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总结
一共八个章节的内容,下图详细整理思修法基相关知识要点,正在备考的同学可以直接拿去使用。
编辑于2020-10-03 03:55:5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论
一、成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爱国、敬业、友善、诚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统领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4.社会荣辱观(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
四、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方法
第一章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一、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产生前中外思想上关于人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3、走出人性自私论的误区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及主要内容
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指的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作用: 1.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2.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人生目的的含义及作用
1.是党和人民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 2.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3.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影响的有力武器
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有助于人生目的的达到 2.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3.有助于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意义
1.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生离不开环境。顺境和逆境,对不同的人来说,并不是均等的。 2.现实生活中,顺境和逆境对人的影响都是有两重性的,对此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 3.对于顺境,不能麻木大意、得意忘形,而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 4.对于逆境,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人生境遇,正确的顺逆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价值: 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个体对他人、社会所做的贡献。
人生价值及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
1.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3.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1.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2.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 (1)选择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2)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3)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
三、协调人生道路上的若干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个人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含义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信念的含义
理想与信念两者是密切联系,是同一种信仰现象的两个侧面。任何信仰都包含着理想和信念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是这一信仰的基本信条和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思想性和实践性:精神现象、行动意志的结合 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理想 多样性和共同性:多种多样,有相同部分
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像发动机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遇到挫折时,使我们坚持下去
理想信念的意义
二、科学的理想信念
(1)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迈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 (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三、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长期性:目标越大越高,时间就越长;追求远大理想,需要信心和耐心 曲折性: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看成必经阶段,报有热忱 间巨性: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要真枪实干,战胜困难
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1.要走出“以理想来否定现实”的误区 (即使理想丰满,现实很骨感,也不能远离现实) 2.要走出“以现实来否定理想”的误区 (对现实妥协,放弃追求) 3.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他们是对立统一的 (理想是从现实中得出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未来的现实) (两个误区,一个统一)
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现实是客观的、有缺陷的、当下的 理想是主观的、完美的、未来的 关系:现实中孕育着理想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一、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热爱、忠诚和报效自己祖国的一种感情、思想和行为
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1)热爱祖国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 (2)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3)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深层内容 (4)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基本政治要求
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二、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1.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4.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5.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时代要求
1.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是每个公民必须坚持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
三、做新时代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包含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 (一)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基础 (二)树立爱国思想,增进国家团结、统一和安全→灵魂 (三)履行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体现
1.刻苦学习,掌握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的过硬本领 2.端正思想,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3.躬行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苦学习,正思想,行实践)
履行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
第四章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3)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的科学起源
二、继承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社会主义道德的现实要求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第五章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一、遵守社会公德
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含义
(1)基础性 (2)全民性 (3)相对稳定性
社会公德特点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主要内容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基础性工程
遵守社会公德的意义
二、遵守职业道德
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的含义
1.规范性和专业性 2.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 3.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职业道德的特点
1.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2.诚实守信:诚实劳动表里如一、信守诺言、讲求信誉、遵守职业纪律 3.办事公道:遵守规章制度、秉公办事、平等待人、清正廉洁 4.服务群众:尊重服务对象的利益,取得他们的信任和信赖 5.奉献社会:树立为社会、为他人作奉献的职业精神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2.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 3.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4.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努力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2.勤于实践,提高践行职业道德能力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三、遵守家庭美德
1.尊老爱幼:尊敬,照顾,赡养 扶养,热爱,教育 2.男女平等:男尊女卑不可取 夫人拦权要不得 3.夫妻和睦:杜绝暴力 反对婚外恋、婚外性行为 4.勤俭持家:勤奋劳作,节约俭朴 合理消费 5.邻里团结:亲愿亲好,邻愿邻好 远亲不如近邻
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建设能增进人生幸福,提高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对于个体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内容 2.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严肃对待两性关系,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能净化美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增进人生价值
对个人的意义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1.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2.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对社会的意义
四、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是个人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自觉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个人品德的含义
1.个人良好品德修养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密切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2.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 3.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是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 4.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是个体精神境界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5.社会道德建设的完善,也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形成个人良好品德的意义(与社会道德建设的关系)
1.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制约 2.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 3.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心理、思想、行为多种因素的相应发展
个人品德的形成
个人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以促进人格的自我陶冶、自我培育、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
道德修养的含义
1.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基本途径) 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有:学思明理,择善而从,学习榜样 2.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根本途径) 加强道德行为的修养方法有:知行合一,积善成德 3.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重要途径) 完善道德品质的修养方法有:省察克制,陶冶情操,慎独自律
个人品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第六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1.人治是一种依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和能力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治国方式 2.法治是“法的统治”,与人治相对称。法治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
人治与法治的含义
(1)区分标准 最高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2)两者的特点 法治思维坚持法律目前人人平等,具有理性、稳定性和一惯性的特点; 人治思维漠视规则的普适性,依赖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具有非理性、易变性甚至任意性的特点 (3)政治体制 法治是民主产物,因而法治思维也追求民主政体; 人治思维则推崇个人集权,追求专制政体。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
法治思维最高权威是法律,而人治思维的最高权威是个人,法治思维的特点是理性、稳定性和一惯性,而人治思维则是非理性、易变性甚至任意性,法治思维的政治体制是民主政体,而人治思维则是专制政体。
法治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区别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本要求)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体)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手段)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基本国情)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科学立法 2.严格执法 3.公正司法 4.全民守法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坚持依法执政 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4.推进基本治理法治化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第七章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一、法学基础知识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法是反应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的基本特征
法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的调整 1.指引作用 2.评价作用 3.预测作用 4.教育作用 5.强制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个社会秩序的作用 (1)法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 (2)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重要方面
法的社会作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法律的本质
1.反映全体人民的意志个利益而不仅仅代表少数人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 3.坚持对外开放的胸怀,既继承又借鉴吸收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一)概念 法的渊源主要指法的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法的创造方式和表现形式,也称法的效力渊源。制定法(成文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渊源 (二)特征 1.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 2.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 3.习惯在特定条件下也可成为我国法的渊源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构成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 3.行政法 4.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概念和构成)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含义 社会监督指除国家机关以外的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2.分类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社会组织的监督 3.人民群众的监督 4.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
法律监督→社会监督的含义及分类
第八章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一、我国宪法法律制度
1.从内容上看,宪法涉及了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2.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需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三分之二以上才能通过)
宪法的特征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肖像权、人身自由权) 4.民主集中制原则 5.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
1.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保障了人民大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2.有力地保障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平等关系 3.全面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4.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协调运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平等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3)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和制裁 (4)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公民的基本权利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保守国家秘密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遵守宪法和法律 5.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 6.依法纳税
公民的基本义务
二、我国的实体法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公序良俗原则 6.绿色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
1.概述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的概述和基本原则
三、我国的程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