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与教学论
根据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做的笔记,内容为课程编制的实际问题,有需要的请取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三章 课程编制的实际问题
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
彼此分立的设计各门科目的课程类型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
特征
系统性
选择性
对象性
理性与情意的统一
活动课程
以学生经验为中心设计各单元活动作业的类型(经验课程)该课程的设计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完全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选择经验,设计活动,强调做中学
杜威的贡献
彻底否定传统教育极其分科课程的三中心:课堂中心 书本中心 教师中心
主张以进步教育极其活动课程的三中心: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 学生中心
主张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生活的需要,在模拟生活活动中,组织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通过主动的活动获得经验的转化与改造
核心课程
也称轮形课程,即指一种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前提,挑选有关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组织成各个学习单元,并且以问题为中心,彼此联系地设计各门学科内容的类型
该设计课程即反对儿童中心,也反对学科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即强调从生活出发,也肯定学科体系的横向联系,但在组织上更偏向于活动课程
课堂程序
分组讨论某一个问题
结合课题,学习有关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
集中学习,对各组意见进行归纳,以求达到该问题认识一致性
综合课程
不是作为分科课程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而是着眼于增强学科间的联系,是分科课程的种种变式。(广域课程、统整课程)
隐性课程
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习到的非正式、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特点
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
影响具有持久性
隐性课程的影响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范围
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建筑物设备景观空间布置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校风班风
社会制度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情意方面的学习
课程编排
纵向组织编排
纵向序列化原则概括如下
由简到繁
从已知到未知
从具体到抽象
从部分到整体或从一般内容到具体细节
加涅:儿童是累积性的
多项辨别
概念学习
原则学习
问题解决
柯尔伯格:学习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最佳时期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以行为是否收到惩罚来判断好坏
第二阶段满足个人需要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
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使他人愉快并收到赞赏的行为是好的行为
第二极正确的行为包括家庭团体国家所期望的行为
后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正确的行为意味着服从整个社会的一致认可的法定准则
正确的行为是按照……
皮亚杰心智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
表象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横向组织编排
整合是横向组织原则的核心
布拉梅尔德
社会改造主义者,学校不仅应该帮助学生适应或适宜现存社会
社会政治经济改造等等
Weistein
关切课程
课程文件
课程计划的内容
规定课程门类
规定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 课程量
安排学年,学期的课内课外活动
课程大纲基本结构
说明
正文
课本基本结构
课程大纲及课本的编写原则
赞可夫
年龄特征 学科体系
巴班斯基
优选教学内容
国家编好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活学活用
六条标准
教学内容完整性
内容符合国际水准
教学内容符合当前环境
布鲁纳
认知结构理论
课程大纲要考虑三点
子主题
奥苏贝尔
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态进行教学
我国学者观点综述
保证教学内容 科学性 思想性 基础性 可接受性 统一性灵活性 系统性 彼此联系 启发性
课程实施
定义
第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从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出发,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取向
美国学者辛德
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是按部就班的执行预定课程方案的过程
相互调适取向
课程实施是预定课程方案与学校情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
创生取向
指课程实施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影响因素
变革者的特征
地方条件
实施策略
外界因素
政策策略
教师
学生
课程实施策略
自下而上策略
整合发展策略,教师作为变革动力
自上而下策略
教育主管部门是变革的动力
自中而上策略
认为学校是发起变革的机构
课程实施模式
研究开发推广模式
步骤:研究、开发、推广、采用
兰德变迁模式
步骤:启动、实施、合作
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课程专家、校长、教师等方面的相互适应
良好的教学知识是缄默知识,最好是让教师通过观摩相互学习,而不是让有关专家或者顾问来界定和传授知识
课程实施并非由一套预设目标指引的,而是由一套与学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变迁阻力消除模式
认为计划性课程变迁的成败,取决于课程领导者是否有能力克服教师对新课程方案的抵制
步骤:无关关注、自我关注、任务关注、影响关注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对象
课程评价的取向
基于技术理性的目标取向
强调自然科学范式,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化
基于实践理性的过程取向
核心是理解,注重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基于解放理性的主体取向
课程评价过程是基于多元主义价值观支配下进行民主协商、主体参与共同心里建构的过程
课程评价的模式
行为目标模式
不足:并非所有的目标都能够充分转化为可评价的行为目标
其次,并非所有学科的学习结果嗯能预先得以确定
再次,把复杂的学习过程分为一个个子目标
斯塔佛比姆模式(cipp模式)
背景评价
投入评价
过程评价
产品评价
无目标模式
不以目标为依据
应答模式
课程评价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