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安全心理与行为
人事 招聘入职选人, 岗位职责规划, 安全生产事件分析,重要岗位行为心理分析参照
编辑于2020-10-13 10:23:14安全心理与行为
概述
人的心理和行为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事故是由心理因素影响而发生的
掌握安全心理与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对预防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行为模式
自然属性
从生理学描述人的行为特质及其关系
生理学意义的行为模式(莱维特(H.J.Leavitt)
外部刺激-机体感受(五官)--大脑判断(分析处理)----行为反应---目标完成。
相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
听到危险信号
有的积极寻找原因、排除险情、临危不惧
有的会逃离现场
相同的安全行为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刺激
安全意识
有的是领导重视安全工作
有的是有安全意识
有的可能是迫于监察部门监督
有的可能是受教训于重大事故
行为反应模式,人为失误
感知差错
信号缺乏足够的诱引效应,无法引起操作者注意
信号呈现时间太短,速度太快,出现认知的滞后效应
操作者对操作印象不深二出现判断错觉
由于操作者感觉通道缺陷(近视、色盲、听力障碍)导致知觉能力缺陷
接受的信息量过大,超过人的感觉通道的限制容量,就会导致信息歪曲和遗漏
环境照明、眩光等情况使人产生一种错觉
判断、决策差错
正确的判断来之全面的感知客观事物
在此基础上的积极思维
除了感知过程差错外
判断过程产生差错的原因有
遗忘和记忆错误
联络、确认不充分
分析推理差错,决策差错
行为差错
常见的行为差错原因
习惯动作与作业方法要求不符
由于反射行为而忘记了危险
操作方向和调整差错
工具或作业对象选择错误
疲劳状态下行为差错
异常状态下行为差错
如高空作业、井下作业由于分辨不出方向或方位发生出错误行为
低速和超速运转机器易使人麻痹
发生异常时作业人员直接伸手到机器中检查,致使被转轮卷入等
社会属性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描述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关系
社会学意义的行为模式
管理的可能性
人是生物有机体,具有自然性,同时,人又是社会的成员,具有社会性
作为自然性的人,其行为趋向生物性
作为社会性的人
其行为趋向精神性
行为的精神含量越高,行为的心理过程就越丰富,行为受各种心理因素的支配就越明显
社会属性角度分析,人的行为遵循
需要--心理紧张或兴奋----动机---目标导向----目标行动-----安全行为---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的需要
结论
需要施一切行为的来源
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动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和想法,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
动机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表现
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同样为了搞好生产
有人会从加强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入手
有人会拼设备、拼原料,做短期行为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如积极抓安全工作
有可能迫于国家和政府督促
本企业发生重大事故的教训
真正建立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等
真正可取得的做法
合理的动机可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
个性
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影响因素
个性心理特征
经常地、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性格、气质、能力、情绪等
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而形成的,
既有经常、稳定的性质,也与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有关
个性心理特征又是在缓慢的发生着变化
个性倾向性
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即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程度,主要包括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等
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性格与安全
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的核心特征,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的性格吧㐊天生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
人的性格是人在具备正常的先天素质的前提下,通过后天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形成的
实践
家庭
学校
人类社会生活实践
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人性格形成和发展不是由社会实践活动机械决定的,而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由于实践活动的不断积累,主管能动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会不断产生新的认知、新的需要和动机,也就有了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人的新的性格特征
事故的发生率和人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技术多么好的操作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性格特征,也常常会发生事故
个人事故频发倾向的理论基础
具有以下性格特征者,一般容易发生事故
攻击型性格
妄自尊大,骄傲自满,喜欢冒险、挑衅,与他人闹无原则的纠纷,争强好胜,不易接纳他人的意见。
这类人一般技术都比较好,但也容易出大事故
孤僻型性格
性情孤僻、固执、心胸狭窄、对人冷漠
性格多属内向,与同事关系较差
冲动型性格
性情不稳定,易冲动,情绪起伏波动很大,情绪长时间不易平静
易忽视安全工作
抑郁型性格
心境抑郁、浮躁不安,心情闷闷不乐,精神不振,
易导致干什么事情都引不起兴趣,因此很容易出事故
马虎型性格
对待工作马虎、敷衍、粗心
常会引发各种事故
轻率型性格
这种人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惊慌失措、优柔寡断或轻率决定
在发生异常事件时,常不知所措或鲁莽行事,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事故称为现实
迟钝型性格
感知、思维或运动迟钝,不爱活动、懒惰。
在工作中反应迟钝、无所用心,亦常会导致事故发生
胆怯型性格
懦弱、胆怯、没有主见,由于遇事爱退缩,不敢坚持原则,人云亦云。不辨是非,不负责任,因此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也很容易发生事故。
上述性格特征,对操作人员的作业会发生消极的影响,对安全生产极为不利。
从安全生产角度,平时应第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的检查督促。
同时尽可能安排他们在发生事故可能性较小的工作岗位上
因而,对某些特种作业和较易发生事故的工种,在招收新工人时,必须考虑与职业有关的良好性格特征。
在经历、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人可以不断地客服不良性格,培养优良性格特征
在良好的性格形成过程中,教育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取得安全教育的良好效果,对性格不同的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时,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性格开朗,有点自以为是,又希望别人尊重他的职工
可以当面进行批评教育,甚至争论,但一定要坚持说理,就事论事,平等待人
对性格较固执,又不爱多说话的职工
适合于多用事实、榜样教育或后果教育方法,让他自己进行反思和从中接受教训
对于自尊心强,又缺乏勇气性格的职工
适合于先冷处理,后单独做工作
对于自卑、自暴自弃性格的职工
多用暗示、表扬的方法,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增强勇气和信心,切不可过多苛责
气质与安全
气质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
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人们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或思维的快慢,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都是气质的表现。
一般所说的脾气就是气质的通俗说法。
一个人的气质是先天的,后天的环境及教育对其改变是微小和缓慢的
一般认为人群中具有4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胆汁质的特征
对任何事物发生兴趣,具有很高的兴奋性,但其抑制能力差,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工作表现忽冷忽热,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多血质的特征
思维、言语、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发生变化,易适应当今世界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
粘液质的特征
突出表现是安静、沉着、情绪稳定、平和,思维、言语、动作比较迟缓
抑郁质的特征
安静、不善于社交、喜怒无常、行为表现优柔寡断,一旦面临危险的情境,束手无策,感到十分恐惧。
人的气质特征越是突事件和危急情况越是能充分和清晰的表现出来,并本能地支配人的行动。
同其他心理特征相比,在处理事故这个环节上,人的气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事故发生后,为了能及时作出反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有关人员应具有这样一些心理品质
能及时体察异常情况的出现
面对突发情况和应急情况能沉着冷静,控制能力强
应变能力强,能独立作出决定并迅速采取行动等
这些都属于气质特征
能力与安全
能力
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由于人的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实践活动相联系,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出来,所有,只有去观察一个人的某种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和掌握这个人所具备的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舟活动的能力。
作为管理者要重视员工能力的个体差异,首先要求能力与岗位职责的匹配,其次发现和挖掘员工潜能,通过培训再次提高员工能力,使得团队合作能力上相互弥补
情绪与安全
情绪
是每个人所固有
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部表现,
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在社会发展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所保持下来的一种本能活动,并在大脑中进化和分化。
从安全行为的角度考虑,
处于兴奋状态时,人得思维与动作较快
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
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有反常的举动,同时从情绪看有可能发现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贯现象,这是安全行为的忌讳
个性倾向性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需要与安全
需要
是个体心理和社会生存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当人有某种需求时,就会引起人的心理紧张,产生生理反应,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力
形成需要的条件
一是个体感到缺乏什么东西,有不足之感
个体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有求足之感
需要就是这两种状态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人的需要(马斯洛模型)
生理需要
生存直接相关的需要
安全需要
包括对结构、秩序和可预见性及人身安全等的需要
主要目的是降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归属与爱的需要
随着前两层次的满足,个人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作为其主要内驱力
尊严需要
社会对自己能力、成就等的承认,又包括自己对自己的 尊重
自我实现
人的潜力、才能和天赋的持续实现
动机与安全
动机
为了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欲望,达到一定目标而调节个体行为的一种力量。
动机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直接引起个体的相关行为。
动机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引起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
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行为总是来自动机的支配
某种行为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动机的影响
一种动机也可能影响多种行为
根据原动力的不同
内在动机
个体本身的自我激发,
源泉在于行动所能引起的兴趣和所能带来的满足感
外在动机
外力的诱发
许多心理学家特别强调外在动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任何奖励和惩罚措施背后都隐藏着外在动机的作用。
概述
包含多方面
个性心理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社会心理
生理
主观因素
需要通过管理、监督、自律、文化建设等方法来进行控制
客观因素
主要从遵从适应性原则
应用教育的方法来有效控制
与行为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
1. 省能心理
1.1. 人类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和生活中养成了一种心理习惯,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能力(或付出)获得最大效果。
1.2. 表现
嫌麻烦
怕费劲
图方便
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
2. 侥幸心理
2.1. 人对某种事物的需要和期望总是受到群体效果的影响,在安全事故方面尤其如此。
2.2. 生产中虽有某种危险因素存在,单只要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卫能力,切断事故链,就不会发生事故,因此事故是小概率事件。
2.3. 多数人违章操作也没有发生事故,所以就产生了侥幸心理,也就是明知故犯的违章操作占有相当的比例
3. 逆反心理
3.1. 某些条件下,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专题,偏偏去做不该做的事情。
4. 凑兴心理
4.1. 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反应
4.2. 多见于精力旺盛、能量有余而又缺乏经验的青年人,从凑兴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或发泄剩余精力,常常导致不理智行为
开飞车、争相超车,生产过程中开玩笑等
5. 好奇心理
5.1. 由兴趣趋使的,兴趣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6. 骄傲和好胜心理
6.1. 一般两种类型
一种经常表现骄傲好胜的性格特征,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满足于一知半解
如工作多年的老工人,自以为技术过硬而对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持无所谓态度
另一种类型是在特定情况、特定环境下的表现,争强好胜,打赌还不认输,这类多见青年工人
7. 群体心理
7.1. 群体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标准,这就规范
7.2. 这个规范有正式规定的,如小组安全检查制度等;也有不成文的,没有明确规定的标准。
7.3. 人们通过模仿、暗示、服从等心理因素互相制约。
7.4. 有人违反这个标准,就收到群体的压力和“制裁”。
7.5. 群体中往往有非正式“领袖”,他的言行常被别人效法,因而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7.6. 如果群体规范和“领袖”是符合目标期望的,就产生积极的效果,反之则产生消极效果。
7.7. 若使安全作业规程真正成为群体规范,且有“领袖”的积极履行,就会使规程得到贯彻。
7.8. 许多情况下,违反规程的行为无人反对,或有人带头违反规程,这个群体的安全状况就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