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原理易错点
本书集中了马原理的易错点和不太熟的地方,内容详实,简单易背。
编辑于2020-11-03 21:11:51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
思想渊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创新也是主观条件。
德法年鉴是马克主义诞生的,思想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科学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独有特征。
物质论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叫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唯心主义并不都是不可知论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 理念,绝对观念。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 心 观念感觉
客观实在不一定是人,可以直接看到看得见,摸得着的食物。
运动是物质的,你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两种极端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静止和运动的两个极端
相对主义诡辩论,和形而上学不变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空具有有限性,无限性,绝对性,相对性。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别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意思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意思是人所独有的
意思是由物质产生,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实践意识是人所特有的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唯心主义也有坚持辩证法的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相互联系
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或者变成意识
意识可以变成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辩证法
事物的联系是以区别为前提的
联系的条件性,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抑制作用。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联系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新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对的
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范畴。
有其因必有其果是错的
有因必有果是对的
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意义
看问题一分为二
求同存异
和谐中庸,不走极端。
物极必反
祸福相依
批判的继承,批判的吸收。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也表现为相辅相成。
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
逆向思考
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协调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
量体裁衣
理论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可以视为同义
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联合15是不可分离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
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夸大量变,庸俗进化论。
夸大质变,激变论。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唯物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认识论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将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功能
实践高于认识
实践受意识指导,并体现主体的目的。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主体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主体客体化
形成新事物
客体主体化
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和认识是合一的
如果没有提到王阳明就是对的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所有的观念都是对事物的反映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应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能动的反映论在认识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优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应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把认识看作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是一定有用的
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两重属性
绝对性
真理的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
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限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关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两种错误的观点
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
教条主义思想僵化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
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怀疑主义
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真理一定符合逻辑
价值具有主体性
具有主体性的好像就这一个 以后会补充
正确的价值评价是,其价值要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
有价值的不一定是真理。
真理必然有价值
人类社会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易错的两个点
生产力包含了什么?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技。
科技可入选
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上层建筑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他是在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前提下的反作用。
它能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形态的特点
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
既有经济基础,又有上层建筑,二者缺一不可。
是具体的
历史的
有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社会形态交替的特点
社会形态交替的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所形态的交替是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两个根本
在生产劳动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社会历史中,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决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要采取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等多种方式。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变化的发展的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不是人人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
从质上说
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
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方法论。
在理论上
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有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限制条件
经济条件
首要的 决定性的
政治经济学
简单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由于生产商品具有二重性,所以商品具有二因素。
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产品,物品不是一回事。
使用价值即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因为有用我才和你交换,因为有用,所以它有价值。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等于自成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仅仅指的是金银等贵金属
流通手段
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以不足值
贮藏手段
一定是足值的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
支付手段
延期支付形式
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价值规律及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内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
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
社会劳动
有社会分工所决定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劳动的二重性理论
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院
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括大再生产的源泉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于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c:v增大)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超额利润,是,部门内部竞争结果。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贡献
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影响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周转速度与之成反比)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流动资本越大,周转速度越快)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
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
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当代资本主义实行的基本上是政党制度
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自由竞争的结果。
也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金融联系(借钱),资本参与(让股),人事参与(派人)。
金融寡头的统治方式
对经济的控制,通过参与制来实现。
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对社会的控制,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来左右和影响国家的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垄断利润的来源
归根到底是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
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缓和社会矛盾,调节利益关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国家向私人企业大量订货,津贴补助。
宏观调节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
微观规制
调整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公众社会的合法权益目标
手段: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
商品资本输出
从输出资本的来源来看
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国际垄断同盟
早期,国际卡特尔。
当代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和跨国公司
西方七国集团,欧盟。
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
高级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本身也是打工的
在二战以后的资本主义时期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的两次飞跃
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想到现实
空想社会主义
乌拉邦 太阳城
最高阶段
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科学社会主义是有原则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
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发展的规律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价值规律
内容不变
表现形式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