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高中新课本】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的思维导图,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用一张思维导图进行了整理,如果你想要考高分,轻松学好政治的话,就来试一试学霸思维导图吧~
编辑于2022-09-01 22:56:18 江苏省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 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国法制的决定因素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我国的政治主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法律体系)
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立法水平和质量)
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法律的作用)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民法典的第四编·人格权)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的组成
中国的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分构成。
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
我国立法的级别
1宪法,基本法/全国人大 2普通法/人大常委会 3行政法规/国务院 4行政规章/国务院各部、委 5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6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统称,如刑法、民法、诉讼法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法律。
普通法律是以宪法为基础,由国家立法机关依一般立法程序制定、颁布的用以规范某种社会关系或社会关系某一方面行为规则的规范性文件。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制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制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概要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认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意义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概念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律的产生和作用
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从古至今法律适用对象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我国古代的法律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向近代法律进发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依法行政(政府)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与依法执政(党)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目标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平等的重要性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
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道德层面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法律与道德相结合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案例
道德律(内在约束/自律):不要偷窃 法律(外在约束/他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道德上
对道德律的认知主要来自父母、亲戚、朋友、学校、社会的教导
经过教导,内心认同不应偷窃,直接目的是遵守道德,也间接遵守了法律,道德促进了遵守法律。
法律上
对法律的认知主要来自对违法者的制裁
看到盗窃的人受到了法律制裁,直接目的是遵守法律,也间接遵守了道德,法律促进了遵守道德。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法治理论创新的准备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法治理论的目标
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个“建设”)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具体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国家
建设法治国家
意义
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1.推进宪法实施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我国的法律体系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这一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
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国家的内涵
法治国家的含义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法治国家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法治国家的特征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宣誓誓词如下: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内涵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2·坚持良法之治
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合理性)。
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
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
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法治政府的内涵
法治政府的含义
法治政府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法治政府的七个特征
1.职能科学的政府
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该管的不管。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职能有哪些、权力如何划分)
2.权责法定的政府
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
因此,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执法严明的政府
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开公正的政府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智能高效的政府
政府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6.廉洁诚信的政府
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
政府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能朝令夕改、言而无信。
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贪腐和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7.人民满意的政府
政府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治社会
建设法治社会
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推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的含义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关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三大目标,也是三大支柱。必须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条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共同构成法治社会的政治基础。
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柱,是法治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
法治社会的三个特征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
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遵法)
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城,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用法)
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
推进科学立法
推进科学立法的三个要点
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律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该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
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要建设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
应该在立法中客观的认识现实生活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
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和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受的法律责任。
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立法的内涵
我国有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科学立法的三个特征
科学立法体现了我国基本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立法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
科学立法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
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的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利和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药敏却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体系。
严格执法
内涵
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
执法的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
意义
有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有助于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措施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坚持规范执法
坚持公正执法
坚持文明执法
公正司法
推进公正司法
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
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带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公正司法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
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
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
健全落实罪行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公正司法的内涵
定义
公正司法,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
意义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求
司法的程序要公正
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一句诉讼法进行。
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司法的结果要公正
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情合理。
只有通过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
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而得以实现的。
全民守法
内涵
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厉行法治的积极主动性
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全民三者
具体体现
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意味着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措施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普法守法,长期基础工作。 宣传教育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民三法
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使成为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公民道德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则意识,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