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史——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近代史——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思维导图,如戊戌维新运动教训: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部行不通的。
近代史——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的思维导图,社会制度的腐败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
习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思维导图,习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近代史——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失败后,农民赋税加重负担更加沉重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太平天国兴起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源自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
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
建号太平天国、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到达全盛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颁布
1853冬,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革命纲领
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建立理想社会、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
进步性:否定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空想性:未能付诸实践、没有超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内容
政治方面
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方面
主张发展近代工况、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倡导资本主义雇佣制
思想文化方面
设立新闻官、新办学校、破除陈规陋习等
外交方面
平等外交、自由通商、禁止外国人毁谤国法
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特点,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天京事变
1856-09由盛转衰直至失败1864-07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使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导者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19世纪中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根本原因,其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太平天国在军事战略上出现的重大失误
以宗教发动、组织的运动缺乏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无法正确指导斗争,还会给农民带来危害
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太平天国领袖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派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与捻军起义的过程中兴起的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目的、指导思想、目标
目的
镇压农民起义、发展封建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用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目标
早期的洋务运动以”自强“为目标,后期的洋务运动以“求富”为目标
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
兴办近代企业
军用工业,主要
创立军工厂
民用企业
官督商办,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主要)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工艺、军事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失败
甲午战争一役标志着前后进行了30多年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失败原因
封建性
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对列强的依赖性
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无异于与虎谋皮
管理的腐朽性
管理属于封建衙门式
历史作用与启示
历史作用
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开学习西方风气之先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由于资本主义的冲击发生变化
启示
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求强”“求富”,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维新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历史条件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的前列,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维新派的活动
向皇帝上书
希望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帝党官员的支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著书立说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办学会
设学堂
办报纸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主要问题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新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实质
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
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教育方面
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代表的保守派扼杀,103天昙花一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宣告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 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在政治、经济领域上一定程度的冲击了封建制度
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在顽固的封建主义的壁垒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部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