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师资格证笔记整理
无数据
教资精品框架笔记分享,下图主要梳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三大要点。
编辑于2020-10-09 11:16:25教资
教育观
1. 素质教育
概念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
社会文化素质教育
根本目的,根本特征,时间分布,空间分布
两个依据
根本目的
根本特征
内涵(主观)
1. 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3.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5.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2. 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1. 宏观——国家政策保障
2. 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改的教学观(主观)
1. 教学从教育工作者为中心,转向学习工作者为中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3. 微观——学校具体改革措施
1. 学校管理
2.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3.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
4. 教师业务水平
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师观
1. 概念
2.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 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
1. 教育劳动主体的特殊性
2. 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教师劳动对象具有多样性
劳动对象在教学关系中地位的两重性
劳动对象具有向师性
劳动对象具有发展性
3. 劳动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
4. 劳动工具的特殊性
5. 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6. 劳动方式的特殊性
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劳动活动的协作性
教育劳动的灵活性
7. 劳动力付出的特殊性
8. 劳动成果的特殊性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
1.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 教师行为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 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 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1. 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修养
2.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文化知识
3. 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专业活动的实践能力
教师反思和研究的能力
4. 教师的心理素养
良好的情感特征
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
良好的性格特征
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
2. 关注情境阶段
3. 关注学生阶段
3.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正规的专业教育
2. 非正规的专业教育
3. 校本专业发展
4.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每天回顾
指导作业
布置家庭作业
定期回顾
呈现新材料
4. 进行教学反思
布鲁巴奇
反思日记
详细描述
交流讨论
行动研究
波斯纳
经验+反思=成长
学生观
1. 概念
2.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 核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 学生是发展的人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3. 学生是独特的人
1. 学生是完整的人
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4.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独立性
选择性
调控性
创造性
自我意识性
3.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3.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环境
学校教育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