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下列思维导图一共五大分支,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理论、我国的教育方针、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教育目的”是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要点,本人手动整理的笔记,分享给大家。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下图根据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而成。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下图根据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而成。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评价。下图根据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而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六教育目的 P57
教育目的概述 辨析(2)单选(1)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谁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索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是 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联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二者在对教育的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
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是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要求,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的角度表达教育的理想。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辨析(1)
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单选(1)辨析(1)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确立教育目的的 主要依据
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理论 单选(5)
社会本位论
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关键词:君民国 国家 公民 培养社会的人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那托尔普(纳托普),孔德,赫尔巴特
荀柏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巴格莱孔德 那托尔普赫
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个人本位论
关键词:天性,自然的成长,本性,本能,人格
教育目的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康德,萨特,马利坦,奈勒,爱伦·凯,帕克。
孟梭罗杰斯 裴斯泰洛奇 马斯洛康德 萨特马利坦 奈勒爱伦凯 帕克福禄贝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其他教育目的理论
生活本位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
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
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以内在的目的,即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
我国的教育方针 单选(1)简答(1)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 单选(2)辨析(1)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单选(2)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资本论》等著作
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根本途径
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我国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历史发展看,我国具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也有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反面经验
再次,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德等诸方面在构成完整、完美个体中的相互联系性和制约性。)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证实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辨析(1)
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单选(2)简答(2)
体育 单选(2)
美育 简答(2)
德育
智育
劳动技术
五育之间的关系
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促进的
德育是各域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是智力支持;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美育协调各育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