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教资考试教学法内容思维导图
整理来自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大红书,高中历史教学法笔记总结,内容非常详细。
编辑于2020-10-11 20:00:49高中历史教学法
1. 史学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
中国史学史
先秦
左传、春秋、国语、竹书纪年、世本、战国策
两汉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汉书
纪、表、传、志,无世家
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南朝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
唐朝
姚思廉《梁书》《陈书》;李延年《南史》《北史》 狐德棻《周书》;李百药《北齐书》;房玄龄《晋书》;魏征《隋书》
刘知几《史通》
划时代的史学批判论著,以评论纪传体体例为主
史学三长:史才、史学、史识
唐六典
独创专记官制沿革
《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
地理志书
宋代
资治通鉴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三家分晋至后周
郑樵《通志》
纪传体通史
最有价值的二十“略”,即“志”
清代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崔述(先秦系统考据第一人)《考信录》
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
史学三长+“史德”
清政府《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龚自珍
近代首位历史评论家
近代
张穆《蒙古游牧记》;何秋涛《朔方备乘》; 姚莹《康輶纪行》—考察边疆
魏源《海国图志》;王韬《漫游随录》; 黄遵宪《日本国志》—关注世界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新史氏”,呼吁“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
王国维《观堂集林》
20世纪新史学考据先驱;“二重考据法”达到“古史新证”
陈寅恪
诗文与史事互证
陈垣
探求史源,区分类例
顾颉刚《古史辨》
由“疑古”走向“考信”,“古史是层累的造成的”
近代新史学考据
马克思史学
李大钊《史学要论》
第一部唯物史观的史学理论著作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第一部唯物史观的故事著作
西方史学史
古希腊
希罗多德(史学之父)《历史》《希波战争史》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长征记》
古罗马
老伽图《罗马历史源流》
开创拉丁字母书写罗马史
罗马史学奠基者
李维《建成以来史》塔西佗《历史》《编年史》
合称双壁
近代史学
兰克
客观主义史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史观
现代史学
法国的年鉴学派
得名于《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代表人:吕西安、马克;倡导总体史,分层研究 第二代巨擘:费尔南—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时段理论” 第三代:勒高夫—人类学、心态史、更新方法论、政治史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
批判的历史哲学的新阶段;“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
汤因比《历史研究》
文明的可比性;文明起源于挑战和应战;文明生长的尺度; 文明衰落的原因
马克思·韦伯
引入狄尔泰和新康德主义进入历史研究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文化形态学;“世界历史是各文化的集体传记”;文化是一个有机体
克罗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为当前的目的服务
新领域新方法
马克·布洛赫《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
“比较史学的滥觞”;“”假设验证
雷蒙德·格鲁《比较史学的论证》
口述史学
20世纪30-40年代,生动性、民主性、广泛性
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全球历史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种史学观点
唯物史观
关注周围物质生活条件
全球史观
横向联系
文明史观
文明演进、联系
现代化史观
农业向工业社会的动态过程
比较史学
新文化史
高中历史教学的史料问题
史料的主要分类
文献史料
种类:以纸张为载体、以电子媒介为载体
地位:最主要
局限
个人因素
阶级立场、个人修养
政治因素
当权人物篡改
时代因素
研究方法、角度
实物史料
种类:遗迹、遗址、遗物
作用
可信度高;利于研究早期人类史; 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找寻真实历史
局限
受完整度限制;无法完全展现历史
口述史料
种类:传说故事、谚语、回忆采访录等
地位:生动形象、利于理解
局限
长时间传承,容失真
存在大量虚构情节
史料的收集与运用
收集
目标:研究文献、史料
注意事项
开始前:范围宽泛,有利于开阔思路
查阅时:注意论点得出的方式,得出优劣;利用工具书
注意辨真伪(年代和内容)
运用
写笔记;写论文;完成论著
文献资料的作用、引用方式和注意的问题
作用
真实感和生动形象性,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和领会,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论从史出
方式
组织后用语言讲述
直接引用原文
给学生资料,自己阅读
注意的问题
根据课程标准,灵活选取
根据学生情况,对症下药
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
多选取能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料,创设情景
选择的史料形式多样化,丰富课堂内容
研读史料,精心设问,置疑解惑,获得正确认识
口述史料的作用及注意的问题
作用
激发兴趣
促进历史课程的经验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思考认识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注意的问题
选材力求真实
选用力求典型
做好辅助解读工作
做好记录、总结和改进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培养
证据意识
尊重史实,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三者的关系
注重以历史教科书为凭据进行史料教学
充分利用和发掘历史资源,对史料进行甄别和分析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
情感意识
培养爱国情感
培养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问题
培养辩证正确看待历史问题
创新意识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大胆质疑,挑战权威
培养问题意识,突破束缚
子主题
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原则
基本理论
分类
以教学设计为出发点为标准进行分类
以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标准进行分类
特点
系统的过程;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持;
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秉持目标、教学和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原则
整体性原则
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主体性;兴趣和经验;反馈信息
意义建构的原则
实际情境;真实相关的问题;角色扮演
过程开放的原则
开放学习;发现学习;开放评价
解读历史教材
吃透历史教材,独到见解,创造性使用
变通活用历史教材,结合实际进行调整
适当补充,扩展知识
学情分析
角度
智力分析与非智力分析
如何进行
内容上,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
对象上,和学生、其他历史教师、任课老师、班主任沟通
手段上,单元测试、摸底考查、问卷,也可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方式
时间上,开学初,一节课或一单元授课前
范围上,了解学校情况、班级班风学风
制定教学目标
依据
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理论保证)、时空观念(了解历史基础)、史料实证(方法途径)、历史解释(能力指标)、家国情怀(价值目标)
准备
研究历史课程标准
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学习者特征
分析社会形势需要
教学资源的准备
如何撰写
原则
准确性、可检测性
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组织教学内容
三项基本任务
理清知识线索
建构知识结构
解读重要概念
途径
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核心、主干,删除枝节
创新教学内容
关注个性发展,联系生活、新成果;掌握认知策略,主动学习知识
教学内容的重组
保证符合课标要求;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内容问题化,发展思维和能力
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
历史教学设计方案的撰写
流程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特征分析
制定教学策略
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
教学成果的分析
修改
功能和作用
帮助教师理清思路
指导教学实施,保证教学质量
促使教师改进工作,提高业务素质
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有关部门的检查和指导提供依据
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的项目力求规范
教学设计方案的整体要和谐
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要灵活
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是运用
选择教学方法
如何选择
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的素养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条件
讲授法
讲述法
概念:陈述
适用范围:历史人物、事件、现象
作用:省时、通俗,较快掌握史实
基本类型:叙述、描述、概述
讲解法
概念:解释疑惑
适用范围:历史名词概念、历史观点和规律
作用:加深理解现象和本质;培养思维能力;认识历史观点和规律
具体方法:释义说明、实例论证、分析和综合、类比和对比
讲读法
概念:师生诵读和讲解
适用范围:典章制度、法律条文等
作用:直接接触原文和史料
基本要求
1. 确定讲读内容,以重点史实为主
2. 注意讲读的客观性和思想性
3. 讲和读相结合,形式要有变化
4. 讲读时间要严格控制,语言力求精练
谈话法
概述
适用范围:需要启发学生的知识点
作用: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灵动性
图示法
概念
适用范围
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关系
作用
直观性:直观体现史实的纵横关系,是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
形象性:生动再现,加深理解
概括性:简洁明了,帮助记忆
系统性:把知识图表化从而系统化,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历史框架
注意事项
图式设计要简明、形象、科学
符号、格式要统一
出示图示的时机要合适
图示要与讲解相结合
演示法
运用直观教具
优势与局限
优势
1. 传授知识的效率高
2. 借助语言艺术,易被理解接受
3.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精神人格
4. 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
局限
1. 接受式学习,“假知”现象
2. 单向输出,不利于主动性
3. 减少学生活动时间,不利于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
扎实的语言功底
内容真实准确,观点鲜明
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激发情感、激动人心
引发想象、推动思维
要穿插各种方法
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作用
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意识、积极进取的态度
实施
做好准备和充足的分析
讨论的内容符合历史课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高
讨论的问题要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哲理性、探究性、批判性
讨论的方式要优化,与内容、时机相挂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结构特点
讨论的过程要坚持民主性、全面性、有效性和鼓励性的原则
探究式课堂教学法
特殊之处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自主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教师帮助为辅助
要求
必须加强指导,充分调动积极性
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问题
进行探究方式的训练
引导学生掌握完整的探究过程
情景创意课堂教学法
作用
激发兴趣;直观呈现;加深理解
类型
问题、角色、时间、文物情景类
步骤
主题的设计与确立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情景的导入和体验
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基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
选取和应用史料的标准
根据课程标准,灵活选取
根据学生情况,对症下药
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
多选取能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料,创设情景
选择的史料形式多样化,丰富课堂内容
研读史料,精心设问,置疑解惑,获得正确认识
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
提高学生应用史料的能力
证据意识的培养 (论从史出)
培养证据意识的作用
激发兴趣,加深兴趣
发展批判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历史的一般的技能和认识,传达真实感
可以改变机械复述课本的现象
培养方式
尊重史实,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三者的关系
注重以历史教科书为凭据进行史料教学
充分利用和发掘历史资源,对史料进行甄别和分析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
历史课堂练习设计
基本要求
筛选典型试题;补充练习,开发智力
设计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
为教学目标服务
整体性原则
历史课堂的组成部分
层次性原则
体现层次性,有一定梯度(难度)
历史测试试题的具体编制
概述:为确保区分度,难度系数控制在0.4-0.6
命题原则
科学性;基础性;全面性;指导性;适切性
选择题命题注意的问题
选择适当的题型
注重把握试题的难度
精拟体感,巧择选项
题干与选项合一
简答题命题的注意问题
题干对问题的叙述要做到清晰明确,能使学生明白答题要求
精心设计问题的切入点
材料分析题的注意问题
开阔视野,加深对史料的理解
基于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命题
根据学生学习现状,贴近学生生活
从教学实际出发,巩固内容
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使用
多媒体的作用和意义
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加法学生的兴趣
提供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教育个别化、个性化成为可能
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历史教学资源的举例
历史地图
原则
贯彻历史课标,紧扣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特点与认知习惯选用
根据自身综合素质与水平选用
历史地图要清晰准确,内容完整
作用
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直观地空间图像
全面反映历史信息,方便对历史知识形成宏观整体的认识
包含的历史地理信息,能够培养动态发展观点,形成时空观念
历史漫画
精细挑选,符合需要
深浅适度,表达清晰
符合情景,体现学生主体
求同存异,多元开放
内涵宽泛,拓宽视野
制定教学策略
原则
针对性原则
针对教学目标
综合性原则
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多样性原则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可操作性原则
理论依据、符合规律
灵活性原则
灵活运用,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
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问题的提出—收集资料—形成假设—检验假设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理分组,异质互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3. 教学实施
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
有效教学
三个因素
引起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采取最好的教学方式
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作为衡量标准
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
明确历史教育价值取向
终极目标在人的发展
适应学生的需求、知识很能力水平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的整合学习内容
强调探究发现式的学习策略
史料教学,论从史出
高效学习
历史学习的基础
兴趣基础、听课基础、阅读基础、历史学习的表达基础
历史学习的过程
影响因素
学习者、学习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成果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内涵和特征
内涵:老师引导和帮助下,以体验和探究为主的主动学习
特征:主动性、体验性、探究性
历史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
感知历史材料
理解历史知识
巩固历史知识
运用历史知识
历史学习指导
学习类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体验学习、接受学习
历史学习方法
知识型学习
归纳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
质疑学习法
技能型学习
实践学习法
活动学习法
探究型学习
材料学习法
注意事项
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说明观点
针对不同证据,进行对比
选取主题、列举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
观察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历史课堂讨论和对话技能
要求
讨论前:充分准备
讨论时
启发独立思考
采用灵活策略和组织方法
集体讨论时需要交换意见
分组讨论时防止偏题和放任自流
讨论完:做总结
优势
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思维
表达和沟通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增进感情
历史概念阐释技能
要求
分析和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多种方法结合
提供可靠的史实证明,运用逻辑思维方法
历史课堂提问技能
原则
针对性
教材内容、教学目的
可接受性
学生实际
循序渐进性
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学生主体性
引导学生探求真理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欢迎学生发表创新性见解并奖励
趣味性
时机、语言
要求
关照未知与已知的关系,考虑学生解决未知的可能性
关键问题要精心审计,重点紧扣教材
讲究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难度、速度、数量
遵循教学规律,时机得当,照顾不同学生
鼓励学生自己提问
将作答的回应纳入教学评价
功能
集中定向
注意力、兴趣
反馈检查
了解学生
交流沟通
感情、气氛
发展思维
思维积极性
探究规律
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
直接提问法
兴趣启发法
问旧启新法
情景启示法
设疑置难法
讨论式提问
阶梯式提问
评价式提问
化用式提问
历史课堂导入
原则
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目标性)
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衔接性和有效性)
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启发性)
符合不同课型的需要(灵活性)
要求
趣味性
激发兴趣
新颖性
贴近生活
启发性
引导思维
艺术性
语言艺术
简短性
勿喧宾夺主
功能
集中定向
引起注意、唤起热情、兴趣、积极性
促进认知衔接
新旧认知的衔接
交流信息,精神互动
信息传递、感染学生、反馈教师
方法
复习法
横向与纵向导入
设问法
激发兴趣和动机
兴趣法
选取材料,精心设计
谈话法
作用
注意力、积极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理解和掌握;思维发展
注意问题
中心围绕教学目的
内容要提前准备
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
带有启发性,调动积极性
面向全体学生
最后要有结论和总结
最好不要在课堂上进行
历史课堂语言技能
要求
变化要适当
要生动
要有历史特色
心理节奏要考虑
面部表情要配合
功能
易于调动学生
易于理解
感受语言美
教育学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2
板书技能
类型
提纲式板书、重点式板书、图示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并列比较式板书
布局
对称式、偏正式、自由型
技巧和要求
书写技法
字迹正确、清晰、认真
板位安排要求
充分利用、合理布局、主次分明
注意事项
突出重难点,便于掌握
井然有序,构成线索
强化知识,扩充知识
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发挥板书多种功能
结束技能
主要方式
总结归纳;设置悬念;课堂练习
前后呼应;课后答疑;发散思维
类型
整理知识,构建结构,把握联系
提炼结论
比较法
新课铺垫
概括式总结
总结答对法
讨论法
巩固练习法
练习式总结
注意的问题
做到首尾呼应
突出重点,结论要扼要明确
紧扣时代精神,避免空洞说教
适当留下悬念
注重评价的作用
根据实际布置课外作业
演示技能
要求
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演示的内容和资源
根据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时机、速度、数量、方式和步骤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安排演示顺序
引导学生掌握事物观察的方法
注意事项
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更为灵活
组织和管理技能
作用
激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促使教学多样化,引发学习兴趣
实现教学个别化,保护和强化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提高教学效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分类
课堂组织行为分类
管理性
奖励与惩罚
指导性
讨论;实验、阅读
诱导性
热情鼓励;设疑激发
教学阶段
预备阶段
起始阶段
新课讲授阶段
总结阶段
影响因素
教师的设计;教学的信息量;教师的节奏
教师的技术;教师的威信
新课改要求
面向学生
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关注特点
技能训练
课堂环节的组织
设计教学问题、活动、时间、分配和补遗
加强历史课堂调控
教法、兴趣、语言、情绪、反馈、机智
历史课堂组织技能
历史课堂教学组织策略
探究学习组织策略
不能忽视定论;不是表演;不能完全代替接受学习;要加强自身素养
合作学习组织策略
自主学习组织策略
教学氛围的营造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师生期望相符合的教学氛围;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合理的教学节奏; 科学的教学空间环境;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氛围
生成情景及问题的解决
提出假设;故设谬误;鼓励张扬个性; 鼓励发散思维;提倡内在体验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组织
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自身主导性
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课外活动与历史教学资源
课外活动
地位和作用
历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提高兴趣;扩充知识;发展能力;熏陶思想
形式和方法
参观
访问
报告会、故事会
课外阅读
内容科学;与教材联系;适应学生特点
编辑历史墙报
观看历史电影、节目、戏剧
历史文艺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小组
历史知识竞赛
开展注意事项
要认真备课
有明确的目的
充分发挥积极性
做周密细致的组织工作
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历史教学资源
乡土资源
种类
文本、实物、口头、人力、电子数字化资源
意义
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
激发兴趣、增长知识、磨练意志、发展能力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开发原则
开放性原则
学生、教师、学者
高效性原则
课堂效率
特色性原则
原色、原点、原味
开发建议
沟通社区,建立学生-教师-学者的联动机制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发
参与实践、走出课堂
历史影视资源
作用
激发兴趣,直观了解
培养思维能力:逻辑、批判、创造
有助于学生情感意识的构建:国家、民主法治等意识
转变历史教学方式
体现历史学科生活化,以学生为主题教学理念
有助于贯彻学科教学理念
选择注意事项
精心选择,考虑真实性和适用性
考虑学情,优化设计
注重介绍,避免依赖
开发原则
目的性原则
精选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
区别性原则
结合学生实际原则
4. 教学评价
概述
作用
教学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形成激励机制
教学研究:收集相关信息,调控教学过程
教师自身: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基本原则
全面性原则
目标和内容
客观性原则
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评价主体公正性
广泛性原则
主体的广泛性
多样性原则
评价方式
教育衡量与教育评价
教育测量
例如闭卷考试,科学客观,但不等同于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
有意义的教育评价
测量的手段
量的评价
非测量的手段
质的评价
内容
教育测量
数字结果,量化评价,结果评价
非教育测量
文字呈现
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
功能
反馈、激励、调控、选拔等
新课标倡导
发展性评价:发现和发展潜能
教育评价的方法
过程性评价
虽倡导,但费时费力
发展性评价
对教学活动:正确的导向作用;诊断作用; 对被评价者:自我调节和激励作用;成长过程详细记录
真实性评价
费时费力,但能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档案袋评价
注意点
要有目的性
注意合作性
注意灵活性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
类型
同性评价
学生评价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特色
实施方法
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能力 教学活动;教学环节的创建和管理
自我反思
内容
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地位;专业水平;教学方法
原则
主动性;持续性;合作性;对比性
实施程序
总结-反思-改进
实施方法
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课例
教学课例的具体方法
记录和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课例; 撰写课堂观察报告,进行分析; 修改教学设计,对比,分析变化原因
学业评价
类型
诊断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功能
导向、诊断、反馈、激励和促进
方法
个人代表作品档案袋
观察法
活动法
学生自我评价法
测验法
原则
整体性原则
整体发展角度;整体能力;整体过程
发展性原则
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多元化原则
主体、方法、标准
反思性原则
评价主体的反思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