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4):学习心理
该图接续教育学(3),同样是对学习心理知识点的补充,希望能帮大家系统复习。
编辑于2020-12-03 10:56:15教育学4学习心理
态度&品德
态度
实质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品德
实质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对比
联系
实质相同,都是内部倾向;结构一致包含知情行三方面
区别
态度范围大,品德范围小;态度内化程度相对较低
理论
皮亚杰
对偶故事法
阶段
无律水平(5)/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无规则
他律水平(5-8)/权威阶段
服从权威,不考虑主观动机
自律水平
可逆
8-10依据内在标准,规则可修改
公正
倾向于公道,公正为标准
10岁是他律-自律的分水岭
柯尔伯格
道德两难故事
阶段
前习俗水平(9岁之前,服从惩罚阶段,相对功利阶段,寻求快乐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9-20寻求认可阶段,遵守法规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普遍伦理)
品德发展基本特征
小学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水平;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中学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初中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趋向成熟
影响
外部
家庭教养方式(民主,专制,放纵,忽视)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
认知失调(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形成与培养
过程
依从
阶段
从众;服从
特点
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
认同
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内化
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方式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问题解决
含义
问题
基本成分
给定条件;达到目标;存在的限制
类型
问题状态的清晰程度
结构良好
明确,有标准答案
结构不良
不明确,无标准答案
问题的熟悉程度
常规性
用常规手段能解决
非常规性
寻找新的方法和程序才能解决
问题解决概念
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特征
目的性
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认知性
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
序列性
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过程
发现/提出问题
首要环节
理解/明确/分析问题
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主要矛盾;形成表征
提出假设
提出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
关键
检验假设
通过一定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方法
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策略
算法式
解决问题答的方法逐一尝试
启发式
手段-目的分析法
目标状态分为若干个子目标--总目标
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逆推法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知道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影响因素
问题情境
原有知识经验
定势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
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
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功能固着
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消极影响,阻碍问题解决
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
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酝酿效应
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忽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想到解决办法(阿基米德)
情绪与动机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提高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
含义
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深灰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特征
发散为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核心
流畅性
在规定的时间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数量多)
变通性/灵活性
不墨守成规等,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同答案等(类型多)
独创性
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超越自己和他人的意见(新奇独特)
影响因素
环境
气氛越民主,越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智力
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个性
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兴趣;能够容忍模糊和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如何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创造性的课程,教授思维策略
头脑风暴法
直觉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学习迁移
概述
含义
训练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范围
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等
类型
性质
正迁移
促进
负迁移
阻碍
方向/时间
顺向迁移
先对后
负向迁移
后对先
不同抽象/概况水平
垂直迁移
不同抽象,概况水平
分类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水平迁移
统一抽象,概况水平
内容不同
一般迁移
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
具体迁移
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应用到新情境中
作用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习得的经验得以概况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及培训人员有重要指导作用
理论
早期
形式/观能训练说
最早(缺乏科学依据);代表:沃尔夫
观点
以观能心理学为基础;迁移是心智的观能得到训练的结果,训练的关键在形式;迁移是自动发生的,无条件
相同要素说
代表:桑代克;实验:估算面积;相同结论:伍德沃斯
观点
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有共同要素,两种情境中的相同成分越多,迁移越大
概括化/经验类化理论
代表:贾德;实验:水下击靶
观点
一个人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解,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对原理了解,概括的越好,迁移越大
关系理论
代表:格式塔学派;实验:小鸡觅食
观点
迁移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当代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前提:认知结构;代表:奥苏贝尔;教学意义: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确保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构成
观点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和清晰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的迁移
产生式理论
前提:认知技能;代表:辛格莱,安德森;
观点
共同要素说的现代化,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产生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情境性理论
代表:格林诺
观点
学生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
因素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定势指心向,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陆钦斯的量杯实验;对迁移的影响:促进和阻碍
认知结构的特点
学习策略的水平
促进迁移的教学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