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公务员笔试中行测的一类题型。下图整理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相关知识要点,可直接拿去背诵。
编辑于2020-10-15 15:48:22言语理解与表达
中心理解题
解题顺序:提问-文段-选项
提问方式: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重点词语
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
1、标志词: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2、若转折后的内容不好判断,可运用逆向思维辅助解题适用文段特征:“很多人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少人认为”、“传统观点认为”+转折表述
错误选项特征:出题人的挖“坑”选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1、转折前的内容:常出现在选项当中,非重点,不能选。2、例子、原因、背景……:仅起到加强论证的作用,本身非重点。3、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提及的内容,不能选。4、绝对表述:文段如果表述较温和/委婉,如“可能”“之一”“容易”,而选项表述比较绝对,如“所有”“完全”“任何”“无论”“都”等,则不能选。5、与文意相悖:与作者的观点相反的不能选。
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
1、典型格式:因为……所以……、由于……因此……。2、引导结论的标志词:(1)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考查频率较高,后文接结果。(2)导致、致使、使得、造成:考查频率较低,后文接结果,且常接不好的结果(感情色彩较消极)。(3)为什么、为何:考查较少,后文接结果,如老师今天早上不想去上班,后来老板打电话给老师说“为什么不上班,为什么迟到”,“为什么”表原因,非重点,重点强调“不上班”“迟到”。(4)补充技巧:如果文段较长,结论词出现在尾句或最后的部分,大部分情况下尾句之后是对全文的总结,是文段的中心,相当于“分-总”结构。
文段特征
“因此”句在结尾90%以上为文段中心句
“因此”句在开头/中间
①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因此”句为中心句。②后有其他关联关系,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
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重点)
1、典型格式:只有 A,才 B。2、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之间的部分
对策常考很重要
标志词:1、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做法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3、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做法4、前提、基础、保障、关键
对策的行文脉络1、对策在结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对策在中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3、对策在开头: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
反面论证1、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2、具体应用: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3、常见错误选项特征:假设变成现实的表述
选项中常出现的“坑”:1、问题表述作为选项,选项中问题和对策相比,选择对策。2、意义/效果/作用作为选项,选择对策。
并列关系
理论要点:概括全面完整,并列关系中没有重点,或者说都是重点,故而要注意概括全面完整。
文段特征:1、包含并列关联词及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2、句式相同或相近3、无明显其他关联词语
选项特征:1、两方面情况:和、及、与、同2、更多种情况:许多、一些、不同、各种、一系列
【注意】1、在古今对比的文段中“今天的”比较重要,侧重强调今天。而按照时间顺序形成的并列文段中一般会出现三个以上的时间,文段只出现两个时间的可考虑古今对比。2、并列文段中并列的分述句表达意思相同,需要提取共性。3、表述片面的选项需排除。
程度词(辅助技巧)
1、标志词:更、尤其、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核心、突出)等2、理论要点:程度词所在的语句通常为重点3、程度词是做题的辅助技巧,要和行文脉络一起分析。
主题词(辅助技巧)
1、文段围绕其展开2、一般高频出现3、多为名词4、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5、一般情况下,主题词重点词中的一部分,只是个辅助技巧,还需结合行文脉络一起分析,除非题目很难,或者你不想做此题,一般情况下,还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行文脉络
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
中心句特征:(1)对策。(2)结论。(3)评价。(4)代词(“这”“此”)引导的尾句需关注,出题人常用代词(“这”“此”)指代前文内容,故代词引导的尾句需关注,很有可能起总结前文的作用,类似于“因此”。(5)常考标志词:对此/有鉴于此/尽管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等,出现在文段尾句,大部分情况下,起到总结前文的作用
分述句的特征:(1)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2)调查报告、数据资料等。(3)正反论证。(4)原因解释。(5)并列分述。
选项陷阱总结
非重点,迷你眼,如背景引入、转折之前、结论之前、举例子、分述句的内容均为非重点。
无中生有不能选。
细节判断题
提问方式:“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是……”
典型细节题
错误选项类型:1、无中生有,即文段中未提及而选项中出现的某一概念,不能选。2、偷换概念:(1)概念替换:如文段论述 A,选项论述 B。(2)概念混搭:如文段论述小猴恋爱了,小龙分手了,选项为小猴分手了,小龙恋爱了,即“驴头不对马嘴”。3、偷换时态(1)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2)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3)进行时(正在、在……中、着)4、偷换语气:(1)不确定的、温和的语气:如可能、或许、也许、大概。(2)非常确定的语气:如一定、永远、必然。5、并列偷换:文段如果出现“A 同时/加上 B”,说明 A 与 B 是并列结构。(1)A 导致/反映/影响 B,为强拉二者关系。如文段论述“言语很重要,判断也很重要”,选项如果出现“言语的水平反映了判断的水平”,则是不正确的,为强拉关系。(2)以 A 为主,B 是核心。如文段论述“言语和判断都很重要”,选项如果出现“以言语为主”或“以判断为核心”,则是不正确的6、无关对比(1)标志词:A 比 B 更…… A 高于/优秀 B 利大于弊
细节主旨化
理论要点:优选契合主旨的选项
【注意】这种题型不必严格区分细节主旨化题和典型细节题,读文段找到文段中心,若选项中有契合文段中心的选项,选完就走。若没有,再去抠相关的细节。
【注意】1、出现很多科学名词、专业术语的文段时,选项出现人名、地名、化学名称、物理名称、国家等专有名词时可优先验证,因为此类词语在文段中较易定位。2、当选项字数较少时,可先读选项,再读文段。
逻辑填空
词的辨析
词义侧重
1、用不一样的字组词2、当词语不好拆字组词时,不要“硬拆”,可以整体进行搭配组词,如词表内在、外在。
固定搭配(重点)
1、常用词搭配2、热点词搭配3、做逻辑填空时,要有“看搭配,找对应”的意识,看搭配时既要看前文,也要看后文,找准搭配对象。4、横线所填词语搭配的对象,是由“和、及、与、同”引导的并列结构。要注意所填入的词语也要与并列结构搭配
程度轻重
理论要点:所填词语的程度轻重与文段意思的程度轻重保持一致(1)程度轻:大相径庭(相差很大、相差很多)。(2)程度重:截然不同(完全相反、完全不同)。
感情色彩
理论要点:1、褒义、贬义、中性2、所填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语境分析
关联关系
转折关系:1、典型标志词: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2、如果横线前后出现转折标志词,转折前后语义相反
递进关系:1、标志词:不仅……而且、更、甚至、乃至、更进一步等。2、递进:递进前后词语意思相近、相同、相关,但程度前轻后重。
并列关系(高频考点):1、同义并列:(1)标志词/标点符号:通过顿号(、)、逗号(,)连接两个词或两个句子,表示同义并列,填入横线的两个词意思要相近或相同。2、反义并列:(1)典型标志词: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等。当大家看到这些标志词时,要知道引导反义并列,前后意思要相反。
对应关系
解释类对应
1、题干特点:文段出现空格,空格前或空格后出现分句对空格处进行解释说明。2、标志词:空格前或空格后出现“即、就是、可以说、无异于、比如、例如、特别是”等,这些词都在进行解释,故填入横线处的词要与解释的内容侧重点结合。3、标点:冒号(:)、破折号(——)。如“ :”横线后的内容对横线处的内容进行解释,要重点看冒号后的内容。4、无标志词、无标点符号:通过横线前后分句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要看懂、看明白。
重点词句对应
1、重点词句对应:(1)重点词:指代词、主题词、形象表达(即比喻、拟人的题目)。(2)重点句:看搭配,找对应无法解题时,文段中的中心句可帮助解题。2、指代词:(1)标志:横线前后有时候没有解释说明,此时要关注横线前后有无指代词。如果横线前出现代词“这、此”等,需关注其具体指代的内容,横线处要与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形成对应。(2)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代词指代的内容形成对应。3、当看横线搭配找对应不易判断时,如果文段中出现完整句(没有“挖”空的句子),此时可以将其作为线索进行解题。
重点词句之主题词:没有明显对应、指代词时可用。1、主题词:是近几年国考、省考中经常出现的重点。2、标志:主题词(即文段的核心话题)。如果做题的时候单纯看横线前后无法判断,可以通过主题词对比择优。3、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主题词形成对应。
重点词句之形象表达(热门考点、重点把握),即文段中出现拟人、比喻等形象的修辞手法。并非看到题目就是拟人,只有文段中出现拟人表达时才能拟。1、标志:比如、就像、类似、“”。2、答题要点:所填词语与形象表达的词语形成对应。
接语选择题
提问方式: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理论要点
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1)仅有一个选项与尾句话题一致(紧扣尾句核心话题)——直接选。(2)当只能通过尾句排除两个选项,选不出答案的时候——结合前文。
干扰项特征:文段尾句之前已经论述过的内容,不会再论述,故看清提问方式,不要当成中心理解题。
做接语选择题,考场上为了快速解答,可以先看尾句,把握尾句的核心话题,如果有且仅有一个选项契合尾句核心话题,直接选,如果选不出来,再结合前文选择。
语句填空题
提问方式: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项是……
横线在结尾(”分-总”结构)
1、总结前文:有些同学喜欢将前文所有的内容都总结起来,是错误的,要总结前文的核心内容/话题。2、提出对策:如果前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则横线处可以针对前文的问题提出对策。
横线在开头(“总-分”结构)
说明后文是对横线处的解释,故横线处需概括文段的核心内容。
横线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2、把握好横线前后的主题词,横线处保证与横线前后的话题一致。
语句排序题
第一步:确定首句
首句特征:1、下定义。(……就是/是指)2、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3、非首句特征(1)关联词后半部分(2)指代词:(一句话中单独出现指代词,但是并未出现指代对象,则该句不能作首句)(3)人称代词:他/她/它(4)指示代词:这/那4、先引出话题后论述
第二步:确定捆绑集团——紧紧绑在一起,中间不允许有“第三者”介入确定顺序——①论述参加国考笔试,②论述参加国考面试,①在②之前确定尾句——对比确定
确定捆绑集团:1、指代词捆绑(好用且靠谱):这、那、他、该、其2、关联词捆绑:(1)配套出现(不但……而且……)(2)单独一个:①转折(但)②并列(同时、此外、同样、和、也):前后句式一致,意思一致,话题相衔接。
确定顺序:判断先后顺序,中间可以有“第三、四、五者”插入。(1)时间顺序:年份、朝代、时间提示词(过去、现在、未来)(2)逻辑顺序:①观点+解释说明(常考)②A和B:若文段为“A和B”句式(表并列),则应先论述A,再论述B。
确定尾句:与确定首句的思路一样,一定要对比1、包括两种:(1)结论:如文段前文论述一大堆现象,后文“因此”得出结论,结论适合作为尾句。(2)对策:如前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提出对策,对策适合作为尾句。2、典型标志词:“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可作为尾句,起总结的作用,“应该、需要”引导对策。
第三步:验证(只验证你基本锁定的答案,而非全部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