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学过程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为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中的知识点,下图为复习笔记,供各位正在备考的同学学习参考。
编辑于2020-10-03 07:44:55教学过程 P101
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特殊认识说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是教学过程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发展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认识-实践说
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双边活动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多重本质说
教学过程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应该是多级别、多类型的
交往本质说
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存在,师生之间只有通过交往,人的主体性才能生成和发展
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 同 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单选3)
其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在获得客观的映象及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发展
表现在
间接性
学生主要以学习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世界
引导性
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不能独立完成。 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互动的过程
简捷性
学生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实践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一各种现代技术形式呈现的知识与信息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例:我们学习牛顿定律(间接经验) 牛顿定律(牛顿研究发现的,是牛顿的直接经验)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直接经验,获取知识 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单选、辨析、简答7)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或能力
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
二者的转化条件主要有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科学的、有规律的
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学中应该防止两种倾向
形式教育论(重能力)
起源于古希腊
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知识的价值只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要重视他们的训练作用
形式学科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
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重知识)
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
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教育不在于重视课程和教材的训练作用,而应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得
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科学或实质课程做有价值(如物理、化学、地理、天文、法律)
教学原则与方法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应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单选、辨析、材料分析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思想方向和活动的进程,决定着教学的质量
教师为了学生的学习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的主要标志
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学习,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随着教师的教做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
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决定着教学内容内化的可能性和程度,学生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掌握,而且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主动地适应学生的学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育学要相长
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调节,学生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获得发展;同时,也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调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辨析1)
辨析: 知识与品德互为基础 知识与品德相伴相生,不能脱离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以上全对)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
其次,知识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所学内容及知识本身,要具有吸引力
要强调学生的活动
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领会知识
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理解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巩固知识
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必要性在于
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
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
运用知识
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
运用知识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迁移和创造等
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检查知识
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
目的在于
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自身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