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态度品德的形成
这是一个态度品德的形成思维导图,包括态度成分、品德的形成、学生品德的特征、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学习收藏喔。
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育教学技能知识梳理,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三部分内容,需要的可以看下。
技能与习惯的区别,技能的性质与特征,分类的概念。教育心理学——技能的形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通过学习后练习,形成的不是本能行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态度品德的形成
态度
实质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理解
是内部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人完成任务的意愿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结构
认知成分
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情感成分
伴随态度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行为成分
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功能
适应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认知或理解功能
品德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和社会道德的关系
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直接根源不同,最终根源相同的,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心成分
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道德情感
含义
按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内容
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等
儿童青少年尤为重要—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
表现形式
直觉的道德情感
想象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儿童的道德判断》
研究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
四阶段
前道德阶段/自我中心阶段(1-2岁)
儿童处感觉运动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更谈不上道德观念发展
他律道德阶段/权威阶段(2-8)
思维从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度,以表象思维为主,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和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可逆性阶段(8-11)
思维已达到可逆性的具体运算,不再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特征
公正道德阶段(11,12以后)
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法,汉斯偷药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相对功利道德阶段
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习俗水平(9-16)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好孩子阶段
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社会契约,不是绝对的,个人责任义务重要
普遍原则/良心定向阶段
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公正平等尊严为标准进行思考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自我意识增强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品德发展由动荡(初中)向成熟(高中)发展
初中动荡,初二是品德发展关键期
高中自律,趋向成熟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依从
分类
从众
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失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自愿放弃
服从
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受外界压力而不是内在需要
认同
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
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内化
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班群体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
是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个体智力,受教育程度,年龄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有效说服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有效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作用
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在原有态度基础上逐步提高
树立良好榜样
利用同伴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