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发展理论
学前教育自考本科,儿童发展理论重点。儿童发展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不同的流派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些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儿童的发展。
编辑于2020-10-16 21:30:30儿童发展理论
五:认识
皮亚杰
适应
同化与顺化间的平衡
智慧的同化与顺化
把当前的动作、经验资料或知识接纳到已有整体结构中
改变原有结构,接纳新的动作、经验资料或知识
认知发展
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实现的
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没有语言
平移群
有语言
动作内化为表象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
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动作上的现象
实在主义
我不走,月亮不走
思维与动作
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
思维发展过程
从反射动作到智慧动作
感知运动阶段
动作的内化
表象的形成
内化的可逆动作
运算阶段
游戏
感知——运动水平上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
儿童特有的活动
规则游戏
创造性游戏
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的性质
阶段的获得次序是连续的、恒定的
阶段的整合性
阶段的双重性
影响发展的条件
成熟
大脑、神经系统的成熟对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
经验
简单的练习、物理经验、逻辑数理经验
社会环境的影响
语言、教育的影响
平衡化
主体对外界干扰积极反应的集合
真正的原因
语言与思维
思维起源于动作,语言产生于经验
学习与发展
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
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早期教育应发展儿童主动活动
评析
贡献
揭示了认知发展中质的演变
丰富了心理学理论体系
缺点
低估了婴幼儿认知能力,高估了青少年认知能力,对认知发展阶段划分过于规则化
否认了辩证法在世界观上的意义
与学前教育
认识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
重视动作发展对思维的价值
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水平
正确看待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六:社会
维果茨基
略传
核心思想
心理活动发展为对心理机能直接形式的改造,和通过各种符号系统对心理机能间接形式的掌握
心理学界莫扎特
心理发展观
心理的发展
指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
解释
指知觉、感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的动作思维等,它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
共性
都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
就反映水平而言,是形象的、具体的
就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他们是直接的、非中介的
就起源而言,是种系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受生物学规律所支配
是伴随生物自身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高级心理机能
解释
指观察、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等
共性
都是随意的、主动的,由主体引起的
就反映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
就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必须经由符号或词作为中介的工具,
就起源而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
从发展来看,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
高级心理机能通过什么机制发生、发展p149
中介理论
维果茨基把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的自然行为,一类是人类的工具行为
行为的工具也分两类,一类是物质工具,一类是心理工具
发展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
心理活动的个别化
心理机能间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性增强
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有不同的发生根源和发展路线
内部言语过程对思维发展有决定性的特殊意义
言语发展阶段
外部言语阶段
自我中心言语阶段
中心环节
内部言语阶段
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含混时期
复合思维时期
联想型复合
从嘴到巧克力
集合型复合
门的概念
链状型复合
必经阶段
挑三角形
弥漫型复合
配色
假概念
从外部看起来像概念,而从内部看是复合物的一种复合类型
例:这是猫,不是动物
概念思维时期
教学与发展
现实发展水平
指由已经完成的儿童发展系统的结果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儿童发展的可能水平与现实水平间的差距
最佳学习期限
一定时期的教学在智力发展方面会带来更好效果
过早的教学可能对智力产生不良影响
过迟开始教学或长时间缺乏教学都会阻碍儿童智力的发展
评析
贡献
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开创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缺陷
过于强调两种心理机理的区别
过于强调自然过程与文化历史过程的对立
过分强调教学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与学前教育
教育是促进高级心理机能发展
重视内化,就是重视发展
好的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七:生习
布朗芬布伦纳
生态学
环境模型
可知度
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应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征间的关系
吉布森
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
知觉
是激活了的有机体,为了认识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三个实验
视崖
抓握反应
回避反应
刺激中信息的分化
儿童知觉的发展趋势
知觉发展的机制
习性学
关键期
个体在特定时期对特定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利他行为
按习性学的观点,当一个个体牺牲自己的适应,来增加、促进、提高另一个体的适应时,就是利他行为
社会智力
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解决这些人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智力
依恋
亲子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鲍尔毕
依恋的行为系统
依恋行为系统
探究行为系统
交往行为系统
警觉-恐惧行为系统
依恋与分离
分离焦虑
反抗
失望
超脱
影响依恋的因素
母亲的照看方式
照看环境
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
习性学的发展观
行为的起因
即时起因
婴儿看到人脸而微笑
个体发生的起因
种系发生的起因
行为的功能
即时功能
婴儿的啼哭可以换来父母
生存功能
评析
对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评析
强调通过知觉主动探索获得知识
重视知觉的生态系统
对习性学评析
为认识社会文化层次的适应和比较提供新视角
在自然环境中观察行为的方法推动了发展心理学方法论进步
局限性
所作描述多于所能作的解释
强调对物种行为的观察,但心理现象并不是一直表现在行为上的
与学前教育
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发挥知觉主动性
利用依恋理论,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
托马斯婴儿气质分类
容易照看型
难以照看型
活动缓慢型
创办高质量的托幼机构,维护儿童健康发展
ruler
情绪素养
情绪识别
情绪理解
情绪归类
情绪表达
情绪控制
四:精神
一
弗洛伊德
梦
《梦的解析》
本能与力比多
有机体固有的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冲动
是一种力量,本能就是借助这个力量达到其目的的
人格结构
本我
快乐原则
自我
本我得以与外界接触的唯一心灵之路
现实原则
超我
当儿童从伊底怕斯情结中解脱出来,并以父母自居时便出现了
良心
自我理想
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0-1
肛门期1-3
反复检查门
前生殖器期3-6
潜伏期6-11
青春期11-13
启示
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
心理发展是有生理基础的,性欲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
儿童早期性经验与家长有密切关系,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儿童发展很重要
停滞与退化
在力比多发展中,心理机能由于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阶段
发展到下一阶段的力比多又倒回先前停顿的地方
焦虑
分类
真实性焦虑
道德的焦虑
神经病焦虑
产生原因
性的节制
来源
倾向来自遗传
其根源是由于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防御机制
压抑
眼不见心不烦
反向作用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投射
退化
停滞
方法论
精神分析暗示法
自由联想法
移情
霍妮
女权主义者
基本焦虑
来源
人际关系的困扰
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
早期经验留下了可被直接追溯的痕迹
童年的整个经历带来的某种性格结构,或更确切地说是开始了某种性格结构的发展
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
带来焦虑的不利因素
焦虑环境的儿童应付外界的手段
趋众
逆众
离众
防御策略
盲点作用
差距视而不见
分隔作用
合理化作用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过分自控
自以为是
一贯正确来一劳永逸地平息冲突
捉摸不定
犬儒主义
埃里克森
同一性渐成说
婴儿期(0-1.5)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1.5-3)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疑虑、羞涩感,体现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3-6)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和爸妈一起睡觉
学龄期(6-12)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成人早期(18-25)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人中期(25-50)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人后期(50-)发展任务是获得完美感和避免失望、厌恶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评析
弗洛伊德
贡献
开拓了心理学新的研究范围
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和心理发展理论的建设
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缺陷
歧视妇女,反对男女平等
富有主观色彩
有泛性论倾向
霍妮
贡献
对待人格发展注重家庭环境因素
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持乐观主义态度,对治疗神经症患者也是乐观的
把文化因素引入女性心理学,摆脱弗洛伊德“解剖结构即命运”的信条,在争取男女平等作出了杰出贡献
缺陷
她说的家庭环境是脱离经济、阶级和社会的家庭环境,没真正揭示社会因素的本质
埃里克森
把心理过程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过程转移到自我过程
突破了弗洛伊德对发展阶段划定,把人格发展看成是终身任务,更有乐观主义精神
与学前教育
认识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重视童年经验、保护幼儿心理健康
关心幼儿人际关系,克服基本焦虑
三:行为
华生
行为
有机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刺激
外部环境或身体内部组织的变化
反应
被刺激引起的肌肉或腺体的变化
思维
分类
习惯的思维
无声的思维
计划性思维
习惯
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学会更快采取行动的结果
当内外刺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而变得越来越规则后,习惯就形成了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影响动作习惯形成因素
年龄
练习的分配
情绪
身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
3种非习得反应
惧
怒
爱
反对体罚
体罚达不到防止今后再产生不良行为的目的
体罚多半是父母或老师发泄情绪的途径,不属于教育手段
体罚有轻有重,轻则不足以阻止消极行为,重则伤害儿童的内脏系统,不利于儿童健康
人格
由习惯构成
斯金纳
1968 国家科学奖章
新行为主义创始人
行为的分类
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
特点
是自发的,不是由刺激引发的
不考察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
是一类反应,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
强化
使有机体在学习中增加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
塑造
指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又称接近法
程序教学法
小步子前进原则
主动参加原则
及时反应原则
人格
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种方式的组合
班杜拉
观察学习
解释
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4个过程
注意过程
学习者在环境中的定向过程
保持过程
在头脑种保持所见内容的符号形式
运动复现过程
将范型的示范转化为相应的行为
强化和动机过程
8个模式
言语模式
行为模式
通过言语指导来传达榜样行为的模式
抽象模式
象征模式
参照模式
参与性模式
创造模式
延迟模式
观察榜样示范后得到的印象,一段时间后,仍能再现示范行为的模式
攻击性行为的起因
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情绪状态的唤醒都可能触发攻击性行为
情绪状态的唤醒有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可能,但情绪唤醒状态的减弱也有助于降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
接触或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
人、行为、环境的关系
相互决定
二
评析
华生
贡献
使心理学从哲学边缘跳入科学林
使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内省转入客观经验研究
使心理学走出学院围墙,进入实用领域
对儿童心理、教育提供了有益指导原则
局限性
把复杂心理现象简单化,庸俗化
研究方法单一
过于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指导原则
重视家庭护理,身心教育
从小培养良好习惯
反对体罚儿童
教育要因地制宜
斯金纳
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
比早期行为主义立场更坚定
班杜拉
指出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改变了学习理论重个人轻社会的倾向
与学前教育
创设丰富环境,形成适宜学习的条件
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良好行为
利用消退方法,矫正幼儿不良行为
发挥榜样作用,促进社会学习
二:成熟
格赛尔
环境决定论
认为儿童的环境、教育、社会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决定论
认为儿童生理基础、遗传物质是心理发展决定性因素
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顺序
成熟的含义
格赛尔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为成熟
双生子实验
发展的性质
成熟的表现
儿童的生理成熟表现为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的
心理结构变化的外显特征是行为差异
发展的本质
结构性的变化
发展的原则
相互交织的原则
具有广泛性
发展方向的原则
发展具有一定方向性,即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就人类而言,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有效,因此各种器官的机能在某一侧更占优势
个体成熟的原则
准备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
自我调节的原则
行为周期
儿童发展中的进退策略,形成了有些年头发展得好些,有些年头发展得差些的波动现象
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
行为模式
神经运动系统对于特定情景的特定反应
个别差异
主要是量的差异,并不是质的差异,因为决定质的关键因素是成熟
年龄常模
指儿童某一特定年龄正常行为模式的平均水平
智能诊断
以正常行为模式为标准进行比较,对被检查儿童作出客观鉴定
格赛尔四种诊断范围
应人能
指儿童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
动作能
语言能
应物能
指儿童应对外界刺激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格塞尔三种成长类型
成长慢的
成长快的
成长不规则的
育儿观念
尊重儿童的天性
阿弥士的忠告
不要认为孩子成怎样的人全是你的责任,不要抓紧每一分钟”教育“他
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尊重孩子实际水平,尚未成熟时,耐心等待
不要老想”下一步应该发展什么了?“应和孩子充分体验每一阶段的乐趣
评析
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重要性
为研究儿童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与学前教育
成熟之前,耐心等待
利用成熟条件,及时教育
全面理解成熟理论,积极进行文化传递
儿童“不成熟”的作用
适应作用
准备
可塑
绪论
基本问题
1878
德国
冯德/特
莱比锡
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发展理论
理论
通过观察收集的经验事实加以假设后形成的由术语组成的句子
发展
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转化组成的过程
解释
论述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理论
任务
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格塞尔归纳出年龄常模和发展理论
描述几个心理领域间的变化关系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
认知发展是人的发展基础
解释发展因素和机制
作用
指导研究
组织信息
主题
理论自身的建设
遗传与环境
心理的实质
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
分歧
把人当作机械,还是有机体
发展的机械论
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心理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心理发展是对刺激作出反应的量的多少,而无法涉及质的变化
机械论
认为儿童是可根据成人意愿任意塑造的原料
机体论
起源于莱布尼茨,该理论把人当作是生命系统而不是机器
机械论与机体论区别
机械论认为儿童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机体论认为儿童通过积极的同化建构知识
把人当作单独个体还是当作社会的一员
量变与质变
与学前教育
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重要支柱之一
理论联系实际的本意在于科学研究要有理论的指导与经验的支持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