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
根据考研政治徐涛老师的视频整理,重点整理了马原的内容。
编辑于2020-09-26 17:28:38政治
总结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两种关系
不可分割
对立统一
如何区分这两种关系嘞?
若二者是相同词性(比如两个名词、形容词)则是对立统一
若二者不是相同词性,则是不可分割(比如,我、好看的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不可分割的)
辩证关系可以当作对立统一来理解
原因和结果
有因必有果是对的
有其因必有其果是不对的
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物质观
本原
物质范畴
物质的定义
恩格斯关于物质的定义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
定义物质的方式: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
补充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与运动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两种错误的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关于不可分割:我和你不可分割,则我是你的我,你是我的你。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概念: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运动和静止的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性,静止时相对的,有条件的
运动和静止的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运动中有静止,静中有动
两种错误的观点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将导致诡辩论
关于对立统一:从两个方面展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概念: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绝对性:绝对存在
相对性:相对论效应
有限性:具体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所有事物的时空是无限的
意识观
派生
关于实践:非意识本部内容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从两个方面考虑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注意: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第三个是关于意识最标准的定义)。
意识的来源: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独有的)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
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说代替就不对,说转化就行
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也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
意识对物质既具有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一直的辨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三个前提
从实践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历史领域当中,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具体体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用来否定二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用来否定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用来否定旧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 联系:都是可知论 区别: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问题上坚持能动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唯心主义部分坚持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唯物,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 联系:都是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区别: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坚持机械反映论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坚持辩证法,旧唯物主义完全不认同辩证法,坚持形而上学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上唯物,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没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地指导,但仍然是物质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理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实际: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一切从实际出发
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的
两大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概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内在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者抑制的作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意义
事物是永恒发展
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发展的内涵:概括一切形式的运动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趋势就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概念: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概念: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新事物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
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增添了新内涵
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收到群众拥护
过程的观点
列举过程的一些观点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
原因和结果的却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个确定的,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某个事物可以只是原因或者只是结果,但放在大的格局中,某个事物可能既是其它事物的原因,也可能是其他事物的结果
原因的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结果展现在结果之中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艺果,一果多因等等
方法论结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性和偶然性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他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 ,他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相互联系:必然寓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未自己开辟道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可能性与现实性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一反面,现实蕴含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一些区分: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有:
可能性
没有:
不可能性
在现实中的依据是否充分
充分
现实的可能
不充分
抽象(潜在)的可能
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现象与本质
概念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的,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相互联系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意义
正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同时又因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所以我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内容和形式
概念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方法论: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巨顶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适应地形式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地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地根本内容和发展地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地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地中心线索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地本质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地实质
同一性和斗争性地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
一方面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
总结的说法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相互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意义: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求同存异
批判的继承
事物之间相互转化
等等
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逆向思考
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矛盾地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矛盾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意义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两点论:主次都要抓,面面俱到
重点论:突出重点
抓关键,看主流
矛盾分析法(方法论总结)
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反向思考,逆向思维
看问题一分为二;批判地继承。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福祸相依
中庸、何写不走极端的思考方法和态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求同存异,差异中谋求共识
两点论和重点论;转关键,看主流
量变质变规律
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概念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中断
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结果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扩大质变导致:激变论
扩大量变导致:庸俗进化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适度原则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改革、发展和稳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辩证的否定观(概念)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螺旋上升?
方法论
理论上的方法论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循环论
只看到发展,看不到回归:直线论
实践中的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认识论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史纲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大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政策
子主题
子主题
依托于时间线的问题
毛爷爷的文章
大革命时期
1926-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中共会议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中共三大
八七会议
瓦窑堡会议
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
临时约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表格
毛中特
思修
或许可行的结论
马哲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