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汉语言本科,《中国文化概论》重要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本科《美学》全书高频考点整理。我记了80%的内容,轻松考过70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图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五章——新时期文学的高频考点进行了整理,主要内容包括新时期文学的内容概述,新时期小说、新时期诗歌、新时期散文和新时期戏剧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帮助备考的小伙伴们抓住学习重点,理清学习思路。
汉语言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章50-70年代文学,高频考点整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地理条件
地理与人群
历史上人群分布
古埃及:尼罗河
古巴比伦: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古印度:印度河
古希腊:地中海半岛和岛屿
中国:黄河
地理整体性特征
西高东低、地形复杂;河流众多、四通八达
四通八达
东西线:渭河、黄河、济水
南北线:太行山东、太行山西、陕西境内
平原
东北平原:契丹、满族、金人、鲜卑
华北平原:摇篮,人口密集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
闽江、珠水水系:百越民族
成都平原:早有汉族
汾河谷地:太行、吕梁
高原
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要冲
黄土高原:表里山河、四塞之地
山西高原:天下形式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吐蕃、羌人
云贵高原:西南夷
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气候变化与饥荒灾病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大势
由暖变冷,温暖期越来越短,温暖度越来越低
时期
温暖期:三皇五帝——商末周初
寒暖交错:商末周初——明初
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期
第一个暖冷交错期:西周(温暖期:西周前期;寒冷期:西周后期)
第二个暖冷交错期:两汉(温暖期:春秋至西汉;寒冷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
第三个暖冷交错期:北宋(温暖期:隋唐至北宋初期;寒冷期: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
第四个温暖期:南宋到元代中期
寒冷期:地方志时期(明初——清末)
仪器观测期:1900——
气候与灾害有直接关系
灾荒:旱、涝、蝗、风、雹
旱灾特重、其次涝灾
大旱后往往有蝗灾、大水后往往有瘟疫
地理与文化
起源与发展
发祥地:黄河流域
人口众多,多族群,武王伐纣八百诸侯——部落族长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联合和融会
广大地域影响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联合和融会
“大一统”
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分裂与统一 ,统一占主导
大一统观念:甲骨文就有“四方”的记载,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广大地域形成大一统的观念
地缘概念
地缘:中原文化中心、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系:冲突和融合(北狄、东夷、南蛮、西戎)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即中原文化中心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地理与战争
古埃及、古巴比伦灭亡的地理条件:河流周围都是沙漠,争夺生存居住地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发展提供可回旋的舞台:北方民族南进,中原人群南移;北方民族融合时,南方进入开发高潮
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地域文化
地理划分
古人划分:九州
冀豫雍徐青扬梁兖荆(巧记:鲫鱼用须轻扬两眼睛)
现代地理划分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区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自然环境
黄河流域:半地穴
江南地区:干栏式
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的起源
地理条件
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海洋环境
晋商——交通便利、食盐资源
区域意识
春秋战国
典范人物
桐城文章:方苞、姚鼐
浙江史学:黄宗羲
徽州经术:戴震
典型的地域文化划分
地域文化VS统一文化
先秦时期
源于齐鲁(山东)的儒家文化
源于三晋(山西)的法家文化
源于南楚(湖北)思想文学。屈原文学:“书楚语,作楚声”,中国古代文学的根基
司马迁《史记 · 货殖列传》
描绘秦汉各地区域文化特色
四大进本经济区
山西(关中):沃野千里,人民好稼穑,殖五谷
山东地区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江南地区(把楚地分为西楚、东楚、南楚)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
保护
观念
先秦:孟子 “不违天时”,保护自然
种树
秦汉:防止匈奴进犯,种榆树
明朝朱元璋10亿棵树
为建造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近5000万棵树。(梧桐树、棕榈、漆树)
第二年下令淮河居民,每家种树。(桑树、枣树、柿子树)
改造
开垦土地
贾思勰(xie)《齐民要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兴修水利
宁夏引黄灌区,变为塞北江南
开凿运河
隋朝大运河
隋朝: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的永济渠;偏向东南的通济渠
通漕四渠
北宋:开封为中心,汴河(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京杭大运河
元朝:北起通州,南达杭州;清朝后期走向衰落
失误
土地过度开垦
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统治者大兴土木,《阿房宫赋》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