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组织学结构之解剖组胚
本导图概述了泌尿系统(肾和肾小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形态。简单明了,医学生必备。
编辑于2020-12-18 02:03:18眼球内部结构揭秘:精密设计下的视觉引擎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由前囊下单层立方上皮延续至赤道后约1mm处,具有调节与屈光功能。玻璃体占眼球容积4/5,为无色透明胶体,含少量游走细胞,随年龄增长可能液化塌陷。房水维持眼压并滋养角膜、晶状体,动态循环于前房、后房及不规则腔隙中。视网膜、葡萄膜与巩膜构成眼球壁,分别负责感光、营养及保护。晶状体终身生长但弹性下降,代谢依赖房水,无血管神经。这些结构协同完成视觉传递与保护。
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眼球内部结构揭秘:精密设计下的视觉引擎 晶状体位于眼球内部,由前囊下单层立方上皮延续至赤道后约1mm处,具有调节与屈光功能。玻璃体占眼球容积4/5,为无色透明胶体,含少量游走细胞,随年龄增长可能液化塌陷。房水维持眼压并滋养角膜、晶状体,动态循环于前房、后房及不规则腔隙中。视网膜、葡萄膜与巩膜构成眼球壁,分别负责感光、营养及保护。晶状体终身生长但弹性下降,代谢依赖房水,无血管神经。这些结构协同完成视觉传递与保护。
呼吸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气体交换的平衡。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正常V/Q比为08,但部分区域如肺底和肺尖比值不同。呼吸衰竭多表现为Ⅰ型呼衰,因健全肺泡的代偿作用,少数可能引发左心衰竭,导致头痛等症状。防治呼衰需降低CO2分压、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强呼吸动力。Ⅰ型和Ⅱ型呼衰的吸氧浓度需分别控制在50%和30%以内,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和人工辅助。
慢性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心率的快慢问题!它源于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发肺循环充血和体循环淤血。从病因、诱因到代偿机制,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多样。通过控制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以及防治基本病因,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了解心衰的机制与临床表现,掌握防治策略,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
泌尿系统
肾
作用
产生尿液排出代谢废物
调节水盐代谢和离子平衡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e.g.肾素、前列腺素、EPO等
解剖结构
肾门
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肾盂出入处
结缔组织包裹→“肾蒂”
被膜
肾表面
致密结缔组织
实质性器官
皮质
髓放线
肾锥体底呈辐射状伸入皮质的条纹
皮质迷路
髓放线之间的肾皮质
肾小叶
一条髓放线和其周围的皮质迷路
肾柱
肾锥体之间的皮质
髓质
10-18个肾锥体组成
肾锥体
尖端圆钝,突入肾小盏
称肾乳头,乳头管的开口
底与皮质连接
肾叶
一个肾锥体及其相连的皮质
组织组成
肾实质
泌尿小管
肾单位
概述
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约100万个/肾
组成
肾小体
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
肾小管
近端小管
1.曲部(近曲小管)
起始段在肾小体附近盘曲走行
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
2.直部
在髓放线和肾锥体直行
3.细段
管径变细
远端小管
4.直部
5.曲部(远曲小管)
集合管
肾间质
少量结缔组织
血管、神经等
结构
肾单位
集合管
球旁复合体
肾间质
肾的血液循环
排尿器官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泌尿系统
产/排尿
肾
主要功能
排出各种代谢终产物和异物
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调节水盐平衡
内分泌功能
肾小球、球旁细胞→肾素
肾间质、肾cap.内皮→EPO
结构
被膜
致密结缔组织
肾实质
皮质
肉眼
髓放线
由肾锥体发出,垂直于肾表面方向
皮质迷路
一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皮质迷路组成肾小叶
镜下
髓放线
近端小管直部
远端小管直部
集合小管
皮质迷路
肾小体
远曲小管
染色浅,红色
近曲小管
染色深,红色
弓形集合小管
与远端小管末端相连
肾间质血管等
髓质
肉眼
肾锥体
肾锥体及其表面皮质构成的锥体形结构→肾叶
尖端钝圆,很多乳头管开口于肾小盏
肾柱
肾小体
镜下
肾锥体
许多小管呈放射性排列
肾柱
特殊结构
泌尿小管
单层上皮构成
包括
肾小管
单层上皮
功能
重吸收
排泄
构成
近端小管
最长最粗
长约14mm
粗约50-60μm
功能
强大的重吸收功能
85%以上Na+和水
全部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和维生素
50%的碳酸氢盐和尿素
分泌功能
H+、氨、肌酐和马尿酸
镜下特点
染色较深
细胞较大,管壁较厚
管腔不规则
“酶”破坏
分部
曲部
即近曲小管
镜下
单层立方或锥体形细胞
胞体大
分界不清
强嗜酸性
核大圆形浅染,核仁明显
特殊
游离面有刷状缘
EM下为微绒毛结构
存在丰富的酶类
参与物质吸收
增大吸收面积
85%Na、85%Cl
全部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
部分维生素
基底面有纵纹
EM下为质膜内褶及其间的线粒体
提供大量能量
侧面有许多侧突
光镜下分界不清
作用
扩大表面积
部分原尿从侧面渗出
直部
即近直小管
镜下
上皮细胞较矮
微绒毛、侧突核质膜内褶相对不发达
但吸收功能仍很强
细段
特点
细,10-15μm
单层扁平上皮
分类
浅表肾单位
较短
位于髓袢降支
髓旁肾单位
长
由降支反折上行,参与构成升支
功能
参与水和离子通透
远端小管
特点
较近端小管细
单层立方上皮,管腔大而规则
细胞小染色浅,界限较清楚
髓放线中界限最清楚的是集合小管
核圆位于中央
游离面无刷状缘但基底面纵纹明显
分类
直部
EM下有短小的微绒毛
基底部质膜内褶发达,可达到胞质顶部
曲部
较远直小管粗
结构与远直小管类似,但质膜内褶相对不发达
功能
重吸收Na+、Cl-和水
分泌K+和H+
调节机体水盐平衡
集合管系
弓形集合小管
走行于皮质迷路
单层立方上皮
集合小管
与弓形集合小管末端相连
走行于髓放线和肾锥体
单层柱状上皮
乳头管
多个集合小管汇集而成
高柱状上皮
肾单位
每个肾脏可有10+——100+个
分类
近髓肾单位
细段长
降支
升支
弯曲部
浅表肾单位
细段短,只位于降支
构成
肾小体
呈球形→又称肾小球
直径约200μm
构成
肾小囊
是肾小管起始部盲端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囊
尿极处连于近曲小管
血管极处反折为肾小囊内层
双层
壁层—单层扁平上皮(与肾小管不同)
肾小囊腔
两层之间的狭窄腔隙
脏层——特化的足细胞
包裹在cap.表面
发起粗大的初级突起
细小的次级突起
之间有狭窄腔隙→"裂孔"
裂孔上有裂孔膜(薄,nm)覆盖
血浆滤过的部位是裂孔膜,突起不能滤过
血管球
一团蟠曲的cap.,位于内面
有孔内皮
基膜较厚
厚330nm
有小孔,最大直径是4nm
三层
内外层薄而稀疏
中层厚而致密
入球微动脉→4-5分支→网状cap.袢→出球微动脉
血管系膜
构成
球内系膜细胞
系膜基质
功能
合成基质和系膜
吞噬和降解免疫复合物
"滤过作用"
参与基膜的更新和修复
两级
血管极
血管出入处
入球微动脉
管腔较粗
出球微动脉
尿极
原尿离开肾小体的部位
功能
产生原尿
180L/昼夜
但排出的仅1.5-2.5L
即99%被泌尿小管回收
压力较高的cap.中的部分成分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
滤过膜
又称滤过屏障/血尿屏障
组成
有孔内皮
基膜
足细胞裂孔膜
损伤时可能形成
血尿(肾小管不回收血细胞)
蛋白尿(超过了肾小管的回收能力)
分子量7万以下,直径<4nm的物质可通过
除了血细胞和大小>4nm的蛋白质,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
规律性分布
肾小体只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
肾小管
近端小管
曲部
皮质迷路
直部
细段
远端小管
直部
曲部
皮质迷路
与弓形集合小管相连
弓形集合小管末端连于集合小管,进入髓放线
最终进入乳头管
储存和排尿器官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髓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