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第一章传播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内容包括: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根据郭庆光教授《传播学教程》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整理,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根据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整理。下图包括三部分内容: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记一篇有颜又有料的笔记-by babe
伯赞学习技巧
传播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把我传播的概念
库力
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社会学传统,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
皮尔士
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起的特殊作用)
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施拉姆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
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
传播与信息
信息科学立场上的传播
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
广义的信息概念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
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社会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共同点
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物质属性
社会信息独有的特点
不单纯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引进信息概念,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拓展了传播学的视野,扩大人类传播考察环境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基本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提现
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传受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什么是系统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
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
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
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
组织传播
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大众传播
伴随着近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独有的特点
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传播的对象是广泛而分散、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采用现代化技术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传播内容是公开的
大众传播具有反馈机制但是滞后的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播的双方都具有不确定性)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
包括个人之间的、个人与群体的、成员与组织的、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等
传播学的任务
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决定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
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该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前言
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
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为什么要学好传播学
我国传播学主要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其中有值得借鉴的精华,也有糟粕
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需要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需要
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什么是交往
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的理由
“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以精神交往理论为出发点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的局限性
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是相联系的,精神生产既然属于一种生产,必然也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包含的要点
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反作用)
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需要坚持的原则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