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相关内容的小总结,内容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等级体系与城市区位、城市化、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编辑于2020-11-29 00:15:28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含义: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主要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地租的高低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不同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社会因素:经济收入、政治、知名度、种族和宗教等
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发展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变化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工业、住宅、政府机关用地、休憩绿地、 交通、公共事业、农业、水面
城市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
市中心并不都是商业区, 例如北京市中心是行政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工业区
向市区外缘移动,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减轻对市区的污染,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
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 而是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边缘
分布在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之间, 分化明显,方便工作、休闲
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影响最大)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
交通通达度 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 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历史因素
社会因素
政策
城市形态
团块状
影响因素: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
布局特点: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组团状
布局特点:城市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部分互不连属
影响因素: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主要优点: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
主要缺点:用地分散,各部分联系不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河流限制
布局特点: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城市等级体系与城市区位
城市等级体系
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
中心地理论
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多,为低级商品 价格高,门槛人口少,为高级商品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心地、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门槛
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中心地理论的提出
城市等级体系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变化的因素
地理位置
资源条件
交通条件
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城市等级高,职能多,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城市等级低,职能少,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小
城市等级体系概念: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
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提示: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少
城市的不同等级
城市等级的划分
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
影响城市等级体系的因素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城市区位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气候与城市区位
地形与城市区位
①平原最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联系、节省投资,人口稠密 ②高原山地地区:往往选择地势地平处建城,如在盆地、谷地、鞍部处 ③热带高原:热带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不是所有平原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河流与城市区位
城市的社会经济区位
资源开发与城市区位
交通运输与城市区位
政治文化与城市区位
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城市化
概念: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标志:意义:(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意义:(1)缩小城乡差距; (2)改善产业结构; (3)推动工业化; (4)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推进; (5)影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和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起步早,目前速度变缓(甚至停滞) ②城市化水平高 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原因 发达国家进行工业化早,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 为城市人口。由于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 条件差等,并且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 施的改善,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促使逆城市化现象出现。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起步晚,发展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虚假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 (2)原因 多数发展中国家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发展很快。但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使得城市化水平仍很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发展不相适应,出现虚假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新形式。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1)城市化 ①表现二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②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2)郊区城市化 ①表现: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②成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虚假城市化或滞后城市化。 (3)逆城市化 ①表现二人口由郊阪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②成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4)再城市化 ①表现二人口迁回市区。 ②成因: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形 ①影响:趋向平坦 ②评价:联系方便但易排水不畅,且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气候 ①影响:产生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影响局部气候。 ②评价:形成城市风,将城市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将郊区污染物带到城区。市区降水强度比周围地区大。 (3)水文 ①影响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局部水循环过程。 ②评价:易使城区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易 被污染。 (4)生态 ①影响:破坏了所在地区生态环境 ②评价:生产、生活污染,工业“三废"严重
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土地利用方式:由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形成城市功能分区。 (2)就业方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3)聚落景观:乡村景观逐步为城市景观所取代。 (4)人类活动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 (5)文化:影响和改变着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
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病) 人口密集,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社会不安定等。 2原因 (1)人口过度膨胀 (2)城市产业活动密集 (3)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4)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城市化过程产生问题的解决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美化、绿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