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
经济的思维导图,汇总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的知识,一起来看吧!
编辑于2023-04-06 18:54:10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
经济分类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交换)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列宁
产品经济(按需分配)
物质资料的产生过程
三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四环节
生产
基础,主导
分配(发工资)
交换(买东西)
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
消费(用了买的东西)
最终目的和动力
商品
概念:商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二重性(二因素)
使用价值(前提)
有用性
连接人与自然
自然属性
价值(想象成价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属性
对立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生产者/消费者任何一方都不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只要有价值,一定是商品 √只要是商品,一定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X只要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商品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看得见的)
产生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看不见的内在消耗)
价值
社会属性
价值量
概念:商品价值的大小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行业平均用时)
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货币
本质:一般等价物
职能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标签)
流通手段
现实中的货币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到付款)
货币的基本职能
支付手段:有时间差(房租,工资,网上购物,信用卡)
储藏手段(只有金和银)
今言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世界货币(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日元)
纸币
属性
纸币是价值符号,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
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纸币不是货币
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数字人民币
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
优势:发行成本低,安全性高,使用范围广
价值规律
内容
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按价值相等原则进行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供求关系
纸币发行量
消费心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创造,被资本家无情剥削的
产生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时间)加班
相对剩余价值(提高效率)
整个行业
剩余价值和利润 (量是一样的)
剩余价值:只有工人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
实质 揭示剥削
工人工资
利润: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形式 掩盖
全部资本
资本分类
生产剩余价值的作用不同
可变资本(可以产生剩余价值)—工资
不变资本(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其他所有
周转速度
流动资本—可以一次回本(原材料,劳动者工资)
固定资本—不能一次回本:设备,厂房等
资本积累
含义: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一般规律→马太效应(两级分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生产相对过剩(实质:需求不足)
经济周期: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调节
自发性:为得利益不择手段
盲目性:跟风一哄而上
滞后性:有时间差
市场体系
商品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金融市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核心机制)
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调节机制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风险机制
企业破产是风险机制的最高层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本特征
公有制
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科学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间接调控
共同富裕
基本框架
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为基础,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公司制度为核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特点,基本形式是股份制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按劳分配
公有制(农民种地的收入,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奖金,津贴)
其他方式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不含农民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本要素:利息,股息分红,债券,股票收入,用土地入股,卖房子
技术信息要素:专利转让,技术入股
土地要素:出租土地,房屋
劳动要素
管理要素
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
生产部门,物质生产领域所主导
如:私企,国企的工资,最低工资标准
再分配
政府主导
如: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白给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资,国企年终奖
第三次分配
捐赠,基金会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地位:安全阀和稳定器
分类
社会保险(工伤,医疗,失业,生育,养老)→核心地位,基本纲领
社会救济→最低层次,最低纲领
社会福利→最高层次
社会优抚→军人及其家属
社会互助→慈善,捐赠,义卖义演,互助基金
微观经济
前提假设
“经济人”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
研究对象
需求的影响因素
价格
偏好:正比
收入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
互补品
预期:正比(如房价)
广告
利率
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价格
弹性<1 缺乏弹性(生活必需品)
弹性>1 富有弹性(奢侈品)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
弹性>0 正常品
弹性<0 劣等品
供求法则相关名词
需求法则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喜新厌旧,七年之痒)
供给法则
机会成本→放弃中的最大值
沉没成本→覆水难收的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市场类型
市场类型↓
厂商数量↓
产品性质↓
典型部门↓
新厂商加入↓
完全竞争
很多
产品无差别
农产品
容易
垄断竞争
较多
产品有差别
轻工业
较易
寡头垄断
几家
产品有差别 或 无差别 (三运营商)(石油)
重工业
不易
完全垄断
一家
产品有特点
公用事业(水电烟草)
不可能
宏观经济
宏观调控的概述
概念
凯恩斯—看得见的时候
亚当斯密《国富论》—看不见的手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 (两增一稳保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首要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国人在中国+外国人在中国)
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生产200个,卖出50个→200计入GDP
不计入GDP:中间商品,二手产品,转移支付,继承遗产,股票基金,自给自足,非法交易
绿色GDP
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国人在中国+中国人在外国)
增加就业
摩擦性失业→求职、毕业→短期的,暂时的
结构性失业→能力和岗位要求不匹配→培训
季节性失业
自然失业 不可避免
周期性失业→经济危机、疫情
可避免
稳定物价
实质:稳定物价的实质是购买力/币值稳定
通货膨胀
概念: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上涨
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效应
不利于固定收入者,有利于变动收入者
对储蓄者不利
对债务人有利,对债权人不利
衡量通货膨胀的价格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又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中国主要使用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对物价反应更灵敏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净出口=出口-进口
国际收支逆差(进口大于出口)
国际收支顺差(出口大于进口)
美国人—美元—央行+多了美元—人民币—中国货物老板 (外汇储备大→顺差)
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最主要手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强制力)如整顿
财政政策(主体:政府)
财政收入
税(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利(国企利润)
债(公债) 默认建设性国债
建设性国债:老百姓买国债→政府把钱投入建设中去 (通货膨胀少发)
储蓄型国债:把钱放在政府手里 (通货膨胀多发)
费(费用)
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
政府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体:央行)
公开市场业务:央行买卖证券
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放在央行里的钱(效果最猛,影响最大)
再贴现率:央行扣的商业银行的手续费
利率
汇率
标价方式
直接标价法(常见)1美元=6人民币
间接标价法,1人民币=0.16美元
汇率变化
汇率上升→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有利于出国旅游)
汇率下降→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宏观经济学名词
基尼系数:衡量贫富差距两极分化
恩格尔系数:衡量国家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
粉丝经济:提升用户粘性
价格歧视(价格不同)
一级价格歧视:不同的人,不同的价格(如大数据杀熟)
二级价格歧视:不同的数量,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价格(如学生证半价买票)
经济学曲线
微笑曲线:产业链与产业的附加值
洛伦兹曲线:贫富差距两极分化
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差距
拉弗曲线:政府税收收入与税率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
劳动供给曲线:收入与劳动供应
需求曲线:价格与需求量反比
供给曲线:价格与需求量正比
需求量VS需求
需求量:同种商品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苹果汁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
需求:同商品价格以外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苹果汁价格上升,桃汁需求上升)
总结 通货膨胀的应对
财政政策
税收↗
国家预算↘
国家支出↘
国债
建设性国债↘
储蓄性国债↗
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出售
利率↗
VS超额剩余价值(提高效率)个别企业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为主导(控制力) (公主在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