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班级管理导图笔记
小学教育与教学重点内容班级管理思维导图背诵口诀,详见如下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0-10-10 13:03:41第十八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
班级的概念及其形成
班级的概念
学校行政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构成要素:教师,学生,环境
班级的形成
最早提出班级一词是埃拉斯莫斯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班主任的定义及其作用
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
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
联系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
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班主任的地位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单选)
班主任的任务和基本职责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重点)
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
班级管理
家长合作
评定学生操行
每个学生管理
班主任工作内容(重点)
了解和研究学生
地位:前提,基础,起始环节
内容
了解研究学生个人
了解研究学生的群体关系
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境
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
观察法(基本方法)
书面材料分析法
调查访问法
问卷法
谈话法
观叔掉花卷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地位: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
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
健全的组织机构
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积木准气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的初建期(松散群体阶段)
对班主任依赖性强,基本特征刚刚出现
班集体的形成期(合作群体阶段)
班集体特征比较明显,班集体核心初步形成
班集体的成熟期(集体)
班集体特征充分体现,集体成员内化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策略
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标志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积木风干活动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充分发挥本班任课老师的作用
协助少先队和共青团活动
争取和运用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
学校和家庭的协调
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家访
班级家长会
家长学校
家长沙龙
家长委员会
家校联系的基本要求
目标一致
地位平等
方式多样
形成合力
目的多合力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形式: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教育基地
班级日常管理
环境管理
教育性管理
操行评定
针对性
针对年龄,性格
全面性
德智体美劳,优缺点,努力方向
发展性
发展眼光看学生
鼓励性
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可接受性
认知上能理解,情感上能接受
面发鼓了可真瘦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对象:所有学生=先进生+中等生+后进生
首先要解决:后进生
后进生转化的做法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培养,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要正确认识后进生的培养是长期性,反复性的
发挥榜样作用:优等生
巩固提高:中等生
做好班主任计划及总结
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
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一般原则
对象:学生
功能
提高学习效率
形成良好班风
学会自治
班级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
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
全面管理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自主参与原则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管结合原则
教育+纪律
全员激励原则
激励全体学生
平行管理原则
集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集体
主管方面全行
班级管理的方法(了解)
调查研究法
目标管理法
如:流动红旗
提出者:德鲁克
榜样示范法
情景感染法(陶冶法)
规范制约法
舆论影响法(陶冶法)
心理疏导法
行为训练法
班级管理的主要理论(了解)
集体教育理论
马卡连柯
自我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自治理论
陶行知
班级管理模式(单选,重点)
常规管理
纪律,制度
平行管理
马卡连柯
民主管理
人人参与,陶行知的学生自治理论
目标管理
制定目标,提出者,德鲁克
第三节 小学班级活动与指导
班级学生或少先队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班队活动的原则(了解)
教育性原则
这是班队活动的最基本原则
自主性
针对性
生活化
可行性
多样性
创造性
计划性
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班级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
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入队年龄:6-14周岁
第四节 小学课外活动
学生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不包括选修,自习
课外活动的特点(重点)
自愿性原则
灵活性
内容,形式上灵活
实践性
学生动手操作
自主性
学生是主体
愿生活有主见
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理解)
充实学生的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才能
是否发挥学生得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是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单选,重点)
社会实践活动
参观,观察,浏览,调查访问
学科活动
主体部分
科技活动
园艺小组
文学艺术活动
摄影小组
体育活动
夏令营,冬令营
社会公益活动
慰问孤寡老人
课外阅读活动
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
5-10人
个人活动
第五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课堂纪律的性质(了解)
课堂纪律的类型(单选,次重点)
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
任务促成
自我促成
最终目的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材料,重点)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
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
内容要少而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
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课堂规则
制定多少,及时调整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组织规则,监控品质
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产生(了解)
学生:挫折,寻求注意,人格因素,生理因素
教师:教学技能,教学管理,威信
环境:校风,班风,校园环境,教师环境
应对措施
忽略小而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适当表扬正确行为
言语提醒,反复提醒
直接提问
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忽然延时,注意反复提问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材料分析)
有效性原则
能够解决
客观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
认知,情感上可接受
冷处理原则
有位客人叫可冷
班级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材料)
沉着冷静面对
果断机智解决
善于总结引导
冷段总
操行评定
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形式:等级评定,评语评定
步骤
学生自评
小组评定
班主任评价
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