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系统思维导图
由位于颅骨的脑与椎管内的脊髓以及附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组成。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编辑于2020-12-08 22:29:53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又称位听器,也称耳
按部位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
耳廓:听声便位
外耳道:耵聍腺
鼓膜
鼓膜的上1/4为松弛部,薄而松弛
下3/4为紧张部,坚实紧张
如果光锥变形或消失,则提示鼓膜内陷
中耳
鼓室
鼓室壁
有3对听小骨,外侧向内侧依次为:锤骨,砧骨,镫骨
咽鼓管
是鼻咽部与鼓室间的通道
幼儿的咽骨管较成人短而平,腔径也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乳突窦
乳突小房
内耳
又称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骨迷路
前庭
骨半规管
耳蜗
膜迷路
椭圆囊和球囊
膜半规管
蜗管
膜上有螺旋器,即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声波的传导:传入内耳有空气传导(正常情况下为主)和骨传导两条途径,
神经系统
组成:由位于颅腔的脑与椎管内的脊髓以及附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
1.神经中枢的区分
按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脑:位于颅腔
6部分组成:端脑,间脑,脑桥,延髓,中脑,小脑
4部分:脑干,小脑,间脑,端脑
脑干:
自上而下中脑,脑桥,延髓
作用:传导功能,大脑觉醒功能,反射中枢(生命中枢)
外形
腹侧面
背侧面
第四脑室
内部结构
灰质
脑神经核
躯体运动柱
内脏运动柱
躯体感觉柱
内脏感觉柱
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和楔束核
下橄榄核
脑桥核
红核
黑质:含黑色素和多巴胺等递质,可引起震颤麻痹
白质:
上行(感觉)传导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下行(运动)传导束
锤体束
皮质脑桥束
脑干网状结构
小脑
位于颅后窝,在延髓和脑桥后方
小脑的分叶,分3叶
绒球小结叶:又称原(古)小脑或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前叶:调节肌张力
后叶:又称旧小脑,又称新小脑。调控骨骼肌的随意 精细运动
小脑功能
原小脑功能与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眼球运动有关,
肌张力降低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间脑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端脑)与中脑之间,
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下丘脑 ,底丘脑
端脑(大脑)
是脑最发达的部分,被大脑纵裂分成左、右两个大脑两个大脑半球,借胼胝体相连
分为3沟5叶
3沟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5叶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视觉区(位于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
听觉区(位于颞横回)
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部):包括书写,说话阅读,听话4个区
基底核
尾状体
分为:头、体、尾3部
豆状核
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 ,作用:调节躯体运动和协调肌群运动
屏状核
杏仁核
大脑的髓质
分为: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
脊髓:位于椎管内
位置: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在成人约平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可达第三3腰椎下缘平面)
有两处膨大
腰骶膨大:位于第2腰节至第3骶节之间,分布到下肢的神经附着
颈膨大:位于第5颈节至第1胸节,分布到上肢的神经附着
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或裂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2条前外侧沟
2条后外侧沟
脊神经节:每条脊神经后跟上都有一膨大
脊髓节段,共分31个节段
颈髓8节
胸髓12节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节1个
内部结构
灰质:由神经元组成,神经元多
白质:
上行(感觉)纤维束:4个
下行(运动)纤维束:6个
功能:
传导功能:中枢都需要,脊髓白质是上,下行传导径路的中继站
反射功能: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脊髓作为一个低级中枢,有许多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灰质内
周围神经系统
根据连接部位不同分为
脑神经:与脑相连,共12对
I嗅神经
II视神经
视交叉,
III动眼神经
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
节后纤维分布于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IV滑车神经
支配上斜肌
V三叉神经
眼神经:眼上
上颌神经:眼下到嘴
下颌神经:嘴,三叉神经分支中最粗大的一支
VI展神经
支配外直肌
VII面神经
支配面肌,节后纤维控制泪腺 下颌下腺,舌下腺
分布于舌前2/3
VIII前庭蜗神经
由前庭神经和蜗神经组成
损伤:伤侧耳聋和平衡功能障碍
IX舌咽神经
支配茎突咽肌
分布于舌后1/3
X迷走神经
脑神经最长,分布最广,
分布于颈,胸,腹部的器官,支配咽喉肌
XI副神经
支配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XII舌下神经
支配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
脑神经分3类
1.感觉性神经:I嗅神经,II视神经,VIII前庭蜗神经
2.运动性神经:III动眼神经,IV滑车神经,VI展神经,XI副神经,XII舌下神经
3.混合性神经:V三叉神经,VII面神经,IX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
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共31对
8对颈神经
5对腰神经
12对胸神经
第1-11对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
子主题
第12对位于第12肋下方,称肋下神经
特点1.明显节段性
第2胸神经前支分布到胸骨角平面
第4胸神经前支分布到乳头平面
第6胸神经前支分布到剑突平面
第8胸神经前支分布到肋弓平面
第10肋神经分布到脐部平面
第12胸神经前支分布到脐到耻骨联合连线中点水平
2.相对重叠性
3.分布广泛性
5对骶神经
1对尾神经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交通支
前支:粗大,为混合性(运动,感觉神经纤维) 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皮肤和肌肉 分别交织成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颈丛
由第1-4脊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部
主要分支:皮支和肌支
皮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至浅筋膜
枕小神经
耳大神经
颈横神经
锁骨上神经
肌支: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及 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
腋神经
三角肌深面
肌支分为布于:三角肌和小圆肌
皮支发布于:肩部和臂外侧区上部的皮肤
肌皮神经
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正中神经
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区肌尺侧半以外所有前臂前群肌
损伤后,出现猿手
尺神经
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
损伤后,呈爪形手
桡神经
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
损伤后,不能伸腕和伸指 “虎口”区皮肤感觉丧失以及垂腕征
腰丛
位于深大肌深面
主要分支
1.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2.股神经
支配大腿前群肌
皮支除了分布于股前部皮肤外,足内测缘皮肤也有
损伤
导致大腿前群肌功能障碍
行走时抬腿困难,
坐位时不能伸膝关节
膝跳反射消失
股前及小腿内侧皮肤感觉障碍
3.闭孔神经
支配大腿内侧群肌
骶丛
全身最大的脊神经丛
主要分支
1.臂上神经
2.臂下神经
3.阴部神经
4.坐骨神经:全身最粗大的神经 支配大腿后群肌
1.胫神经
进腘窝
肌支支配小腿肌后群肌和足底肌
皮支支配小腿后部,足底,足背的皮肤
损伤:呈现仰趾足
2.腓总神经
不进腘窝
腓浅神经
支配腓骨长,短肌
腓深神经
支配小腿前群肌,足背肌
损伤:不能背屈,足下垂,并呈马蹄内翻足
5.股后神经
根据分部对象不同分为
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
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交感神经副和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传出神经部分分支不受主观意志控制, 称自主神经系统
由中枢部和周围部组成
中枢部
位于脑和脊髓部
周围部:组成
内脏神经节
神经纤维:分为
内脏传出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活动
但由于内脏神经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异
支配器官
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
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和心肌和腺体
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
神经元数目
意识支配
躯体运动神经受意识直接支配
内脏运动神经不受意识直接支配
节后纤维 分布形式
躯体运动神经:较粗的髓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纤维(节后纤维)
分类:
交感神经:位于脊髓胸髓T1-腰髓L3节段的灰质侧柱内
副交感神经
中枢部
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 和脊髓骶部第2-4节段的骶副感核
周围部
兴奋能够促进机体消化吸收, 积蓄能量,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
主要分布
颅部副交感神经
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脑桥的下泌延核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延髓的下泌延核分布于腮腺
延髓的密质神经背核分布于胸,腹腔器官 (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盆腔性除外)
骶部副交感神经
由脊髓骶部第2-4节段的副交感核
比较P197
内脏传入纤维
内脏感觉神经
通过内脏反射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称植物性神经
特点
正常内脏活动一般不引起感觉
内脏的定位是不准确的
内脏对牵拉,膨胀和冷热刺激敏感
牵涉痛
也称反射痛,体内某一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发生痛觉过敏或产生疼痛感觉
周围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基本活动:反射
基础:反射弧
包括:感受器→传人(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3.常用术语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处,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
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处,因神经纤维包有髓鞘,色泽白亮
皮质: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成层配布
髓质:位于皮质深部的白质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一团
纤维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与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神经:神经纤维集聚在一起,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