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部分知识总结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西方哲学史》全书共3卷,全面地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四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下图为古代哲学部分整理。
编辑于2020-12-10 20:24:15西方古代哲学
古希腊 Ancient Greece
自由城邦时期 荷马;奥尔弗斯教派 数学成就 天文学成就
米利都学派 Milesian school
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产生
提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范畴——本原的问题
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
泰勒斯 Thales (624 B.C.~526 B.C.)
天文学、几何学
万物源于水
“原质”
什么是万物的本源
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阿纳克西曼德 Anaximander (610 B.C.~545 B.C.)
天文学
“球体”概念
‘球体’概念
天体环绕北极星运转
大地是浮荡着的,没有任何支撑
地理学
绘制世界上第一张地图
绘制世界上第一张地图
“元质”
万物出自元质
永恒、无穷无尽,包围着世界
可转化为其他物质,这些物质间亦可转化
生物进化论
阿纳克西美尼 Anaximenes (586 B.C.~526 B.C.)
“气”
将不同实质的区别转化为量的区别,而量取决于气的凝聚程度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570 B.C.~495 B.C.)
老师: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
哲学家、数学家
天文学
大地是球形的
数学与神学结合
代表古希腊、中世纪,直至康德为止的近代宗教哲学的特征
数学
万物皆是数
“数”为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
“数”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勾股定理
“毕达哥拉斯同盟”
“灵魂的轮回”
多怪异戒条
神秘主义
神秘主义
宗教和推理的密切关系
具有理智性
具有理智性
灵魂不朽
可被转变
一切都会循环再生,不可能保持绝对新的
所有生命都存在亲缘关系
世界永恒,且只显示于理智而不显示于感官
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535 B.C.~475 B.C.)
爱菲斯学派 Ephesian School 的创始人
鄙视人类,信仰战争(战争使万物流动、转换)
灵魂
火+水
火为高贵,水为卑贱
火
万物源于火
苦行主义
永不熄灭的活火
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在变化中寻找永恒)
“对立统一”论
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
结合物既整又零,既分又合
黑格尔哲学的萌芽
“万物流变”学说
万物都在变化
(其他诗人和哲学家对其的理解:永恒处于时间之外)
巴门尼德 Parmenides (515 B.C.~?)
没有事物是变化的
创造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逻辑基础上的形而上学)
“一”
无限的、不可分的、无处不在(无对立统一,本身就没有对立面)
物质的实体,外形像球
唯一真实存在(e.g.“这个”就是“这个”——“冷”仅意味“不热”)
(实体的不可毁灭性)
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
凡是能被说到或思维的,必然在所有时间内都存在
通过思想与语言推论世界的先例
影响柏拉图
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 (494 B.C.~434 B.C.)
哲学家、科学家、预言家、江湖术士
科学
空气是独立的实体
植物学
植物存在雌雄两性
类似演化论、适者生存的理论
天文学
月亮通过反射发光,太阳亦然
日食由月亮位置居间引起
医学
宇宙论(原始原质)
土、水、火、气
永恒性
按不同比例混起来便产生世界万物(合成物都是暂时的)
爱、斗争
永恒
结合、分开四种元素
受“机遇”与“必然”支配
物质世界是球体
黄金时代,斗争在外而爱在内;之后斗争又进入内部
变化循环往复
宗教观
时而自诩为神,时而又是罪人
毕达哥拉斯主义
奥尔弗斯教义
(大致与毕达哥拉斯相同)
雅典
伯里克利时代,古希腊最强大繁荣的城邦
阿纳克萨戈拉 Anaxagoras (500 B.C.~428 B.C.)
老师:阿纳克西美尼
科学
解释月亮是由于反射而发光的星体
继承爱奥尼亚的科学和理性主义传统
万物可被无限分割
事物表现出来的是其内部包含的最多的元素
反对虚空
“心”(“精神”)
是物理变化的首要原因
无限
可支配万物,亦可自我支配
每个事物中都包含有各种事物的一部分,心除外
第一个把哲学带给雅典的人
原子论 Atomism
原子观
万物由原子构成
原子内部不起变化(巴门尼德所说的“一”)
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
原子不可毁灭
原子之间存在虚空
原子存在的方式是运动,碰撞,或互相结合
原子永远运动(杂乱无章地)(对原子的原始运动未加说明)
原子的数目与种类无限
原子的形状和大小存在差异
否定“机缘”说
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有理由,遵循规律,不存在机缘
严格的决定论
机械论 Mechanism
拒用“目的”或“最终因”解释世界
提机械论问题并给出机械论的答案
更接近近代科学
留基伯 Leucippus (500 B.C.~440 B.C.)
继承米利都理性主义传统
德谟克里特 Democritus (460 B.C.~370 B.C.)
唯物主义者
不相信世俗宗教
伦理学
生活的目的是快乐,因此需节制感情,提升修养
客体本身不具有温度、颜色等性质(这些源于人的感官);重量、密度、硬度则是客体本身的固有性质
普罗泰戈拉 Protagoras (490 B.C.~420 B.C.)
怀疑派
智者派
“智者”类似于教授,向愿意自费的学生传授雄辩术
“智者”只传授技巧,不从事理论、宗教、道德的宣传
“普罗泰戈拉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被理解为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于是当意见出现分歧时便没有客观标准来判断对错)
苏格拉底 Socrates (470 B.C.~399 B.C.)
辩论
《申辩篇》(柏拉图 著,对话集)
记录苏格拉底在受审时为自己做出的辩护
思想清明,坚信灵魂不朽
辩证法
通过问答探究知识,理清思路
伦理哲学
《沙米底斯篇》(柏拉图 著,对话集)
中庸主义
《李西斯篇》(柏拉图 著,对话集)
友谊
《拉什斯篇》(柏拉图 著,对话集)
勇敢
始终表明“自知自己无知”
“美德”即知识
“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热爱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
研究人类本身(而非以前哲学所主要研究的自然哲学问题),探讨哲学对人类的现实意义
提出唯心主义目的论
为哲学注入现实意义(研究人类本身的问题)
斯巴达
农奴制国家 古希腊仅次于雅典的强大城邦 重视军事,崇尚武力,体制森严,扫除了“一切虚浮无益的学问” 其神话影响了希腊人的政治学说,并成为柏拉图理想国的来源
柏拉图 Plato (428 B.C.~347B.C.)
老师:苏格拉底(受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的影响)
“善”
“善”与“实在”都为永恒
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一个充分了解“善”的永恒性的人
将知识与道德完美结合
充分的教育(尤其是数学)
贵族主义
闲暇时智慧的主要条件(因此智慧与每天不停劳作的人无缘)
乌托邦
《国家篇》
理想国
公民
第一阶级:卫国者
共产主义经济制度(城邦为全体人民谋幸福,财富与贫困都有害)
子主题
有政治权力
人数比其他两个阶级少
最初由立法者决定人选,后传世袭
可提拔、降级
第二阶级:士兵
第三阶级:普通人
每个人的工作由政府根据个人能力分配
教育
音乐(文化)
排斥戏剧
体育(运动)
一定年龄之后要接受“诱惑”,通过考验
男女教育平等
培养威严、礼仪、勇敢、节制
婚姻
共产主义制度(限制私有感情)
妻子、丈夫
可以共享
他们的结合是抽签结果(实际上按优生原则分配)
生育必须经国家批准(有生育年龄限制)
子女
一出生就被带走,集体养育
畸形,或低劣父母发孩子会被“处理掉”
神学
统治者“高贵的谎言”(神创造阶级...)
正义
定义:正义就是每个人都做自己的工作而不要做一个多管闲事的人
使“权力和特权的不平等不是不正义”成为可能
关于“正义”的定义需先假设有一个“国家”,建立的目的为实现某种伦理的理想
结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哲学家是能够“洞见真理”的人)
各种国家体制的优缺点
《理想国》
鄙视民主体制
在斯巴达寻找理想国
所有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并是真正准备付诸实践的
理念论/相论
共相问题
(预备性讨论)
理智世界
“理性”
认识的高级形式
只涉及纯粹的理念
使用辩证法
“悟性”
数学中运用的理智
低于“理性”(“悟性”中使用的假设无法自证——数学只说:如果…就有...,而不说实际有什么)
感觉世界
视觉类化区别理智洞见与感觉洞见
理智世界相当于阳光照射下人们看到的物体,而现实世界则为阴影,一片混沌。眼睛仿佛灵魂,阳光就是真理或“善”
“洞穴比喻”
有构造如井的地下洞穴,关着许多囚犯。囚犯被套上枷锁,无法活动,只能向前看。他们的身后有熊熊燃烧的火,前面是一堵墙,且不知道自己和火之间隔着一面一人高的土墙。他们一生所感觉到的唯一实在就是自己和一些东西的影子和回声,且认为这些就是全部的现实。
人类本身囚禁在自己的心里,人与人之间无法辨认彼此的身份。人类的经验不是现实的经验,而是存在于人类自身思维中的经验。
“理念”(共相)
众多个体必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有共同的“理念“形式
逻辑
字的一般意义
(e.g.“猫”指所有猫都拥有的普遍性质,性质与猫的个体生死无关,故“猫”代表的“性质”永恒)
形而上学
(e.g.“猫”代表理想的猫,即神创造的唯一的“猫”,每只不同的猫都具有“猫性”,但彼此亦有差异,猫之间各不相同,故此出现有各自特点的“个体猫”)
知识与知觉
知识不是由感官获得,而是通过理智(知识属于超越感官的永恒世界)
首次尝试解决哲学中的共相问题
灵魂不朽论
《斐多篇》,苏格拉底的谈话(理想人物形象)
灵魂生前就存在
万物都有对立面,而万物的对立面是由他们的对立面产生出来。生死互为对立面,亦然。故此死者的灵魂是在某个地方存着,并按适当的顺序回到地上去。
“回忆说”
知识即回忆。人类具有“完全相等”这样不能在现世经验中感觉到的概念,那必定是从我们生前的存在带来的。
灵魂死后也存在
死必生生,生必生死
灵魂是单一的,不可分解(只有复合体才能被分解),所有单一的事物都没有开始、变化和终结
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死后才能升入天国——只有爱知识的人才能与神同在
宇宙起源论
《蒂迈欧篇》,毕达哥拉斯派天文学家蒂迈欧的谈话
不变的事物由理智认知,可变的由意见认知。世界即可感,就非永恒,由神创造。神参照永恒创世界,并赋万物其特点,使之尽可能完美。
时间起源
由造物主创造
具有永恒性
遵循数目运动
行星
被造物主赋予灵魂
人若一生向善,死后就会成为他所属的星座
空间理论
其一
永不变化
只有理智能思索它
其二
被创造出来的
永远运动
能被感官感知
其三
永恒
为创造物提供居所
能被虚假的理性感知
不一定是实在的,看到时如身处梦境
世界构成
正方形之半(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之半
人的灵魂
不朽
由造物主创造
有朽
由诸神创造
知识与知觉
知识
由心灵得来(只有心灵才能达到“存在”,达到“存在”才能达到真理)
必须具有概念
知觉
由感官得来(不能知晓事物是否存在,于是不能认识真理)
不准确(非真理)
“回忆说”
将知识看作回忆而不是知觉
天文学
“理想天体”
“理想天体”运动中的数学问题
建立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心为理念论)
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384 B.C.~322 B.C.)
老师:柏拉图
学生:亚历山大
形而上学(也称之为“神学”)
“共相”
实体
专用名词所指的东西
指“这个”
共相
形容词或名词类词所指的东西
指“这类”
共相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存在于特殊事物中(共相是属于一个以上事物的东西)
一个形容词的存在依赖于一个专有名词所指的东西,但反之并不如此
“形式”与“质料”
形式
事物的原型和本因
框定质料,决定质料的表现
划分事物的界线,使质料成为确定的东西——事物的实质
质料
构成事物的基本材料
没有形式的质料不具备现实性,只具有潜能
“实质”
人可以感觉到,可以毁灭
动植物
人可以感觉到,不可毁灭
天体(认为天体只会运动,不会其他变化)
人不可感觉到,不可毁灭
人的理性、灵魂、神
“四因说”
1. 质料因
材料
2. 形式因
表现
3. 动力因
动作
4. 目的因
预期
“神”
一切活动的目的因(不动的推动者)
没有质料,只含形式
世界不断朝更多形式演进,接近神,但不会成为神,因为质料不可能被完全消灭
灵魂不朽
灵魂与身体
结合在一起,会一起消失
灵魂
形式
身体的目的因
赋予动植物“实质”
身体
质料
心灵
高于灵魂
可以不朽
与身体没有联系
是灵魂的一部分
一小部分生物才拥有
不能成为运动的原因
伦理学
《伦理学》
善
善就是幸福
灵魂的一种活动
德行
1. 理智的德行(理性灵魂)
来自于教育
2. 道德的德行(非理性灵魂)
来自于良好的习惯
德行观
任何德行都位于两个极端的正中,而每个极端都代表一种罪恶
正义
正当的比例(只在某些时候才代表平等)
每个人所承受的爱应该与自己的家中成比例
在下者对于在上者的爱应大于在上者对于在下者的爱
社会只能将好的东西给少部分人,此在道德上是令人满意的,是正义的
(与柏拉图的基本一致)
友谊
善人之间才有完美的友谊
只有善人才能自己跟自己做朋友,恶人只会厌恶自己
一个人不应该有太多朋友
人不应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做朋友,除非他有更完美的品德
快乐
与理性联系在一起
幸福
静观的活动
最好的活动
使人悠闲(幸福的本质)
运用、培养理性
哲学家的活动(最接近于神和幸福)
有德的活动
(缺乏感情和对人的热情关怀)
政治学
《政治学》
国家(城邦)
乡
家庭
夫妻关系
主奴关系
奴隶制
有利且正当
奴隶天生就低于主人
奴隶应是精神低劣的下等种族(不是希腊人)
最高集体,以“善”为目的
在性质上优于个人及家庭
目的
追求和平幸福,而不是对外征服(尽管追求幸福有时也需战争手段)
培养有文化的君子
公民权力
应拥有的人
有闲暇、有财产的人
不应拥有的人
靠工作为生的人
(生活不光彩,与德行相背离)
农民
(无闲暇,无财产)
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
政府
政府的好坏由统治者的德行决定,而不由宪法形式决定
好政府
目的在于为集体谋好处
君主制
君主渴望荣誉
卫兵为民兵
贵族制
有德行的人统治
立宪政府(共和制)
坏政府
只顾及自身利益
僭主制
军事领导人、贵族或任何得到机会的人通过内战或账变的形式夺取政权建立的军事独裁政体(柏拉图提出)
僭主渴望财富
卫兵为雇佣兵
寡头制
有钱人统治
富人完全不考虑穷人的利益
民主制
穷人统治
穷人完全不考虑富人的利益
革命
原因
寡头制和民主制的冲突
如何防止
政府对民众的宣传教育
尊重法律
坚持法律和行政上的正义
战争
对天生就该受统治而不肯屈服的人发动战争是正当的
将战败者转化成奴隶是正当的
贸易
物品
正当的用途
(鞋用来穿是正当的,用来买卖是不正当的)
不正当的用途
交易应通过自然的方式(正当使用物品)
赚取货币并不意味获得财富
教育
只有即将成为公民的孩子才能接受教育
目的
培养适合现行政府体制的公民
培养“德行”
批判柏拉图的乌托邦
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政治理念著作
逻辑学
《逻辑学》
三段论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四种形式
1. "Barbara"
每个人都会死(大前提)。所有希腊人都是人(小前提)。所以,所有希腊人都会死(结论)。
2. "Celarnent"
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死的。所有希腊人都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不会死的。
3. "Darii"
每个希腊人都会死。有些人是希腊人。所以,有些人是会死的。
4. "Ferio"
没有一个希腊人是不会死的。有些人是希腊人。所以,有些人是会死的。
(三段论有形式上的缺陷;对三段论评价过高——三段论只是推论方式中的一种而已)
《范畴篇》
十种范畴
1. 实体
不叙说主词也不出现于主词的东西
(一个个体的物、人或动物)
一个种,或一个类
2. 数量
3. 性质
4. 关系
5. 地点
6. 时间
7. 姿态
8. 状况
9. 活动
10. 遭受
定义:每个无需借助别的字义进行解释,其本身就具有意义的字,都代表了一种实体或一种数量等。
本质
一旦变化就必然丧失事物自身同一性的性质
物理学
《物理学》
《论天》
“自然”
一件事物的“自然”(性质)就是它的目的
自然是运动或静止的根源。如果事物具有这一内在原则(自己内在的运动规律),它们便“具有自然”
存在于形式中(而非质料中)
潜在的事物没有自然(只有充分发展之后属性才更明显)
运动
运动是潜存事物的正在实现
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
(与运动的相对性不相容)
时间
时间是存在的
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
是一种可以计数的运动(许多时日或岁月的积累)
有些事物并不存在于时间内,因此它们是永恒的
反对真空(留基伯、德谟克里特)
反对适者生存学说(恩培多克勒)
天体
月亮
月亮以下的东西是有生有灭的
非永恒,由彼此影响产生
土
水
气
火
呈直线运动
第五种元素
构成天体
呈自然的圆周运动
月亮以上的东西是不生不灭的
大地为球形,位于宇宙中心
每一层天都是一个完美的球形
越到上层越神圣
天体附着着天球运动
希腊化 Hellenistic Period
马其顿统治时期 亚历山大大帝 科学成就 数学成就
犬儒学派 Cynicism
否定社会、文明,提倡回归自然、清心寡欲、独善其身
安提斯泰尼 Antisthenes (446 B.C.~365 B.C.)
老师:苏格拉底
除了善良,什么都可以放弃
信仰“回归自然”,鄙视一切精致的哲学
主张废除政府和婚姻,放弃私有财产和确定的宗教
断绝感官快乐的追求(但非苦行主义)
第欧根尼 Diogenes (Diogenes of Sinope) (412 B.C.~323 B.C.)
老师:安提斯泰尼
犬儒学派的真正创始人
排斥一切习俗
宣扬友爱(不分物种、阶级)
忠于“德行”
鄙视财富,追求从欲望中解脱出来的道德自由
精华被葛多斯主义吸收、借鉴
怀疑主义/怀疑派/皮浪主义 Pyrrhonism/Skepticism
“武断的怀疑”
皮浪 Pyrrho (Pyrrho of Elis) (360 B.C.~270 B.C.)
系统化、形式化过去的怀疑学说
事物不可能有任何合理的解释
怀疑感官、道德、逻辑...
蒂孟 Timon (Timon of Phlius) (320 B.C.~235 B.C.)
老师:皮浪
对“武断的怀疑”做出理智的论证
未观察到的事物是不能被有效推知出来的
当发现两种现象总是伴随时,就能从一个推知出另一个
不可能存在公认自明的普遍原则,因此一切都要靠其他事物来证明。如此,一切论证就只能是循环的,什么都无法证明
伊比鸠鲁派/主义 Epicureanism
伊比鸠鲁 Epicurus (341 B.C.~270 B.C.)
唯物论者(但非决定论者)
重视科学(但不对其做研究贡献)
“快乐”哲学
追求恬静
快乐就是善,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归宿
最可靠的快乐是友谊
要学会欣赏快乐而不要欣赏痛苦
快乐
动态的
达到了某种愿望的目的(在此之前却伴随着痛苦)
静止的
一种平衡状态(无痛苦,纯净)
(较为赞成)
神
坚信神的存在
理智的快乐主义者
不过问人间
故此没必要相信迷信
人有自由意志,是命运的真正主人
人不能逃避死亡,且死亡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坏事
在当时为少数人所信,却被18世纪末的法国哲学家复活
斯多葛派/主义 Stoicism
受苏格拉底影响,尊其为圣人
唯心主义的
主要学说
宇宙决定论
人类自由
伦理观
知识论
承认知觉的作用
信仰先天的观念和原则(先天的观念同样能作为定义的基础)
自然法
贯穿于一切普遍知识中的最初原则
民族法
早期
多数为叙利亚人
犬儒主义
赫拉克利特思想
芝诺 Zeno (Zeno of Elea) (495 B.C.~430 B.C.)
葛多斯派的创始人
唯物主义者
以常识(当时的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
伦理观
德行
人间只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只关心德行)
德行的修养仅仅取决于自身
(排斥一切感情,对公共生活的态度也充满功利主义)
宇宙
宇宙中没有偶然性,所有都严格按照自然规律运行(宇宙决定论)
最初:火
气
水
土
大火终结万物,亦孕育万物,宇宙如此循环
晚期
多数为罗马人
柏拉图主义
抛弃唯物论
塞涅卡 Seneca (Lucius Annaeus Seneca) (4 B.C.~65 A.D.)
罗马大臣
爱比克泰德 Epictetus (50 A.D.~135 A.D.)
希腊人,原为奴隶,被释放后成为大臣
摈弃快乐,道德高尚
人们应爱他们的敌人,大家都是兄弟
奴隶平等
马克·奥勒留 Marcus Aurelius (121 A.D.~180 A.D.)
罗马皇帝
《沉思录》
人人平等
影响16至18世纪的天赋人权学说
古罗马 Ancient Rome
罗马帝国→(东、西) 地域跨欧、亚、非三洲 与被征服者之间互相影响 人民只求安全,不愿冒险 戴克里先 君士坦丁
普罗提诺 Plotinus (204 A.D.~270 A.D.)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
唯心主义者
所受影响
柏拉图
澄清柏拉图学说
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
巴门尼德
主张自由意志,反对决定论者
反对原子论者、斯多葛派的唯物观点、伊比鸠鲁派
影响了中世纪基督教、天主教神学、哲学
基督教、柏拉图主义
基督教神学吸取了柏拉图主义的精华
现实世界没有希望,只有追求“另一个世界”
基督教:天国
柏拉图主义:永恒的理念世界
形而上学
三位一体
太一
至高无上
超越“有”
难以描述,不可定义,只能说“太一存在”
“它既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而任何地方又都有它的存在”
有时被称作“神”或“善”
精神
“太一”的映像
双重性
理智(能够思考)
理智的对象(自身便是思考的对象)
创造“有”与属于“有”的一切
灵魂
“精神”的映像
一切生物的创造者,创造可见世界/物质, 而物质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实在性
灵魂创造物质世界是被对神的记忆所驱使的
具有双重性
内在的灵魂(专门指向“精神”)
指向外界的灵魂
和一种向下的运动相联系,产生影像——人类看到的自然及感觉世界(是美好的)
每个灵魂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刻
时刻到,灵魂开始下降
(由嗜欲——创造的愿望驱使)进入适合自己的肉体(有罪的灵魂将进入相对应的肉体,受到惩罚)
灵魂不朽
灵魂是“本质”(而非物质),而本质是不朽的(身体是灵魂的产物,不存在结合、排斥的问题)
(对希腊人的终结,对基督教世界的开端)
目的论 Teleology 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学说,探讨事物产生的目的、本源、归宿 世界由神创造、安排 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发展、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 表现形式:1. 外在的目的论 2. 内在的目的论
机械论 Mechanism 宇宙、自然是一架大而精密的仪器,万物由机械驱动,按规则诞生、运行 将生命现象也看成是机械的、可用力学、物理学定律来解释的现象(生命与非生命无本质区别) universal mechanism anthropic mechanism
共相 Universal 普遍和一般(不同的哲学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两个对立派别:1. 唯名论 Nominalism——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 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 2. 实在论 Realism——只有理念才具有充分的存在和实在,个别的东西没有充分的实在和存在
乌托邦 Utopia 本意:“没有的地方”/“好地方” 延伸意义: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 “空想的国家”
智者派 Sophist 以金钱为最高目 一般以人民的教师或人类的导师自居 主张为金主说话,因而在实际上陷入诡辩 对立:学者派 以知识为最高目的的一批说客 自称“爱智者”或“哲学家” 最终发展出了物理学、道德学、逻辑学等各门具体的科学 (在古希腊,学者派一般都是一些富有的奴隶主,教书通常不是生存手段,而是最终目的)
怀疑派/皮浪主义 产生:公元前4世纪 创始人:皮浪 Pyrrhon (365 B.C.~275 B.C.) 由感觉和理性得来的知识都不可靠,人要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怀疑客观世界的存在 否认任何事物有美与丑、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否定美的认识与艺术认识的任何客观性。建立在传统习惯基础上的美与丑的判断与真理无关。反对古希腊罗马以来关于艺术具有教育作用、净化作用的观点,音乐不能陶冶性情。
逻辑 Logic 狭义——指思维的规律(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 广义——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逻辑包括形式逻辑(归纳逻辑&演绎逻辑)、辩证逻辑(矛盾逻辑&对称逻辑) 对称逻辑是人的整体思维(包括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逻辑
决定论 Determinism 一种哲学立场,认为每个事件的发生,包括人类的认知、举止、决定和行动,都有条件决定它发生,而非另外的事件发生。 宇宙完全是由因果定律之结果支配,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任何一点都只有一种可能的状态 与决定论直接对立的是非决定论。决定论也常常与自由意志相对比。
唯心主义/唯心派/理念论 Idealism 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本体上,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唯物派 Materialism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属于第一性的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可知,但否认有全知者
奥尔弗斯教派 Orphism 相信灵魂轮回 教义的主要目的:达到“纯洁” 苦行 在“激情状态”中可以获得神秘知识和力量
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哲学的分支学科 对存在的研究,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 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1. 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 2. 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主要问题:超自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神秘主义/密契主义 基本含义:指能够使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或心灵之力的各种教义和宗教仪式。 基本信条:世上存在着秘密的或隐藏的自然力。能够理解并操作神秘的自然力的人,必须接受过神秘知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