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氧化
这是一个关于生物氧化的思维导图,生物氧化是一个在生物体内进行的重要生物化学过程,主要涉及从代谢物中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细胞呼吸或组织呼吸,主要为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以下是对生物氧化的详细概述,希望对大家有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概述
概念
有机物分子在生物体活细胞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和储存能量的过程
特点
1.在温和条件下进行
2.在一系列酶、辅酶及中间传递体的作用下逐步进行
3.产生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4.能量以热能散失一部分大部分以ATP储存
ATP的生成方式
生物体内,ATP是在酶的催化下由ADP磷酸化生成
光合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酶的催化下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键水解,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使其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磷酸化)
由代谢物脱氢经电子链传递给O2生成H2O的同时,释放能量用以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NADH→呼吸链→O2
物质与能量的联系
自由能
恒温恒压用来对环境做功的能
<0 未平衡自发正向
>0未平衡供能正向
=0平衡
高能化合物
释放的水解自由能大于20.92kj/mol的化合物为高能化合物
高能化合物中的水解基团为高能基团
水解的键为高能键/高能键不稳定
类型
磷氧键—O~P
氮磷键—N~P
硫碳键—C~S
ATP
结构特点:含有一个由三磷酸形成的磷酸链
水解自由能为30.54kj/mol
产生高水解自由能的原因
结构稳定性的差异
在其结构中两个键都是酸酐键,易水解自由能较大
底物与产物的能量差较大
负电荷集中,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水解后负电荷排斥力缓解,因而促进ATP向水解方向移动
共振杂化,共振杂化数少,能量高,ATP处较高能位
产物稳定不利于逆反应
ADP离子化作用,水解产物生成立刻离子化,有利于水解不利于逆反应
水合程度,产物水合程度大,产物比ATP稳定
反应进行的彻底
H+浓度低,反应彻底,使其向分解方向移动
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
易水解释放自由能,ATP是活泼的高能化合物酶的催化下易水解断开,也容易利用能量再次形成
水解自由能居中
在能量转换酶中作供体受体,适合大多数的酶(大多数催化放能反应需能过程的酶都是以ATP为产物或底物)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
概述
代谢物的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经一系列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分子氧生成水,同时放出能量
组分
黄素蛋白类
NADH脱氢酶
辅基FMN,跨膜蛋白,质子泵功能,催化膜内NADH脱氢,NADH+H+→FMNH2
琥珀酸脱氢酶
辅基FAD,膜内侧的嵌入蛋白,无质子泵功能,催化琥珀酸,FADH2
铁硫蛋白类
铁硫蛋白是存在线粒体内膜含铁硫络合物的蛋白质
单递电子体
无论几个Fe都只有一个Fe参与电子转移
是与其他递电子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存在
辅酶Q
唯一的非蛋白组分
自由度较高,可接受一对质子,一对电子(可单可双)
细胞色素类(5种)
含辅基-血红素的蛋白质
细胞色素c
功能部位:血红素中心的铁离子
功能:接受复合体Ⅲ的电子,传递给复合体Ⅳ
电子传递链复合体
各组分间并非相互游离,而是形成4个复合体和2个游离的传递体
复合体Ⅰ
接受NADH的电子,将电子传递给CoQ。质子泵,内膜内侧的4个H+泵到膜间隙,-69.5
复合体Ⅱ
催化内膜内侧琥珀酸脱氢,将电子通FAD和铁硫蛋白给CoQ,无质子泵功能,-2.9
复合体Ⅲ(跨膜蛋白)
接受CoQH2的电子经复合体Ⅲ传递给细胞色素c,质子泵,泵出4个H+,-36.7
复合体Ⅳ
催化电子由细胞色素c经细胞色素aa3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质子泵,每传递2个电子,泵2个H+,-112
种类
NADH电子传递链
NADH→Ⅰ→Q→Ⅲ→C→Ⅳ→O2
2个电子与质子→泵出4+4+2=10个H+
FADH2电子传递链
FADH2→Ⅱ→Q→Ⅲ→C→Ⅳ→O2
2个电子与质子→泵出4+2=6个H+
电子传递抑制剂
概念:能够阻断电子传递链中某一特定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
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
抑制Ⅰ,不影响琥珀酸到Q,电子链照常工作
抗霉素A
抑制Ⅲ
氰化物、叠氮化物、CO和H2S
抑制Ⅳ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需氧生物获得ATP的主要方式。真核生物在线粒体内膜,原核生物在细胞质膜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
抑制作用:抑制ATP合酶使ATP合成停止的作用
寡霉素:使c环停止转动,质子流停止,ATP合成停止
偶联
电子传递链是逐步释放自由能的过程,ADP磷酸化是吸能,两者偶联才能形成ATP。
部位:Ⅰ、Ⅲ、Ⅳ
磷氧比
作用:用来研究氧化磷酸偶联的定量关系
概念:电子传递链电子传递时消耗的磷酸分子数与氧原子数的比例/一对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至O2所产生的ATP分子数
产生一个ATP需4个质子
一对电子从NADH→O2 产生2.5分子ATP[(4+2+4)/4]
一对电子FADH2→O2 产生1.5分子ATP[(2+4)/4]
解偶联
解偶联作用:由某些因素的影响,解除电子传递和ADP磷酸化之间的偶联作用
解偶联剂:能使电子传递和ADP磷酸化两个过程分离的化合物
机理:破坏质子电化学梯度,ATP合酶无能量利用而停止
只阻止ATP的形成,不影响电子传递,电子传递的自由能以热的形式耗散
化学渗透学说(如何推动ADP和Pi合成ATP
线粒体内膜是完整的封闭系统
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将质子由内膜内侧泵到内膜外侧
内膜两侧形成质子电化学梯度,蕴藏了进行磷酸化的能量
质子经F1-F0复合体回到内膜内侧,推动ADP磷酸化形成ATP
ATP合成机理
ATP合酶(线粒体内膜基质)
组成
头部(F1)由α3β3γδε组成,β为ATP合成催化中心位置
基部(Fo)疏水的内在蛋白质,镶嵌在线粒体内膜,电子链围绕其周围,有质子通道
功能
在完整线粒体上催化ADP和Pi合成ATP
缓慢催化ATP水解
催化机理
旋转、催化、结合、变构(转子旋转一周,三次变构,产生3分子ATP)
有关物质的运输
ATP、ADP、Pi的运输
外源NADH的运输
动物
磷酸甘油穿梭
(骨骼肌、脑组织、神经组织)胞质α-磷酸甘油脱氢酶和线粒体α-磷酸甘油脱氢酶
细胞质中的NADH只产生1.5分子ATP
苹果酸穿梭
(肝脏、心肌组织细胞)两个苹果酸脱氢酶(细胞质与线粒体)和两个谷草转氨酶(C1C2两个载体)
细胞质的NADH转化成线粒体基质NADH,生成2.5分子ATP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