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婴儿心理发展(0~3岁)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编辑于2020-12-09 13:09:07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其中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学又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发展心理学的狭义概念就是指儿童心理学。
婴儿心理发展(0~3岁)
婴儿生理发展
大脑结构
脑重和脑围迅速增大(出生脑重为成人的25%,6、7岁成人水平)
大脑皮层的发展: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神经元的发育:迅速形成通过突触联结的复杂网络组织,这是新能力产生的生理基础
大脑机能
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沟回加多加深,脑重增加,是出生后脑重增加最快的时期
脑电图:同步节律波α波的出现是婴儿闹成熟的标志;5个月时时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活动成熟顺序依次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12~36月,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大脑单侧化:新生儿就出现大脑功能单侧化的倾向,但仅是量的差异。
后天环境影响
可塑性:早期经验剥夺、早期营养不良对大脑的塑造均不利
可修复性:5岁前但那哦任何一侧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的语言能力丧失
婴儿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规律
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从躯干到四肢
一般遵循”抬头-翻身-做-爬-站立-行走“的发展顺序
影响因素
遗传和成熟: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子实验
学习和教育
营养与健康
环境因素
婴儿言语发展
主要理论
习得论
强化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发射,强化程序是渐进式的
模仿说①阿尔伯特:对成人语言的简单模仿②班杜拉,对社会语言模式的观察学习,大部分无强化。
先天论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语言是利用规则(语法)去理解和创造的,语法是生成的
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个体语法
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忽视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自然成熟说
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
相互作用论
认知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强调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的关系,不能说明因果关系。
社会相互作用论: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不足以说明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语言。
言语发展
语言发展阶段
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0~12月。特点:目的性、指代性、约定性
言语发生阶段:10~14月。最早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时言语发生的标志
言语发展阶段
10~15月,每月大约掌握1~3各新词
1~1.5岁是单词句阶段
19~21月时出现”语词爆炸现象“
1.5~2岁是电报句阶段;2~3岁时复合句阶段
词汇的发展
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
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婴儿真正掌握词汇、获得概念的重要途经),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
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行功能的词汇
语法的发展
20~30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过度规则化“和”规则扩大化“
婴儿认知发展
感觉的发展
触觉发生最早、最重要
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
听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
嗅觉发生于胎儿7、8月
味觉在婴儿出生时就已发展好
知觉的发展
”习惯化-去习惯化法“范式
给婴儿反复呈现同意刺激,若干次后,婴儿就会不再注意该刺激,或其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习惯化。
如果给予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注意时间又恢复或变长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视觉偏好法
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形状知觉:婴儿在3月时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并表现出对人脸的偏爱
大小知觉:4个月以前的婴儿具有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方位知觉: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我中心来进行定位的(习惯化法)
深度知觉:吉普森和沃克,”视崖实验“,婴儿在2月已能觉察到深浅区域的差别;6~7月清楚知觉到深度,并对高度产生惧怕
婴儿气质发展
气质类型学说
托马斯和切斯
容易型
心境愉快,生活有规律,容易接受新事物,活动水平中等。父母有成就感,更多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
困难型
心境常常是烦躁不安的,生活没有规律,非常害怕和排斥新事物,反应常常是过度的。父母疲劳、沮丧、不自信,更多的回避自己的孩子
迟缓型
情绪总是消极,对新事物首先是退缩或抗拒反应,但能慢慢适应,活动水平较低。父母反应混合的
布雷泽尔顿
活泼型
安静型
一般型
巴斯的活动特征说
情绪性婴儿:常表现出某种主导情绪
活动性
社交性
冲动性
凯根的抑制-非抑制
抑制型
非抑制型
传统体液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稳定性与可变性
婴儿社会性发展
情绪的发展
孟昭兰,新生儿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
伊扎德,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自发性微笑(0~5周)生理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周);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月)
3~4月,出现愤怒悲伤
客我出现:15~18月,红点实验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18~24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识,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用适当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如羞愧、骄傲等。
依恋
概念
个体与主要抚养者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阶段(鲍尔比、爱斯沃思等)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对人的反应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对母亲、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偏爱,对陌生人焦虑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3岁)出现了对母亲的以练,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可以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伙伴
测量
爱斯沃思,陌生情境法
类型
安全型依恋(约65~70%)
母亲在场,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反应积极
母亲离开,感到焦虑、不安
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回避型依恋(约20%)
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
母亲离开,不反抗和紧张
母亲回来,不理会
反抗型/矛盾型依恋(约10~15%)
母亲离开前警惕
母亲离开,极度苦恼和反抗
母亲回来,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接触
影响因素
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儿童特点——依恋是双向关系
外在体貌特征
身体健康状态
气质特点
文化因素
依恋类型以及各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存在着文化差异
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际关系
婴儿在最初依恋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称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
未来心理健康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健康
依恋的传递性
影响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早期同伴交往
同伴作用
发展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6~8月婴儿通常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
”简单交往“时期
9~13月又了应答的性质。”社交指向行为“
”互补性交往“时期
婴儿间相互影响持续时间更长,内容和形式更为复杂
缪勒和范德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
简单社交行为
社会性相互影响
同伴游戏
早期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