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辩证法
下图根据考研李丽双老师的课堂笔记整理,为辩证法相关知识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编辑于2020-12-21 08:28:42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联系
含义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eg:考研
英语
政治
专业课
事物之间
eg:我和双姐
考研学生
政治老师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
异中求同,了解差异
特点
多条普客
客观性
本身所固有的
不是主观臆想的
不以意识所转移
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多样性:复杂性
eg: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有联系
内部联系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外部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体联系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
物质
实践
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之和
对条件要辩证唯物的去看待
A具有支持或制约的作用
B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C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
在实际工作中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就必须反对唯心主义的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既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善于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趋势就是发展
发展一定是好的,螺旋式发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一定是好的
新事物≠新的事物
新事物具有远大前途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4)
A.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B.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扬弃
克服保留旧事物的因素
C.社会历史领域内:
新事物是社会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它从根本上复核人民群众的利益
发展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
事物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事物发展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
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
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方法论的意义
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念考察事物
五对范畴
必可现原形
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是整体,手是部分
手是整体,手指头是部分
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功能>部分功能之和
必然与偶然
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范畴
含义➕特点
必然
一定要发生
偶然
不确定的趋势
辩证关系
两者有区别
原因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和偶然又是统一的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既对立又统一
方法论意义
重视必然,把握规律,抓住机遇
可能和现实
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特点
可能性:
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 是包含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是否有条件
eg:水中捞月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条件是否充分
eg:大海捞针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现实性:
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辩证关系
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相互区别,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 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 实现好的可能
立足现实,分析可能
现象和本质
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含义➕特点
现象
表面特征、外部联系
真象
正面直接
如实反映
概要
正面反应
假象
反面歪曲
侧面
包装过的
eg:明星人设
区别于错觉
主观造成
本质:
根本性质、内在联系
理性思维
辩证关系
既对立又统一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外部的表现
方法论意义
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任务
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的科学都成了多余的了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原因与结果
揭示了
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含义➕特点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同因异果
一因一果
方法论意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
自觉性
预测性
调控性
不是所有的前后相继都能成为因果关系
先打雷后下雨
春去秋来
燕子低飞
形势与内容
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含义+特点
内容
构成事物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
形式
内容与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辩证关系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
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
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
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方法论意义
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
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重视内容利用创造
三大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3/4)
1.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 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为矛盾规律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的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的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客观:必然存在的
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同一性、斗争性(基本属性)
含义
同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
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
渗透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转化
转化需要条件
你变成我
我变成你
两个方面的含义
1. 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矛盾者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
相互联结
相互制约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作用
同一性(3/4)
相辅相成
A. 相互依存
B. 相互包含
C. 彼此相通
“一包厢”
利用对方
利
对立面转化
转
相互吸取
吸
“转利息”
斗争性
相反相成
斗争性推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最显著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起作用,他们 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结合中才能实现
eg 考研
被同学瞧不起
学校不好
父母支持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 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自觉地利用矛盾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
说明事物的发展
相反相成
相辅相成
说明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
平衡
协调
合作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根本原 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普遍性,特殊性
多对
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性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
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矛盾的反映
含义
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 矛盾,即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可以解决,不能被消灭
辩证关系
辩证统一
背诵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3.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4.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5.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6.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7. 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中是可以变化的
方法论意义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矛盾不平衡性
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
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2. 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3. 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4. 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eg 企业重组,合并
主要矛盾(1)
支配、决定作用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被支配、从属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2. 质量互变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质、量、度的含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事物直接统一关系)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他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规定性(与事物不直接同一)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准化
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度:质和量的统一为度(区间)
(适度原则)关节点即极限点
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做任何事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两种运动状态
量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 质的相对稳定不显著变化
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太向另一种质太的飞跃
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了度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量变是前提(必要准备)
“准”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果”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相互渗透
“透”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限性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方法论意义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他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
他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
事物内部的维持现存事物现存的因素
否定因素
事物内部的、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不是用好坏来衡量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要保留其积极因素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
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待古代文化遗产,既要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外国的东西,有选择地吸收
形而上学否定观
只克服不保留
三个阶段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否定之否定过程
从形式上看,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方向是前进上升的
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的意义
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性的起因,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四大辩证思维
抽象与具体
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感性具体,只是由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
理性具体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整体与部分,系统和要素)
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促进
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逻辑与历史
逻辑
历史
一是指客观事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归纳与演绎(个性与共性,普遍与特殊)
演绎是归纳的前提,他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交替使用
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要由演绎来补充和修正
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需要借助更为深刻的其他思维方法