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八个字褒赞滕子京的政绩,遭贬而不消沉。“谪守”为下文“迁客骚人”埋下伏笔。“越明年……属予作文以记之”则点出“记”之背景,言简意明。
第二层(2-4段):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景物以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
第2自然段着重描写洞庭湖全景。“衔”“吞”二字,气势颇大。“朝晖”句写尽湖光山色,暗切岳阳楼。“前人之述”照应 “唐贤今人诗赋”。“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由景入情,巧妙而自然地过渡下面文字,领出下面两段文字。 第3、4自然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和不同景象在游人心中的反响。第3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全用虚笔,极力渲染阴晦凄凉悲怆的气氛,为“悲”做铺垫。“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登楼观景,迁客骚人悲凉之情随景而生,情景交融,这是因己而悲。第4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极力渲染“喜”的气氛,与前景形成对比。动静结合,多姿多彩,令人乐而忘忧。
第三层(第5段):借探求“古仁人之心”,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劝勉友人,点明主旨。
“嗟夫”一词,大有深意,绝不可少,议论由此展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然则何时而乐耶?”先从消极方面论述,后从积极方面论述,突出一个“忧”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全文的警句,具有突出中心的作用,亦暗切滕子京,照应开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以感慨与反问作结,语重情深,悲凉慷慨,读起来令人感喟。结尾“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表明写作时间,与开头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