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考研政治资料分享!下图总结了肖秀荣精讲精练的知识点,通过肖1000题对导图进一步的补充并标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0-11-30 10:39:37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社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性质
过渡性社会(非独立),属社会主义体系
有新民转社义的过渡性社会
社会体系逐步过渡到社义社会的过渡性社会
有社义因素,又有非社因素存在
时期
1949建国→1956三大改造时期
政治制度
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经济成分
社义性质
国营经济
领导地位
形成(主要途径或手段)
没收官僚资本
包含了新民与社义的两重性质
半社义性质
合作社经济
个体→集体的过渡形式
过渡形式的经济成分不是主要的
农和手工的个体经济
国民经济占绝对优势
十字路口的经济成分
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
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
资义性质
(私人)资本经济
国资经济
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私人资本→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主要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经济
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民主、科学、大众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
土地革命后,工人与资产阶级矛盾成为国内最主要矛盾
对抗性: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
非对抗性: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
不是新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党在过渡时期
时间和方式的认识过程
变化
最初设想:一举过渡
先工业化建设,后社义改造
新的认识:同时并举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国成立起逐步过渡
原因
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不是过渡的表现),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变化
经济成分变化→过渡早就开始了
改变落后面貌→工业化→社义工业化→必须同时改造
表现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在完成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总路线
提出
1953.6 中央政治局会议
主要内容
一化主体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两翼
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手工业
资义工商业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体现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工业化和改造紧密结合
理论依据
马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过渡理论
列宁
长期过渡时期,合作社,通过国资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
我国
必要性
经济、文化落后,需要长时间建设保证社义胜利
没有政治,新中国就是政治前提
广大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道路
三大改造
农业
有利条件:统购统销
道路
先合作化
互惠合作
后机械化
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
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农民的积极性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原则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标准
是否增产
毛“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农民
私有者又是劳动者
不能采取剥夺的方法
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
民自愿走合作化道路
农村阶级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
步骤
逐步过渡
第一阶段:互助组
性质
社会主义萌芽
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
第二阶段:初级社
性质
半社会主义
特点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产品分配
集体劳动、按劳和土地分红
第三阶段:高级社
性质
完全社会主义
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按劳付酬,取消土地分红
手工业
方针
同农业
方法步骤
供销合作→生产合作
小→大 低级→高级
组织形式
第一步:供销小组
性质
社会主义萌芽
国营或供销合作社提供原料,包销产品
第二步:供销合作社
性质
半社会主义
统一供销业务,分别核算
第三步:生产合作社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生产资料规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
党和政府的方法
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
资本主义工商业
企业改造
方法
和平赎买
含义
国家有偿地将私营(资本私有制)→国营(社会公有制)
对资本家:工作安排,政治安排
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可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可能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剥削工人(消极)
,接受改造(积极)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统一战线的关系,对抗性→非对抗性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国家政权,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经济和政治上的依赖
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统购统销,工人对资本家监督
形式
采取 低级→高级(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步骤
第一步:初级形式的国资
工业: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和粮食的统购统销不是一回事
商业:委托经销、代销
利润分配:四马分肥
①国家所得税 ②企业公积金 ③工人福利费 ④资方红利
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不是性质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第二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国家入股,公方代表入企,同工人、企业家共同管理和改造,居领导地位
企业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
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生产资料归国所有
原工商业者按股份额获定息,不再四马分肥
具有社义性质
认识
人民政府管理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经济
是一种特殊资本经济,即新式国资经济
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资本家(资本商业者)改造
原则
量才使用,适当照顾
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
优点
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对企业、人的改造相结合
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
既避免阶级对抗,减少改造阻力,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历史经验
方针
坚持社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方式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和平方法改造
保证社义改造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
评价
功
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人口大国顺利实现难度大的社会改革,不仅没破坏还促进了生产力
没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加强人民团结
过
失误和偏差
原因
主要原因: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完全搞清楚
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②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④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此开始。
社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标志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与马克思“第二次结合”刚刚开始,没有完成
确立
经济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政治
1954年一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及颁布施行
宪法确立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政体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理论依据
列宁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
重大意义
中国历史最深刻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半殖半封直接→社会主义新时代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的主人
证明了马列主义真理性(在中国的正确使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发展了科社理论
为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为制度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前提
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力量,维护和平
1952-1956提出的
向社会主义过渡
改造方针
合作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