南宋时期为朱熹复修,形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教育宗旨,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标志着书院制度化
内容(论述题可删除)
教育目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意、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学习顺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论语》
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春秋繁霜》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论语》
意义
汇集了儒家经典,形成了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书院办学的范本和准则
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要求,使书院有了纲领性学规
集中体现了书院的精神,不仅对后代书院,乃至官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林书院(明)
简介
原为北宋杨时讲学的场所,明代中期为顾宪成和顾允成复修
是明朝影响最大的书院,形成了著名的“东林学派”,抨击朝政,后遭到禁毁
特点
思想上,推行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反对王学
使讲会制度化,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
在政治上,将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意义
既是文化学术活动中心,又是政治活动中心
虽然遭到迫害和禁毁,但是其议政思想是明朝出色的教育典范
诂经精舍、学海堂
简介
清朝由阮元创办
宗旨:追求汉代的考据学说
特点
“以栗品学,非以弋功名”:只做学问,不问科举
各用所长(老师) 因材施教(学生)
教学研究相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意义
继承了私学的优良传统
有利于改变但是书院官学化的风气
促进学术文化发展
漳南书院=颜元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创办了漳南书院/清朝由颜元创办的经世致用的书院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严重脱离实际
抨击义利对立观——董仲舒,强调利必须符合义的利义统一观
颜元批判董仲舒的义利对立观所提出的
观点:“正气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义和利并非对立,可以统一
“义”是“利”的基础,“正义”“明道”是为了“谋利”“计功”
利不能离开义,利必须符合义
评价
批判了传统教育的偏见
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义和利的认识近乎科学
抨击八股取士
教育目标
“经世致用”
“实德实才之人”
即为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经世致用之才
通才
专门人才
教育内容
提倡学习“真学”“实学”——表面是六艺教育——实际体现托古改制的想法
“六斋”教学(可不展开)
文事斋
礼乐书数
武备斋
兵法 战法
经史斋
十三经 儒经
艺能斋
火 木 工
理学斋
静坐 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
八股
评价
教育内容多样化 :自然科学+军事知识+经史礼乐
实行分科设教,有了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
教育方法
“习行”:
内容
联系实际,反对静坐。
目的
反对程朱理学中强调静坐读书的观点,认为静坐不利于身心健康
意义
是中国古代教学方法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的革新
书院
4书院的特点
1
书院精神
自由
书院功能
育人
研究
藏书
书院组织
私办
公办
私办公助
书院教学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教学形式多样
教育上实行门户开放
讲会逐渐制度化
一些代表性书院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
书院制度
《白鹿洞书院揭示》
2
学生学习
自学为主
师生关系
民主融洽
发展倾向
官学化
书院作用
促进理学发展
扩大了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弥补官学不足
推动教育、学术研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第七章中体西用
简介:是由张之洞《劝学篇》中形成的完整思想体系,是洋务运动的教育指导思想
内容——《劝学篇》
内篇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
中学(旧学):学习四书五经、中国史事、伦理道德
外篇
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西学(新学):西政、西艺(技术)、西史
《劝学篇》成为晚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 不得偏废
历史作用
整体
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
教育
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打破了旧教育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切实的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使得西方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价值观,为新式教育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
局限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阻碍了新思想进一步传播
社会
没有克夫中西学之间固有的矛盾直接嫁接,必然引起两者之间的排斥反映
自身
洋务学堂
目的: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教学内容:西文、西艺为主
学堂类型
外国语(方言)学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
军事(武备)学堂:福建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技术实业学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
特点
新特点
培养目标:专门培养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人才,注重学以致用
课程设置:外语居首,侧重西学西艺,注重学以致用
组织形式:最早开始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
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新旧杂糅
缺乏全国性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学校间很孤立
中体西用原则下,不放弃四书五经
管理上封建官僚习气严重,关键管理环节受洋人挟制,影响正常办学
意义
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初步具备近代教育的特征
逐渐动摇了封建教育体制,启动了中国近代改革的进程
京师同文馆
简介
洋务运动时期被动开放的产物,最早的洋务学堂、最早官办新式学堂
特点
培养目标:专门培养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人才,注重学以致用
课程设置:外语居首,侧重西学西艺,注重学以致用
组织形式:最早开始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
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意义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大量学校开办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
地处北京,引起各学派争议,从而反映教育改革观点
第八章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民国初年1904年
特点
仿日,三段七级
时长20-21年
五年义务教育
幼儿园纳入学制系统,进入全国规划发展的新阶段
重视实业和师范教育
进步之处
具有半资本主义性质
规定义务教育、普及教育、思想
德智体并重
重视实业、师范教育
班级授课制
尊重个性、禁止体罚
西学占主导地位
局限性
半封建性质
是对中体西用的延续
读经讲经比重过大
具有等级性
排斥女性
毕业生奖励科举功名,没有割断与旧教育体制的瓜葛
第九章蔡元培
教育方针
五育并举
简介
蔡元培在民国初年提出的教育方针
目的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内容
军国民教育
体育和军事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发展国民经济生活
公民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继承+西方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道德教育
美感教育
代替宗教
世界观教育
最高教育,但为实施
五育关系
不可偏废
军
体育
实
智育
公
德育
美
辅助德育
世
德智体合而为一,教育最高境界
改革北大
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研究高深学问之地
学生观念
抱定宗旨
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
教师队伍
积学热心:学识渊博、热心教学,以“学诣”为第一原则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创办学会,培养师生的正当兴趣
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教师聘任:”学诣“为主、不论出身以及研究领域
开创我国公立大学接收女生之先例
旁听生制度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目的: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学术的人来管理教育
学科与教学体制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设置文、理、法三科,突出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强调文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提出学分制(必修+选修)
评价
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里程碑
办学原则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促进新文化运动
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促进无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促成五四运动
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教育独立思想
背景:军阀混战,为了维持教育的正常运行而提出
内容
教育经费独立
政府指定固定款项,专门作为教育经费,不得移用
教育学术独立
内容独立,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发展的是个性和群性,政党强调群性,抹杀个性
教育是远效,政党求近功
当时社会各政党变更频繁
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教育是求进步的,宗教偏保守
教育强调相互交流,宗教之间相互排斥,妨碍交流
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
评价
就当时来说,教育独立思想是蔡元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无奈反抗,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就今天来看,教育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的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
简介
是蔡元培仿照法国教育制度再南京国民政府期间推行的教育制度
内容
大学院:中央设大学院,全国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主管全国教育
大学区:全国划分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负责当地的行政和教育管理
推行原因
教育独立的体现,目的是教育行政机构学术化
当时社会专制独裁,经济落后
结果:失败
是一个忽视中国国情,失败的教育管理改革实践
原因
理想过高,学术机关官僚化
忽视中小学需要,遭到反对
忽视中国国情,是一个失败的教育管理改革实践
1922新学制/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新学制的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
注意国民经济力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使教育易于普及
注意生活教育
谋个性之发展
新学制的特点
第一次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
缩短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把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确定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中等教育
是改革的核心
延长了中等教育的年限,有利于完善中学与大学的衔接
中学分为初、高中
学生
增加学生选择余地
升学
教育
地方
增加地方办学收缩余地
地方经济允许 办高中
地方经济不允许 办初中
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
高等教育
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强调高等教育的双重职能
专门教育
科研职能
职业教育
建立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
独立的职业学校和专门学校
附设于普通学校的职业科
师范教育
高中设师范科
将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体现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
新学制课程标准
新学制评价
体制上
学习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又符合中国国情
受到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彻底摆脱了封建教育的体系
标志着我国近代学制建立的基本完成,也是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十二章
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之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教育实践
普通教育
提倡“学校采用实用主义”
着手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
起草《中华职业教育社宣传书》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职业教育的作用
理论价值
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当前中国
解决中国当前最迫切的生计问题
职业教育地位
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一贯的
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贯穿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整个的
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
与其他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正统的
地位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
职业教育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方针
社会化
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要
办学宗旨社会化
培养目标社会化
办学组织社会化
办学方式社会化
科学化
研究过程
科学管理
职业教育教学原则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理论与实际联系
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
热爱职业
有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精神
晏阳初
乡村教育试验
河北定县
简介
世界平民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爱国教育家
分析中国教育
愚
中国80%为文盲
穷
贫穷
弱
大多数人民是病夫
私
大多数人民不团结
四大教育
以文艺教育攻愚
培养知识力——扫盲
以生计教育攻穷
培养生产力
应用农业科学
以卫生教育攻弱
培养强健力
建立卫生保健制度
以公民教育攻私
培养团结力(根本)
三大方式
学校式教育
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
导生传习制
社会式教育
群众、农民团体
读书会、演讲比赛
家庭式教育
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式组织起来
两化
“化农民”
目的
教化农民、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
“农民化”
手段
知识分子与村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
“博士下乡”
评价
局限性
未认清中国根本问题所在,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残存,因而无法救国
可取之处
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颇具中国特色
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
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教育系统工程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陈鹤琴
“活教育”探索
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教育实践
主持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标志我国幼儿教育走上中国化和科学化道路
创办《活教育》杂志,形成了幼儿教育“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创办国立幼儿师范学校
“活教育”思想体系
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
“活教育”教会人去探求人类、热爱真理
做中国人
热爱祖国、热爱同胞
做现代中国人
有健全的身体
有建设的能力
有创造的能力
有合作的态度
要有服务精神
体现了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相联系
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教材
“活教材”
“直接的书”——直接经验
并非否定书本,而是反对书本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课程
活动中心/五指活动
健康活动
科学活动
艺术活动
文学活动
社会活动
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以“做”为基础,确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子主题
“做”有盲目性,需要老师进行有效指导
教学的四个步骤
实验观察
阅读思考
创作发表
批评研讨
评价
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教育实践
通过平民教育运动,探索教育救国之路
创造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
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致力于普及教育
山海工学团
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工厂、学校、社会打成一片,已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
”小先生制“,即知即传
原因
师资匮乏
教育经费匮乏
女子教育困难
内涵
人们将自己的所学交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
鼓励儿童都能够当“小先生”,去教别人
意义
是贫穷国家普及教育的重要钥匙
致力于国难教育
建立育才学校: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儿童,培养他们特殊才能
贡献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为了普及教育,深入乡村
敢于探求未发明的真理,不断创新,例如他的生活教育、艺友制
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生活即教育”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要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决定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等
教育能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社会即学校”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以社会为学校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学校是雏形的社会
“教学做合一”
教与学都以做为核心
要求
在劳力上劳心
原因
行是知之始
要求
有教先学、有教有学
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学服从生活需要
评价
陶行知与陈鹤琴的相同点/二人评价
理论基础
都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并且都进行了本土改造
教育目的
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不断地生长
教育内容
不仅仅在书本、在学校同时要去生活中、社会中、自然中来获取直接经验
教育方法
“做”与“教”结合
教育评价
都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使教育实用化、民主化、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