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血液循环
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知识总结。血液在心泵的作用下循一定方向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互相联接,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编辑于2020-12-07 20:47:00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
概念
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对血液的驱动作用
心脏收缩
血液射入动脉分配
心脏舒张
静脉系统使血液回流
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心动周期
概念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通常指心室
收缩期
舒张期
心动周期的长度与心率成反变关系
75次/分,0.8秒每次
全心舒张期:0.4秒
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舒张期缩短程度更大
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压力
房<室<主
瓣膜
房室瓣关
半月瓣关
血流
不进不出,容积不变
第一心音
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
压力
房<室>主
瓣膜
房室瓣关
半月瓣开
血流
心室——动脉
减慢射血期
压力
房<室<主
瓣膜
房室瓣关
半月瓣开
血流
心室——动脉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压力
房<室<主
瓣膜
房室瓣关
半月瓣关
血流
不进不出,容积不变
第二心音
心室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
压力
房>室<主
瓣膜
房室瓣开
半月瓣关
血流
心房——心室
减慢充盈期
压力
房>室<主
瓣膜
房室瓣开
半月瓣关
血流
心房——心室(量少,速度慢)
心房收缩期
压力
房>室<主
瓣膜
房室瓣开
半月瓣关
血流
心房——心室
心房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
心房的初级泵作用
心脏射血
房—室(25%)
动脉回流
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的变化
心输出量和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
搏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射血量
射血分数
更能准确地反映心脏的泵血功能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指数
心输出量
=搏出量*心率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心指数
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搏出量储备
收缩期储备
舒张期储备
心率储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室肌的前负荷与心肌异长自身调节
心室肌的前负荷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心房舒张末期压力
心肌异长自身调节
概念
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心功能曲线与心定律
心功能曲线
心室压——心室搏功
1. 5-15mmHg
上升支
12-15mmHg
心室最适前负荷
2. 15-20mmHg
趋于平坦
前负荷在其上限范围变动时对每搏功和心室泵血功能的影响不大
3. >20mmHg
不出现明显的降支
每搏功能仍不变或仅轻度减少
心定律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可增强心室收缩力
正常心室肌的抗过度延伸特性
含义
强行拉心肌,心肌会断裂
原因
连接蛋白有很强的黏弹性
弹性回缩力
胶原纤维多
肌纤维呈交叉方向排列
生理意义
使心脏在前负荷明显增加时一般不会发生搏出量和做功能力的下降
异长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
对搏出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的调节
影响前负荷的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
1. 心室充盈时间
心率加快,心室充盈不完全
心充盈完全后,延长心室充盈时间
2. 静脉回流速度
时间不变
速度快
速度慢
取决于
外周静脉压与心房、心室内压力差
3. 心室舒张功能
越强
抽吸作用越强
4. 心室顺应性
概念
单位压力的变化能够引起心室溶剂的变化
越高
心室充盈量越高
5. 心包腔内压力
增大
心室充盈受到限制
射血后心室内的剩余血量
增加
心室充盈量增加
心室收缩的后负荷
实质
大动脉血压
子主题
心肌收缩能力
心率
心功能评价
心音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分类
组织学和电生理特点
工作细胞
包括
心房肌和心室肌
特点
有稳定的静息电位,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自律细胞
包括
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特点
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可以自动产生节律性收缩
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快慢
快反应细胞
包括
心房、心室和浦肯野细胞
特点
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大,兴奋传导速度快,复极过程缓慢
慢反应细胞
包括
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
特点
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小,兴奋传导速度慢,复极过程缓慢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工作细胞
静息电位
主要
内向整流钾通道
K+向膜外扩散形成的平衡电位
but对NA也有一定通透性
钠背景电流和泵电流
动作电位(以心房肌为例)
0期(快速去极化期)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2期(平台期)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
4期(完全复极化期)
自律细胞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周期性
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影响因素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
子主题
传导性
影响因素
结构
心肌细胞的直径
越大越快
缝隙连接的数量
越多越快
生理
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膜电位水平
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自动节律性
心脏的起搏点
窦房结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主要机制
抢先占领
超速驱动压抑
决定和影响因素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收缩性
特点
同步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对细胞外Ga的依赖性
影响因素
心脏搏出量
体表心电图
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血流动力学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横截面的血量
血流速度
某一质点在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层流为主
泊肃叶定律
湍流
心室腔和主动脉
血流阻力
摩擦产生,消耗一部分能量转化成热能,血液流动时,血压逐渐降低
黏度
影响因素
血细胞比容
比容越大,黏度越高
血流的切率
定义
层流情况下,相邻两层血液流速之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
分类
牛顿液,如:血浆
匀质液体的黏度不随切率的变化而变化
非牛顿液:全血
黏度随切率的减小而增大,随切率的增大而减小
与红细胞的聚集有关
血管口径
较大
对血液黏度的影响较小
微动脉
切率足够高,血液黏度随血管口径的变小而降低
温度
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血压
定义
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延迟顺应性
血容量突然增加时,血压先迅速升高,平滑肌缓慢延伸,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动脉血压
形成
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增高
血量增多/循环系统容积变小
减小
血量减少/循环系统容积变大
前提条件
心脏射血
必要条件
心室收缩
动能
势能
外周阻力
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测量与正常值
测量见书P119
正常值
收缩压
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的血压
100~120 mm Hg
舒张压
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最低值时的血压
60~80 mm Hg
脉搏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30~40 mm Hg
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舒张压+1/3脉压
特点
高血压与高血压前期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心脏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动脉脉搏
波形
上升支
心室快速射血
下降支
前段
射血减慢
后段
心室舒张
动脉脉搏波向外周动脉的传播速度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
升高
心脏射血能力减弱,瘀血
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或回流速度过快
临床意义
判断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
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监测指标
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静水压
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肌收缩力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体位改变
呼吸运动
静脉脉搏
微循环
组成
血流通路
直捷通路
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血流
较快
开放
经常开
意义
迅速回心
A—V短路
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血流
最快
开放
一般不开
意义
调节体温
散热、开
迂回通路
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血流
慢,通透性好
开放
交替开放
意义
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血流动力学
物质交换方式
扩散
脂溶性物质
小分子物质
滤过和重吸收
胞饮
组织液
生成
滤过
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重吸收
组织液静水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影响生成的因素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
有效胶体渗透压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淋巴回流
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毛细淋巴管的结构特点及通透性
影响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
特点
1. 灌注压高,血流量大
2. 摄氧率高,耗氧量大
3. 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
调节
心机代谢水平的影响
代谢增强,O分压降低,腺苷、H+、CO2、乳酸、缓激肽、PGE舒张冠脉
神经调节
交感迷走均可收缩舒张
体液调节
肺循环
特点
1. 血流阻力小,血压低
2. 血容量大,变化也大
3. 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压较低
调节
局部组织化学因素
肺泡气O分压
神经调节
交感
体循环血管收缩,肺循环血流量增加
迷走
肺血管舒张
体液调节
脑循环
特点
1. 血流量大,耗氧量大
2. 血流量变化小
调节
自身调节
CO2分压与低氧的影响
神经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脏
心交感神经
来源
节前神经元
脊髓1—5胸段
节后神经元
星状神经节和颈交感神经节
支配
整个心脏
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
受体
阻断剂:美托洛尔
降低心率、心肌收缩力和传导速度,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B1受体
作用
正性变时
正性变力
正性变传导
心迷走神经
来源
节前神经元
迷走神经背核、凝核
心壁
递质
乙酰胆碱
受体
M受体
作用
负性变时
负性变力
负性变传导
血管
缩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支配
所有的血管平滑肌
密度
皮肤>骨骼肌
内脏>冠状动脉、脑
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
作用
缩血管作用
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支配
狗或猫的骨骼肌微动脉
作用
情绪激动、防御反射,使骨骼肌血流量增加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支配
脑膜、唾液腺、胃肠外分泌和外生殖器的血管平滑肌
作用
血管舒张和局部血流量增加
脊髓后根舒血管神经纤维
皮肤受到伤害刺激
舒张充血,局部皮肤出现红晕
肽类舒血管神经纤维
心血管中枢
脊髓
完成一些初级的心血管反射
延髓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下丘脑
整合,如引起防御反应
其他
大脑、小脑
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
内容
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血压下降
动脉压力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
感受血管壁所受到的机械牵张刺激
传入神经及其中枢联系
窦神经
主动脉神经(降压神经)
反射效应
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
生理意义
快速调节动脉血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
对快速性血压变化较为敏感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反射效应
生理意义
平时调节不明显,只有在缺氧、窒息、失血、血压过低和酸中毒情况下才起作用
主要影响呼吸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位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内的感受器
机械牵张刺激
化学物质刺激
前列腺素、腺苷和缓激肽
反射效应
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兴奋
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模式
体液调节
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构成
血管紧张素家族主要成员的生理作用
血管紧张素受体
AT1
AT1a
脑、心脏、血管和肾
AT1b
胎盘、肺、肝
缩血管
AT2
肾上腺髓质、子宫、卵巢、脑
拮抗AT1
AT3
AT4
影响血管内皮完整性、抗纤溶
血管紧张素II
缩血管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对中枢神经系统
降低对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
促进神经垂体释放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
促进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
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循环血量增加
2.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E
去甲肾上腺素NE
3. 血管升压素
4.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5.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6. 心血管活性多肽
7. 气体信号分子
8. 前列腺素
9. 细胞因子
10. 其他因素
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