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综合素质之职业理念
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职业理念相关知识导图,下图一共包括三大要点,分别是: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职业理念
教育观
提素个性创两全,学习过人
素质教育的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全班,不抛弃,不放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灵魂统率),智,体,美,劳 全面≠平均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特长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新课改的教学观
不占课,不灌输,不只看成绩
从“以教育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学习方法
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四个学会”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德育—灵魂与统率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教育—其他各育的特殊保障
中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
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
新课改的内容
课程目标的改革
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改革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程内容改革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学习方式改革
新课改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合作与独立性,问题与探究性。
课程评价改革
由筛选性评价变为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改革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制度
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期末终结性和日常形成性)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量化评价,分数+质性评价,评语)
学生观
两独一发加两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潜力,进步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顺序性
陵节而施,循序渐进,拔苗助长
阶段性
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
最佳期,敏感期,关键期 同一方面不匀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不一样 因材施教 聪明早慧大器晚成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潜力 可以进步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犯错 容错
学生是独特的人
因材施教,换位思考
学生是完整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生,大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自主 想法不被左右
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主动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
全面发展
教育公正与中小学生的共同发展
全体学生 机会公平(6周岁 过程公平
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教师观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复杂性
多
目的的全面性
任务的多样性
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
变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教育机智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个体性与群体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建研放促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知识,德行 进步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编教材,二度开发教材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学习最新最新最新理论 形成规律性认识 论文,课题研究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学校:开放图书馆 小区:老师作讲座指导
教师行为的转变
你它我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尊重、赞赏
能忍,会夸
在对待教学上,帮助、引导
进步了
教师在对待自我上,反思
反思不足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请教,共同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
阶段
关注生存
人际关系
关注情境
成绩
关注学生
个体差异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途径及方法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魏国教学不等于模拟课堂 5—20分钟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行动研究是行动和研究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型的教学实践,是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带有学术的思考的理性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