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第一章详细。
编辑于2020-10-29 20:31:01第一章职业理念
素质教育观
教育观主要包括的内容
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看法。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录制教育的基本任务
三大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等……
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
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中的全员性的体现,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
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中的整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中,主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还要充分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素质教育的外延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新课改带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的体现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教育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施素质教育容易出现的误区
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正确观点: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地位: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确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核心: 对学生有完整的认识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具有身心诸方面需要的完整的人,教育的作用必须全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生是有着发展潜力的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开发出学生的发展潜力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有个性,有差异的发展是统一的。
2.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3.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事情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尊重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
学生具有个性与差异的特点,要求解释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探究。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柯尔伯格皮亚杰
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教育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
揠苗助长,凌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行为。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教育要求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发展速度是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
教育要求
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要求
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信心。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人聪明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教育要求
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5. 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及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入学机会均等
另一方面是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无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与他们的受教育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
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的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教师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与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改革,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建立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不体罚学生
不辱骂学生
不大声训斥学生
不冷落学生
不羞辱嘲笑学生
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教师劳动的特征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表现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学任务的综合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主要表现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不要?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
教育机智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重视沟通,提升交往与合作能力。
勇于创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建立专业理想
深化与拓展专业知识
主要内容
通识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主体性知识(系统的任教学科专业知识
条件性知识,也称为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的知识。
实践性知识
提高专业能力
主要内容
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反思能力
教育教学机智
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形成专业自我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职前教育)
新教师入职指导(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在职教育)
自我教育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相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导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同伴相助,就是要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相助,主要包括教学观摩研讨,结对子等多种形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至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
进行专门的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终身学习的意识
终身教育的概念是由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
现在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
自主发展的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祝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三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职业的岗位责任
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
教师职业的价值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教师这个群体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创造的能力。
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