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概述思维导图
下图主要阐述: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型、课程理论流派三方面内容,为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考点,分享给正在准备考教资的同学。
编辑于2020-10-01 10:37:56二.1课程概述 p76
课程的概念 (单选1)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2013年单选)
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广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单选9、简答1)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选3),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是指同一种课程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
分科课程
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价值-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
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一门新的学科
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价值-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全面把握和解决问题的视野与方法
分类
相关课程
有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组成的分科课程体系,各学科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有界限,能分清)
例如:历史、地理(文科);物理、化学
融合课程
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学科,界限不复存在
例如:将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
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多)
问题课程(核心课程、问题中心课程)
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特点
目标通常指向学生知识的增长与统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等
内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内容的组织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强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整体性
综合课程的类型是多样的,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等相应的学习活动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学科固有的属性
学科课程
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中国古代的“六艺”、西方古代的“七艺” 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当前学校教育最主要的课程:学科课程
特点
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课程
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活动课程(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生活课程) (单选2、简答1)
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代表人物:杜威
特点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选修课程
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
国家课程
国家规定的课程
地方课程 (单选1)
省、自治区、市规定的课程
校本课程 (单选1)
学校编制的课程 组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参与课程的开发设计管理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
有计划、有组织
又称公开课程,计划性是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例:课程表中规定的课程是显性课程,教师备课也属于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单选2)
无计划、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
隐性课程伴随着显性课程产生,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不能独立存在
主要表现形式
观念性隐形课程
包括隐藏在显性课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
物质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制度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心理性隐性课程
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状况,师生持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杜威《经验与教育》“连带学习”
他认为连带学习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比正规教学内容有更重大的教育影响。例如,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学会了对数学的厌恶,那就可以预料,在离开学校后,他很可能永远不会再去主动钻研数学。
克伯屈“附属学习”
他认为附属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正规课程内容时,有意或无意间接受的态度、兴趣和情感的熏陶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简答1)
学科中心课程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
代表理论(主要观点)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
主要观点
重视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提倡螺旋式课程
倡导发现学习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巴格莱
主要观点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钦斯
主要观点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科学”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对该理论的评价
优点
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此
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
局限性
容易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学生不能再知识的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
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至用
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活动中心课程论 (单选1)
主要观点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
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主张教育内容因密切联系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使课程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对该理论的评价
优点
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社会中心课程论
主要观点
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应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社会中心课程论的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主张课程要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对该理论的评价
优点
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的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性
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
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
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许多社会问题单靠教育是不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