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年级上册生物_动物的主要类群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动物的主要类群 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10-07 12:05:51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
鱼
常见种类
淡水鱼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鳙鱼、鲢鱼)、鲤鱼、鲫鱼
海水鱼
带鱼、黄鱼、鲳鱼、鲨鱼、石斑鱼、比目鱼
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代表动物 鱼
身体结构
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
身体呈流线型
减少水的阻力
鳞片
保护
鳞片表面的黏液
保护,减少水的阻力
运动方式
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鳍的协调作用
呼吸方式
呼吸器官:鳃
主要部分:鳃丝,密布毛细血管
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
水从口流进, 水中氧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
血液中二氧化碳进入水 水从鳃盖后缘流出
适应水中生活 的特点
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能在水中呼吸
主要特征
生活在水中
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用鳃呼吸
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
富含蛋白质
鱼类保护
两栖动物
常见种类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代表动物 青蛙
变态发育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产生差异
蝌蚪(幼体):有尾,用鳃呼吸,在水里生活
青蛙(成体):尾和鳃消失,生出四肢和肺, 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身体结构
背部绿色,腹部白色
保护色
鼓膜
感知声波
鼻孔
呼吸时气体的通道
前肢
短小,用于支撑
后肢
发达,用于跳跃和游泳
蹼
利于划水
呼吸方式
吞咽式呼吸(不是胸腹式)
呼吸器官
肺
皮肤(湿润的体壁有助于辅助呼吸)
皮肤作用
特点:皮肤裸露,全身布满粘液腺
辅助呼吸、调节体温
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 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与人类的关系
捕食害虫
青蛙、蟾蜍
药用
蟾酥(蟾蜍分泌的黏液)
食用
牛蛙
爬行动物
常见种类
蜥蜴、龟、鳖、蛇、鳄
代表动物 蜥蜴
生活环境
陆地上,部分可生活在水中
身体结构
颈
使头可以灵活转动,便于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四肢短小
贴地迅速爬行
皮肤干燥, 体表有角质鳞片
保护,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呼吸方式
通过呼吸肌的收缩进行呼吸;出现肺泡
呼吸器官:肺
体温控制
变温动物
体温随环境发生改变
生殖方式
体内受精,将受精的卵产在陆地上
卵
大
有营养物质和水分
卵壳保护
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所以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
用肺呼吸
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与人类的关系
利
食用
人工养殖的鳖
药用
鳖甲、蛇毒
弊
毒蛇会伤人
鸟
常见种类
大山雀、丹顶鹤、啄木鸟、鸭
鸟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数量仅次于鱼的类群
代表动物 鸟
生活环境
富含有机物的湿润土壤
身体结构
身体呈流线型
减少飞行阻力
体表覆羽
绒羽
保温
正羽
飞行
前肢特化成翼
飞行
内部结构
骨骼
轻、薄、坚固,有的中空
减轻体重
龙骨突
在胸骨上;附着着发达的胸肌
胸肌
产生动力,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有喙无齿
减轻体重
眼窝大而深
视觉发达
取食消化
食量大
持久供能
消化能力强
及时供能
直肠短,排遗快
减轻体重
循环系统
心跳频率快, 体温高而恒定
高效运输氧气, 维持体温
呼吸方式
双重呼吸
特点:一次呼吸,氧气经过肺两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作用: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
呼吸器官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
气囊
辅助呼吸
散热
减小身体比重
减小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
体温控制
恒温动物
体温不会随环境发生改变
增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扩大动物的分布范围
维持体温的结构
汗腺
降温
绒羽
保温
生殖方式
体内受精,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卵
卵壳、卵壳膜
保护、防止水蒸发
卵细胞
卵黄膜
卵黄
提供营养物质
胚盘
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所以鸟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
体表覆羽
前肢特化成翼
有喙无齿
有气囊辅助呼吸
与人类的关系
捕食鼠类、农林害虫
猫头鹰、啄木鸟、大山雀
食用
鸡、鸭、鹅
观赏
哺乳动物
常见种类
陆地
猪、牛、羊、马
水中
鲸、海豚、海豹
空中
蝙蝠
哺乳动物
身体结构
体表被毛
保温
恒温动物
牙齿分化
提高摄食能力
增强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子主题
生殖方式
胎生
发育场所:子宫内
发育营养:母体提供
哺乳
乳汁营养丰富
哺乳过程可为幼仔提供保护
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牙齿分化
牙齿种类
门齿
切断食物
臼齿
咀嚼食物
犬齿
撕咬食物
食性
植食性:门齿+臼齿
肉食性:门齿+臼齿+犬齿
牙齿分化,提高摄食能力,增强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
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
胎生,哺乳
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与人类的关系
利
食用
动物蛋白主要来源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人类工作生活的助手
导盲犬、警犬、军马
弊
危害农业、传播疾病
鼠类猖獗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
常见种类
海洋
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
淡水
水螅
代表动物 水螅
生活环境
淡水环境
身体结构
内胚层、中胶层、外胚层
芽体
触手
取食消化
刺细胞:主要分布在触手处,攻击和防御作用
食物从口进入,在消化腔中被内胚层细胞消化,食物残渣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辐射对称
便于水螅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防御
生殖方式
环境好
出芽生殖(有性生殖)
环境差
配子生殖(无性生殖)
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
体表有刺细胞
有口无肛门
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
海蜇
珊瑚礁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珊瑚礁
意义
形成岛屿,加固海岸
为鱼类等还要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扁形动物
常见种类
寄生生活
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
自由生活
涡虫
代表动物 涡虫
生活环境
清澈溪流的石块下方
身体结构
眼点
口、咽、肠
取食消化
咽:在口中(腹面),呈管状,伸出口外捕食水中小动物
食物在肠内消化,食物残渣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两侧对称
身体可以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前端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外部刺激
定向运动、主动摄食(利于运动、捕食、防御)
器官特点
消化器官简单(有时没有消化器官)
生殖器官发达
主要特征
身体呈两侧对称
背腹扁平
有口无肛门
与人类的关系
寄生虫病
华枝睾吸虫病
血吸虫病
幼虫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交配产卵
虫卵随粪便排出,幼虫寄生在钉螺内
幼虫钻入人体
线形动物
常见种类
寄生生活
蛔虫、蛲虫、钩虫、丝虫
自由生活
秀丽隐杆线虫
代表动物 蛔虫
生活环境
寄生在人的小肠里
身体结构
圆柱形
有口有肛门
体表有角质层
保护,防止被人体消化分解
消化管和肠
取食消化
消化管和肠的结构简单
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
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体表有角质层
有口有肛门
与人类的关系
寄生虫病
蛔虫病
重要实验动物
秀丽隐杆线虫
环节动物
常见种类
蚯蚓、沙蚕、蛭
代表动物 蚯蚓
生活环境
富含有机物的湿润土壤
身体结构
圆筒形
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
前段有环带
刚毛
运动方式
体壁肌肉和刚毛配合运动
呼吸方式
体壁分泌的黏液辅助呼吸(保湿)
取食消化
营腐生生活,是分解者
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
身体分节
使躯体运动更灵活
主要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
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靠肛门或疣足辅助运动
与人类的关系
作为食饵
沙蚕
制药
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
农业生产
蚯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作为蛋白质饲料)
软体动物
常见种类
水生
双壳类(缢蛏、河蚌、扇贝、文蛤)
石鳖、章鱼、乌贼、鲍鱼
陆生
蜗牛、蛞蝓(鼻涕虫)
代表动物 缢蛏
身体结构
贝壳
保护
外套膜
保护,形成贝壳;保湿;维持呼吸 (有腺细胞)
足
运动(肌肉发达,可伸缩)
鳃
呼吸(有大量鳃丝,内有血管)
入水管、出水管
食物和气体进出的通道
足的分类
斧足(河蚌、蛤蜊)
腹足(蜗牛)
腕(乌贼、章鱼)
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大多具有贝壳
运动器官是足
与人类的关系
利
食用
牡蛎、扇贝、鲍、缢蛏、章鱼
药用
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
装饰
螺壳、珍珠
弊
传播疾病
钉螺(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节肢动物
常见种类
昆虫纲
蝗虫、七星瓢虫、蜻蜓、苍蝇、蚊子
蛛形纲
蜘蛛、蝎
甲壳纲
虾、蟹
多足纲
蜈蚣、马陆、蚰蜓
节肢动物是最大动物类群,已命名的种类达120多万,占已知动物总数80%以上
代表动物 蝗虫
身体结构
头部
1对触角(嗅觉、触觉)
3个单眼(感光、感知方向)
1对复眼(视觉)
口器(摄食)
胸部
3对足(跳跃)
2对翅(飞行)
腹部
气门(呼吸)
其他内脏器官、生殖器官
结构功能
感觉和摄食
头部
运动
胸部
代谢和生殖
腹部
身体附肢 都分节
分节对节肢动物的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身体分节
头部、胸部、腹部
附肢分节
触角、足
外 骨 骼
特点
坚硬、致密
作用
支撑、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生长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
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代表动物:蝴蝶、蛾子、甲虫、蚊、蝇
不完全变态发育
过程:受精卵---若虫---成虫
代表动物:蝗虫、螳螂、蝉、蜻蜓
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与人类的关系
利
食用
虾、蟹
药用
蝎、蜈蚣、蝉蜕
传粉
蜜蜂、蝴蝶
实验材料
果蝇
弊
传播疾病
蜱、蚊、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