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修2020第六章思维导图
第六章内容为尊法守法用法,该思维导图详尽的分析了该章内容,利于背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综述,可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色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进行
法律制定(立法)
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负责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工作
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中央军委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
国务院各部门可以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制定地方性法规
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可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自主制定本行政区的法律
法律执行(执法)
主体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一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二是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此外,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
法律适用(司法)
司法机关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
法律遵守(守法)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特色的法治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保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我国宪法的形成发展
1982年12月4日人大五次会议
2018年十九届二中全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我国宪法的地位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定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全民所有制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实体法律部门
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诉讼法
非诉讼程序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义务
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
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特点
历史的
源于现实需要
依法设定
可能发生变化
两者关系
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
人身权利
财产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权利行使的目的、限度、方式、程序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应履行的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与利益
依法服兵役
依法纳税
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培养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含义
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导
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特征
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抛弃人治思维
依据
方式
价值
标准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公平正义
权利保障
正当程序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含义
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本身科学程度
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
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信仰的程度
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守住法律底线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地位
作用
实现途径
相互促进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