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应用心理学:情绪知识总结
347应用心理学专硕考研知识点总结,下图为备考华南师范大学笔记。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编辑于2020-12-02 17:35:26情绪
一、情绪概述
(一)情绪的含义P406(第五版P368)(一级)
情绪是以个体的感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景符合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时,就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
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
1.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
2.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它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19M)(17M)
(1)面部表情是所有面部肌肉变化所组成的模式,是鉴定情绪的主要标志。
(2)姿态表情是指面部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包括手势、身体姿势等
(3)语调:是通过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来表达的。
3.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生理唤醒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情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
【情绪识别】是指通过分析表情及其发生的情境来了解表情的性质和含义,它并不针对表情本身,而是针对它的意义。(补充)(19M)
(二)情绪的功能P409(第五版)(一级)(18L)
1.适应功能: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2.动机功能: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3.组织功能:情绪的组织作用是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4.社会(信号)功能: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实现的。
(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补充)(一级)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
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情绪具有较大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消失,是人类和动物都具有的。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心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更多的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需要角度看,常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通常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结是反应性和活动性的过程,即个体随着情景的变化以及需要满足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受情景影响较大:情感是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心理体验,虽然不轻易表露,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具有情景性和短暂性的特点,一旦情景不再存在或发生变化,相应的情绪感受也就随之消失或改变;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经产生就相对稳定,不为情景所左右,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的概括化结果
(4)从表现方式看,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处部表现,情绪一旦发生,强度一般较大,有时会导致个体无法控制情感则以内蕴的形式存在或以内敛的方式流露,始终处于人的意识调节支配下。
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又通过情绪来表达也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着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四)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P411(第五版P373)(二级)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即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来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2.情绪的激动性与平静两极。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平静是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条件。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级。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在情绪的强弱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的强度,如在微愠到狂怒之间还有愤怒、大怒和暴怒等。
4.情结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如果情境比较复杂,个体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应变能力比较差,人住往容易紧张,甚至不知所描如果情境不太紧急个心理准各比教较充分,应変能力比强人就不会紧张、而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如
(五)情绪维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
(1)冯特提出了情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一不愉快:激动一平静:紧张一松。每一种具体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
(2)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一不愉快、注意一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
(3)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锥体截面划分为八种原始情绪,相邻的情绪是相似的,对角位置的情绪是对立的,锥体自下而上表明情绪由弱到强的变化。
2.四维理论
伊扎德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等四个维度
二、情绪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P413(第五版P374)
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1.基本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天生的,不学而能的拉切克提了恐惧、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期待、快乐和信任八种基本情绪。
2.复合情绪
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3.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有三个重要的适应功、支付应对、缓解压力、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
4.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是与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适度的消极情绪有时是有益的。过于强烈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则对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害。
(二)情绪状态及其分类P416(第五版P376)(一级)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ン持续时间从几个小时到几个月甚至更长。
2.激情是种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激情状态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的适应性综合征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三、情感的分类(补充)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道德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2.理智感
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动力,其作用的大小同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和愿望有关。
3.美感
是根据一定的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要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P419(第五版P378)
大脑中有两个基本的情绪系统,即趋近系统(促进欲求行为,产生积极的情)退缩系统(从厌恶刺激源撤退,组织对威胁线素的适当反应,产生消极情绪)
1.前额皮层
实验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情绪有关,有侧则与退缩系统和消极情绪有关。
2.杏仁核
杏仁核对识别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实验证明,双侧杏仁核损伤的病人对恐惧和愤怒声音的识别有困难,对厌恶刺激也无反。说明杏仁核对识别威胁或危险线素是重要的。
3.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在情绪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前部扣带回在情绪的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扣带回前下部主要与情绪加工有关,扣带回后上部主要与认知功能有关。
4.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对脑皮层兴奋水平,保证机体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喻阿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分,既接受外部刺激向上通以激活情绪状态,又接受来自中枢的信息,向下发放可引起各种情绪的各种外部表现,是一个中转站。
五、情绪的理论(一级)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P432(第五版P391)
1.詹姆斯——兰格理论(外周情绪理论)
(1)理论观点
詹姆斯认为情结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们在情结产生的具体描述上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都强调情结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即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页献:
詹姆斯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局限:
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2.坎农——巴德学说(丘脑情绪理论)
(1)理论观点
坎农认为情緒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的丘脑。坎农进一步描述了这一神经系统活动的过程,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个体生理上进入应激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
(2)贡献:
该理论看到了中枢系统和脑的作用。
(3)局限:
忽略了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P435(第五版P394)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阿诺德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神经元后,述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和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外界刺激在大脑皮层上受到使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2.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沙特和辛格提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知觉及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斯认为情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的反应,因此,在情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激事件与自身的关体来,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1)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条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2)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能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等
(3)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数性和适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成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激事件的次评,甚至初评,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P438(第五版P397)
这种理论以伊扎德为代表
1.情绪是分化的存着具有不同体验的独立情绪,这些独立的情绪都具有动机特征。
2.情绪在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3.的功能: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在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上起着核心的作用。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六、情绪的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含义P440(第五版P398)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一定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它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具体情绪的调节:包括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调节
2.唤水平的调节:包括高唤醒水平和低唤醒水平的调节
3.造绪成分的调:不仅包括情绪系统的各个成分,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
(二)情绪调节的特征
(1)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维持适度的情绪体验和表情,以适应环境要求。
(2)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情绪调节可能有多种有效的调节反馈环路,它们按照等級组织起来,下级环路在上级环路中。上级环路长期的、抽象的目标相连:下级与具体的行为机制有关。如果低级机制取代机就可能出现调节的失败。
(3)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
情绪调节既有个体差异,又受到文化规范的影响。
(三)情绪调节维度P443(第五版P401)
1.生理调节
情绪的生理调节是以一定的生理过程为基的,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生理反应模式,。这种调节是系统性将改变或降低处于高唤醒水平的烦恼和的感受。
2.情绪体验调节
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会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
3.行为调节
行为调节是个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人们主要采用两种调节方式:抑制和掩盖不适当的表情:是望观适当的交流信号
4.认知调节
道奇等人认为,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是信号加工过程中的两个子系统,情绪可以是信息加工过程的启动状态也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道奇等人也进一步提出了良好的认知调节步骤。
5.人际调节
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环境的调节。在人际调节中,个体的动机状态、社会信号、自然环境、记忆等因素都起重要作用,尤其是与个体关系密切的人发出的情绪信号对情绪调节有较大的作用。
(四)情绪调节的策略P445(第五版P403)
1.回避和接近策略
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它是通过选择有利情境、回避不利情境来实现的,这是情绪调节的种常用策路。
2.控制和修正策略
它是通过改变情境中各种不利的情绪事件来实现时,情绪调节者试图通过控制情境来初的过程或结果
3.注意转换策略
注意转移策略包括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
4.认知重评策略
知改变,通过改变对情事件的理解和评价,而进行情调
5.表达抑制策略
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表情,调动自我控制能力自白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行为研究发现表情抑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和社会互动结果,对心应性产生不良影响
6.合理表情策略
采用恰当的表情,是情绪调节的最为的略,它有利于个体幸福和团体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