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口腔黏膜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相关章节整理,口腔黏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舌头溃疡指发生于舌头、舌腹部位的口腔溃疡。
编辑于2020-11-10 17:17:24口腔黏膜病
基本病理变化
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粘膜上皮的角化层过度增厚,或正常时无角化的上皮表层出现角化
降低了上皮的透光性,表现为黏膜发白
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角化层细胞核消失,细胞界限不清,形成一层均匀红染的角化物,颗粒层明显
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角化层中细胞核固缩,未完全分解消失,颗粒层不明显
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指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单个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可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也可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棘层增生(acanthosis)棘层较正常增厚,因棘层细胞数目增加、层数增多、细胞体力增大所致,常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常见于白斑
上皮萎缩(epithelial atrophy):上皮棘层细胞数量减少,使上皮层变薄,颜色发红
见于盘状红斑狼疮、口腔黏膜下纤维变性
上皮异常增生(dysplasia)上皮增殖和分化成熟过程的异常,常预示癌变危险性的提高。组织学上表现为上皮细胞的形态异常(非典型性)以及上皮结构的整体紊乱
轻度异常增生(mild dysplasia):上皮结构紊乱局限于上皮层下1/3内(基底层、副基底层),伴轻微细胞非典型性
中度异常增生(moderate dysplasia):上皮结构紊乱延伸至上皮中1/3,非典型性明显时可诊断为重度
重度异常增生(severe dysplasia):结构紊乱超过上皮2/3,伴细胞非典型性
原位癌(carcinoma in—situ):①上皮全层结构紊乱,伴细胞非典型性改变,但异常的上皮细胞尚未穿破基底膜侵犯结缔组织 ②细胞的非典型性非常严重,即使未达全层也可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vacuolization):上皮基底层细胞被破坏而变性或死亡,较轻时细胞内水肿呈空泡状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basal cell liquefaction degeneration):严重时细胞溶解破碎,基底层失去原有整齐的排列,基底膜变模糊甚至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和红斑狼疮 上皮和固有层交界区还可见散在或成簇的嗜酸性圆形小体,是变性后凋亡的基底细胞,其细胞核固缩或破裂、消失,称胶样小体(colloid body)或Civatte小体
棘层松解(acantholysis):上皮细胞间的桥粒连接被破坏,棘层细胞相互分开
常见于天疱疮
疱(blister):黏膜局部液体蓄积形成
上皮内疱(intraepithelial blister):也称棘层内疱,位于上皮棘层内或基底层与棘层之间,多因棘层松解造成。见于天疱疮、病毒性水疱。
上皮下疱(subepithelial blister):也称基层下疱,位于基底层与固有层之间,多因基底膜区的蛋白质被破坏或基底细胞变性,使上皮全层与结缔组织分离。见于类天疱疮、疱性扁平苔藓。
局部黏膜上皮破坏脱落
仅为上皮浅层的丧失,未累及全层,称为糜烂(erosion)
破坏较深,上皮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明显的缺损和凹陷,称为溃疡(ulcer)
白色和红色病变
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
表面上皮过度角化,因而形成临床上白色的表现
上皮单纯增生:棘层增生,上皮钉突伸长变粗,但从基底层到角化层的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细胞的非典型性及复层鳞状上皮正常成熟过程和分层的紊乱,一般从基底层开始逐渐向上
固有层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少数情况棘层可萎缩
疣状白斑的表面呈乳头状或指状突起,钉突宽而钝圆
口腔红斑(erythroplakia)
上皮萎缩常见,表面因细胞成熟过程异常而无角化或角化少,又因固有层炎症造成血管增生和扩张,因此呈红色
多数有上皮异常增生,40%为重度异常增生,50%已表现为原位癌或浸润癌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
上皮萎缩,上皮下纤维化
早期可见上皮下疱和过度角化,晚期则上皮变薄萎缩
结缔组织内胶原纤维玻璃样变,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深层肌组织渐进性萎缩,被致密的纤维代替
白色海绵状斑痣(white sponge nevus)
棘层增生,使上皮显著增厚
表面过度不全角化,棘层细胞普遍水肿而变透明,细胞膜清晰,形成编篮样形态
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棘层细胞内见嗜酸性细胞质浓缩,聚集在细胞核周围,电镜显示为缠绕成团的角蛋白丝
上皮无异常增生,固有层一般无明显炎症
白色水肿(leukoedema)
上皮变厚,表面不全角化,棘层明显,钉突伸长变宽
棘层细胞内水肿明显,细胞变大,细胞质透明,其中见固缩的小细胞核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T淋巴细胞聚集于上皮和结缔组织交界处,引发基底层细胞的破坏
最具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和淋巴细胞在紧邻上皮的固有层呈带状浸润
上皮表面过度角化,以不全角化多见
棘层可增生、萎缩或两者并存,以增生多见
上皮钉突可以消失,也可呈不规则延长
基底层细胞空泡性变和液化变性,基底膜和基地细胞层模糊不清
基底层和固有层交界区可见散在或成簇的嗜伊红胶样小体,是凋亡的基底层细胞
固有层见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带,局限于上皮下方,一般不累及黏膜下层
常可见淋巴细胞游走至上皮细胞间
盘状红斑狼疮(DLE)
上皮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是自身免疫的主要抗原,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是特征性表现
上皮表面过度角化,过度正角化多见,颗粒层明显,可见角质栓塞
棘层萎缩及增生交替出现,低倍镜下上皮层显得极不规则
基底层被破坏,基底膜不清晰
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常波及黏膜下层
上皮下结缔组织内水肿明显,甚至形成上皮下疱
胶原纤维水肿、断裂、变性,有时呈弱嗜碱性均质状→嗜碱性变(basophilie degeneration)
毛细血管扩张,管腔不规则,血管周围见淋巴细胞浸润
PAS染色可见上皮基底膜区和血管周围增厚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和血纤蛋白原在基底膜区呈颗粒状沉积,形成翠绿色荧光带→狼疮带(lupus band)
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mucosa)
固有层内出现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组织细胞的细胞质内存在多色体(polychromic body),为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圆形小体,HE染色呈嗜双色性
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
病变区上皮细胞增生水肿,上皮细胞间见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尤其在角化层和棘层交界处,见明显的炎症浸润及渗出,中性粒细胞可形成微小脓肿
固有层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PAS染色念珠菌细胞壁着色呈亮丽的洋红色
可见菌丝(实际是变长的细胞)呈一定角度侵入上皮角化层
疱性和溃疡性病变
天疱疮(pemphigus)
棘层松解,上皮内疱
松解的棘层细胞单个或成簇地漂浮在疱液中,因为失去与周围细胞的连接,在内部张力丝的牵拉下呈圆形,细胞质聚集在核周→天疱疮细胞(Tzanck cell)
有时因疱壁脱落,不能观察到棘层上皮,但仍可见一层基底细胞附着于天疱疮的结缔组织上方,呈绒毛状
直接免疫荧光染色:与组织内抗原结合的自身抗体,在上皮棘层呈网状荧光图形,为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及补体(C3)在棘细胞间的沉积。松解的天疱疮细胞膜周围亦可见翠绿色的荧光环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可检测抗桥粒黏蛋白3自身抗体(循环抗体)
黏膜类天疱疮(mucous membrane pemphigoid)
病损部位上皮全层在基底膜处与结缔组织分离,形成上皮下裂隙或上皮下疱。剥脱的上皮层完整,无棘层松解,基底层细胞与棘层相连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病变区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有时IgA也可检出)和补体C3沿基底膜沉积,呈均匀连续的线状荧光带
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
上皮浅层细胞间水肿,棘层内液体积聚而形成上皮内疱
疱底可见上皮细胞呈气球样变性,常见于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 细胞核毛玻璃样,有时可见核内病毒包涵体,还可见被病毒感染而不完全分裂的上皮多核巨细胞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非特异性溃疡
表面见纤维蛋白渗出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下方为炎性肉芽组织,表现为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组织水肿
创伤性溃疡(traumatic ulcer)
肉芽肿性病变
结核
巨噬细胞聚集呈结节状,其中心干酪样坏死,周围围绕着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结节病(sarcoidosis)
典型的肉芽肿性炎症
肉芽肿结节由排列紧密的上皮样组织细胞构成,还可见混杂在其中的多核巨细胞,形态同朗格汉斯巨细胞或异物巨细胞样,结节边缘围绕着淋巴细胞
口面部肉芽肿病(orofacial granulomatosis, OFG)
结缔组织水肿,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不典型的肉芽肿
最显著的变化是固有层结缔组织水肿,淋巴管扩张,有些区域有纤维蛋白渗出
淋巴细胞散在分布或在血管周围呈灶性浸润,也可见浆细胞和肥大细胞
肉芽肿结节散在分布,多围绕血管 肉芽肿的形态不似结节病典型,由淋巴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组成,偶尔可见多核巨细胞 肉芽肿边缘模糊不清,没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和纤维围绕
有时可见肉芽肿突向淋巴管管腔,造成淋巴管堵塞,可能是发生肿胀的原因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疾病,小的非坏死性肉芽肿
韦氏肉芽肿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
血管炎,坏死,肉芽肿
其他疾病
口腔黑斑(oral melanotic macule)
鳞状上皮形态正常
基底层及副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内黑色素沉积,一般无黑色素细胞数量的增加
固有层通常无明显炎症,浅层也可见细胞内色素沉积→色素失禁
色素沉积可位于细胞外或被巨噬细胞吞噬,这种细胞称噬色素细胞
口腔黏膜外源性色素沉着
银汞颗粒位于上皮下固有层内,一般沉积于细胞外。多沿胶原纤维排列,与基底膜平行,或围绕血管和神经,使这些结构呈黑色或棕色,类似嗜银染色
如有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肉芽肿则称异物反应
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
刚过红染色砖红色,偏光显微镜为苹果绿色的双折射物质
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口腔毛状白斑
上皮增生,过度角化
非常厚的不全角化层,表面不平呈尖嵴状,下方的棘层细胞空泡变性或气球样变,角化层下方出现气球样细胞带
其中可见典型的凹空细胞,为EB病毒侵入上皮细胞的表现
卡波西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